王桂明
(山東省莒縣小店中心初中 山東莒縣 276515)
新課改提出了“生本”教學理念,“生本”是指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一切以教師為準。如今,教學方式正在逐步轉為“生本”教學,其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美術是初中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很大的幫助。然而,現階段的美術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很多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認識不足,二是教師的教學方式落后等。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策略,增強學生對美術的認識,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
在當前的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理念,沒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狀況制定相應的教學方式,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方法去學習,沒有自己獨立創作的時間。學生的想象力得不到發揮,美術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因而學習興趣低下。這就導致學生的審美能力得不到提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美術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然而,教師當前的美術教學方式太單一,無法取得較好的美術教學效果。單一的課堂教學很難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之間不能有效地進行溝通和交流。美術需要有創作靈感。教師很少帶學生進行戶外寫生,使學生的視野得不到拓展,找不到繪畫的靈感。因而,學生的美術素養得不到提升。
在核心素養為背景的教學過程中,初中美術教師要本著“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有效提升初中美術的教學效率。初中學生對于美術學習好奇心比較重,又處在活潑好動的年齡段。因而,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多讓學生親身感受以及觀察,不斷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這樣才能有效提升美術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教學認識美術作品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美術作品,在觀察中發現作品的細節。這時,教師可以在旁邊進行指導,給學生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創作理念與創作細節,來幫助學生更加詳細地了解美術作品,更加透徹地領悟美術作品的內涵。這樣便能建立一個高效的美術學習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1]
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當今教學的要求,也不符合“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美術人教版《形象直觀的表現與語言交流》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在課前把相應的世界名畫的圖片搜索出來,制成課件,并配上相應的音樂,讓學生進行欣賞與評價。這種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可以增加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參與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建立高效的美術學習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2]
教師自身的修養和氣質對學生能夠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美術教師,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美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和審美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審美觀。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能力,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學生樹立榜樣,提高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可以展現自己的書法作品、美術作品,讓學生有“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向往。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美術人教版“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做一個室內裝飾品的設計范例,或者把自己家里的小裝飾,以及舒適的畫面展示給學生。這樣能加深學生對美的感受,激發學生設計創作的靈感,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能夠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同時,教師要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把學生培養成對國家有用的人才,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