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珈寧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港學校 江蘇蘇州 215021)
陶行知教育觀念不但批評了當時的教育問題,還批評了當時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指出每位教師都應肩負為祖國培養優秀人才的重任,應是學生成長為優秀人才的指路明燈。[1]因此,筆者認為任課教師要想教好一門學科,具有“愛滿天下”情懷是其教學活動的基礎。
首先,我們身為教師,要有理想信念。以我身邊的例子來說,我之所以成為了一名物理教師,就是因為受到了我的高中物理老師的影響。這位老師一直有成為一名光電領域物理學家的理想,當年他已年近40而仍未停歇對光電學的研究,多次因發表論文而受到學校表彰。每當他為我們講課時,課堂上的學生會覺得他整個人在發光而不自覺地被吸引。我就是被他的課所影響而深深愛上物理學科的學生之一。這位老師還常引導學生說:“科學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不斷追尋真理的權利。”他正如陶行知所說:“做教師首先是要充滿愛的,成人是兒童的朋友,教育的功能是解放兒童,而不是束縛兒童。”在陶行知看來,生活中的萬事萬物都飽含著教育的影子,教育、學習和做人是分不開的。
其次,我們身為人師,一定要有高于他人的扎實學問和道德情操。這樣,孩子的父母才會放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我們,讓我們肩負育人的社會責任。“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說的就是這兩者缺一不可。陶行知語錄中“學習為生活,生活為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不是口號而是行動指南,指明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道德品質。我們在這兩方面達到一定高度后,肯定會讓更多的學生以我們為榜樣,從而向我們學習。試想,當我的學生都很喜歡我了,那么我上物理課時就算在講解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生們會聽不進去嗎?或我上物理課時在演示有趣的物理實驗,學生們會漠不關心嗎?而當我的學生們都能夠積極聽講和樂于思考,他們還會學不好這門學科嗎?
因此,要做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我們就要有理想信念,有扎實的學問和道德情操,有一顆“愛滿天下”的心。這是我們想要教好一切學科課程的基礎。
陶行知在20世紀提出的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是指他認為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對此,我非常認同,因為我們只有用“活”的知識才能教出“活”的學生,教育必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才能產生“活”的思想,才能讓學生在脫離課本之外的生活中獲得知識的創新應用。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更應該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靈活地學習。
首先,我們的教學要從提問開始,讓學生先從生活現象中產生學習興趣。好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求知欲和創造欲。因此,我們在備課的時候對課程內容,不僅要考慮如何設置遞進,更要考慮如何設置提出疑問,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發散思維。我還記得當年我是學生時的第一節物理課,我的物理老師站在講臺上,向亂哄哄的我們突然提問:“你們知道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嗎?為什么有的聲音我們聽不見,有的卻覺得刺耳?”瞬間,教室安靜了下來,大家都陷入了思考。我們的物理課堂自此成為“生活中的十萬個為什么”課堂,老師總向我們提出一些生活中被忽視的問題,而我們也學會了提出生活中不盡其數的疑問。學習興趣成為了我們最好的學習動力。
其次,我們要“授之以漁”,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獲取知識。陶行知曾說:“有行動才能創造知識,有知識才能創造生活。”物理課堂上,我們經常要做各種實驗,就是希望學生從各種實驗操作中不僅學習知識點,更能理解其背后的原理。我在物理實驗課上經常會讓學生做各種滑輪試驗,也鼓勵同學們在家里用小小的滑輪做一些有趣的創造性實驗,如用生活中最常見的窗簾滑輪做一些調整嘗試的實驗。這樣的低成本實驗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活中熟悉了力學應用,從而能夠更生動和深刻地理解我在課堂上講解的力學知識。
因此,好的教育就是給予了學生一種真實生活的體驗,同時也給予了學生一種生活技能教育,不論其或重或輕都會使學生開始產生學習興趣,然后在學習上獲得較快的成長。
陶行知極力主張“教學做合一”。他為此呼吁:“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死的書。”教師只有“教學做合一”,才能改變學生“死讀書”的傳統做法,才能在教學中“費力少而成功多”,從而讓學生樂于學習。
另外,我們注重“教學做合一”,就要怎么做就怎么學,和怎么學便怎么教。其“行先知后”“知行并進”“辯證反復”的教育思想,不僅會影響到學生,更會影響到我們教師。我們的教學不是復制,雖然課程內容會有所重復,但授課方式和教學方法卻不能重復,同樣的知識內容講解也需要不同的教師體現出不同的見解和教學理念。[2]例如,我最早講光學中的折射現象時,每次上課都只帶著一個透明燒杯和一根筷子。而現在,我還會帶著各種各樣的大小不一的鏡片和手電筒,現場為學生實際操作演示月食或日食現象,并要求學生分組進行實踐。因此,“沒有無趣的課程,只有無趣的教師。”教師自己做到了“教學做合一”,才能更好地教導學生。
今天的時代在變化。然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歷久彌新。陶知行老先生曾說:“教師就是社會改造的領導者。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我作為一名教師,感覺自己的工作雖平凡卻意義重大:面對今天的教育事業,面對自己所擔負的學科教育,我們要繼續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運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真正成為一位“行知”式的教師。這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