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儀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qū)第二中學 廣東廣州 510900)
學校有責任和義務對初中生進行全面、系統(tǒng)和科學的生命教育,引導他們善待生命,幫助學生健全人格,讓他們健康成長。教師應該將生命教育滲透于生物課堂中,引導初中生正確認識人的心理、生理發(fā)展規(guī)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讓他們真正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生命。本文主要對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生物高效課堂生命教育進行研究和探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一種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和愛好進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積極利用網絡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符合課堂內容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學習。教師在課堂中滲透生命成長方面的知識,可以滿足學生對生命方面的認知需求,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價值。教師還可以不斷開展與生命相關的知識性活動,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觀察動物、植物的生長或其他自然現(xiàn)象,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人的起源和發(fā)展》時,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展示類人猿的圖片,可以播放有關類人猿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叢林中的動畫或視頻,讓學生了解森林古猿的生活。這樣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視頻可以讓學生觀看到類人猿向人類演化的艱難過程。類人猿從樹木上到下地,由于環(huán)境改變和自身形態(tài)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fā)展。并且隨著制造工具的復雜,其大腦變得更加發(fā)達,在群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通過這一章的學習,學生對人的起源會有一個新的認識。這引起了學生對生命、對自身的好奇與關注,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1]
青春期學生的心理脆弱、抗壓能力差。學校、教師和家長應該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不能只在乎學生的成績而忽視其心理健康育教。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的心理,讓他們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擁有一個樂觀向上、豐富多彩的青春。例如,在學習《青春期》時,教師應該讓同學們說一說,自己自從上了初中(進入青春期)后,在身體和心理上都產生了哪些變化?看看課本上描述的青春期的顯著特點:男孩和女孩體型開始發(fā)生變化,區(qū)別更加明顯,男女生的性器官都在快速發(fā)育。男孩會出現(xiàn)“遺精”,女孩會出現(xiàn)“月經”這些生理現(xiàn)象。教師要告訴學生這些都是正常的,男女同學都不應該對自己的身體變化感到“羞于啟齒”。身體的發(fā)育給學生帶來了心理上的變化,性意識開始萌動,學生開始嘗試與異性接觸,或對異性產生朦朧的依戀。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教師應該教學生學會與異性交往的方法,讓他們在產生心理矛盾的時候要及時與家長、老師溝通,尋求他人的幫助,不要悶在心里,更不要自尋短見。[2]
生物教學的知識點內容在生命教育中有很多契合的成分。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應該有意識地把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往生命教育的方向靠近。例如,在學習《人的生殖》時,在上一節(jié)課中,學生已經知道了男女生有別。在這一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直接提問學生:你們知道男女在性器官上有別,那你們知道男女的性器官各有什么功能嗎?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睪丸,其主要功能是產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生殖器官是卵巢,其主要功能是產生卵細胞,并且分泌雌性激素。睪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細胞結合,它們就形成了受精卵。受精卵不斷進行細胞分裂逐漸發(fā)育成胚泡,胚泡繼續(xù)分裂和分化發(fā)育成胚胎,胚胎8周左右發(fā)育成胎兒。胎兒通過胎盤經母體從陰道排出就成了新生兒。這就是孕育生命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整個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感嘆生命的偉大,從而產生對生命的敬畏心理。生命教育可以讓學生明白母親十月懷胎的不易,分娩更是伴隨劇烈陣痛。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體諒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不易,平時更要好好學習,少讓父母操心,并且多幫助父母做做家務,以減輕父母的勞動負擔。這也是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的過程。[3]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育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提。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能讓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發(fā)展,懂得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認識到生命的價值,以及自我存在的重要意義,從而更加珍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