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貴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第四小學 甘肅白銀 730900)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對家長們說:“你們自身的行為對教育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教育兒童。在你們的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教育著兒童,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談論其他的人,你們怎樣表示歡迎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兒童都會有很大意義。你們態度上的一切轉變,無形中都會影響兒童,不過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如果父母在家庭環境中扮演的是粗野暴躁,夸張傲慢,不注重言行,那么你的行為已經深深地傷害到自己的孩子。父母的種種不良行為將會產生最不幸的后果。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這些都是家庭教育基本的教育方法。”[1]
一個班級中總會有一些這樣的學生:他們對學習一開始就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課堂上總能做到專心致志地聽課,爭先恐后地發言,在課后作業中又總能將老師講過的知識點寫得清清楚楚。這些孩子的專心程度有時會讓你覺得,課堂上的他們好像隨身帶了錄音機。[2]
我們與這些孩子的家長接觸交流,就會發現他們在教育孩子時總有些相似的地方,如對待孩子的學習不是強壓似的逼迫,而是用心關注孩子的學習動態,并有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位家長在分享心得時說:“孩子上一年級時,我發現孩子每天放學回來總會興致勃勃地講學校里發生的一切。為不掃孩子的興,我總會停下手中的活,用心傾聽孩子的講述,分享孩子的喜與樂,甚至有時把自己當作小學生一樣,向孩子請教在學校學到的新知識。時間長了,我發現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學習的自覺性也越來越強。”從這位家長的心得,我們可以看出,多說未必能成為好家長,多聽方能培養好孩子。小學生的家長應該帶著童心,經常關注并認真傾聽孩子的校園生活故事,善于發現孩子的可喜變化,與他們一同品味、一同開心、一同成長,方能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學習好的孩子不一定是班上那些特別聰明的孩子。好學生都有著良好的學習品質:他們對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學習時專心和細致,并充滿自信。這些優秀品質的形成不是天生的,離不開孩子的刻苦努力,離不開老師的嚴格要求,更離不開家長的精心呵護。[3]
班上有個叫小玉的孩子。起初的她,或因年齡偏小,或因學習方法不當,上一節課學的生字,在下一節課時會忘得一干二凈。孩子的自信心漸漸喪失了,課堂上從不舉手發言,只有“開火車認讀詞語”時才不得不膽怯地站起來,低著頭,小聲地讀詞語,那聲音只有她自己才能聽見。久而久之,小玉同學的學習開始落后,自卑感就更加嚴重。家長發現小玉的情況后,就及時和老師進行了溝通交流,并配合老師采取了有效的教育方法。此后,我在小玉的作業本上,總能看到家長的鼓勵:“我可愛的孩子,今天的你表現不錯,記住了五個生字,相信明天的你會記住更多,加油!”“聰明的孩子,老師告訴我,你最近課堂發言積極了!相信你會越來越棒的!”在這位家長的不斷鼓勵和陪伴下,孩子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她成為了一個充滿自信的孩子。從小玉身上,我感悟到不是我們的孩子笨,而是我們缺乏幫助孩子尋找自信的方法和行為。好家長都會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動態,通過放大孩子微小的優點,和提供給孩子獲得成功的各種機會,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因此,在培養孩子學習品質時,如果我們足夠用心、精心呵護,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孩子生活在學校這個大集體中,總會有一些事情發生,如和同學鬧了矛盾、課間游戲時磕了碰了、淘氣時被老師批評了等等。面對這些事情,有些家長總會怒氣沖天、蠻不講理,要么把所有責任推到老師身上,指責老師或向上級部門告老師的狀,要么把錯誤一股腦地推給別的孩子,極力護自己孩子的短。這會鬧得老師不能安心教學,自己的孩子也無法與同學友好相處。這些家長的蠻不講理,也很可能導致他們的孩子對老師極不尊重,在學習或品行上變得越來越差。那些品學兼優學生的家長遇到相同的情況,表現截然相反:他們得知孩子在學校有事發生時,首先做的是認真聽老師講述事情的經過,然后和老師心平氣和地分析自己孩子的對與錯,最后再與老師一同商討,一起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常能站在老師的角度,理解老師工作的辛苦,最終化干戈為玉帛,為解決孩子的問題尋得一劑良方,也讓孩子看到家長對老師的尊敬,使孩子更尊敬老師,老師也會更愛孩子。在這種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孩子的學習自然會越來越好。
在許多時候,優秀的家長能把學校的事當作自家的事。他們常常表現得很負責和很賣力,不怕累、不怕臟,很樂意為班上付出。在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中,他們也總是很熱心、很積極、很給力地參加。這樣的家長培養出的孩子,自然也是樂觀向上的。因此,如果我們的家長都能從人格上成為孩子的榜樣,以無聲的形象去感染孩子的心靈,細心研究孩子每一天的細小變化并和孩子一道成長,又何愁我們的孩子會不優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