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瑤
(溫州市洞頭區霓嶼幼兒園 浙江溫州 325000)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是指給孩子提供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通過對區域內的材料、玩具等進行探索、擺弄,以尋找更多樂趣,從中鍛煉幼兒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探究能力[1]。因此,區域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幼兒對學習探究的主動性,促進孩于自由地全面發展。
很多農村幼兒園由于區域活動場地有限,區域的設置缺乏針對性和合理性;區域活動設計單一,沒有發展性;投放的材料也以簡易為主,種類單一,缺乏層次和動態性;教師在組織區域活動時過于形式化、表面化,使幼兒在活動中缺乏“興趣點”。這些都導致幼兒只是享受區域活動的自由時間,根本達不到區域活動的效果,因此很難滿足幼兒真正的需求。
面對區域活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幼兒園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進行改進。
筆者所在的幼兒園位于有“浙江紫菜之鄉”的霓嶼街道。這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洋鄉土資源,有著數十年的養殖歷史,人們的養殖經驗豐富。孩子們從小生活在這里,對周圍環境感到親切熟悉。但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劇,加之部分家長對子女教育觀念的固化,孩子們真正接觸生活、參與勞動的機會減少。然而,最好的課堂離不開生活實踐,最有價值的教育離不開文化的傳承。如何將海島鄉土資源和生活經驗有機結合,并有效整合到幼兒園區域活動中,《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讓教育回歸真實的生活,讓幼兒回歸自然的環境?!边@正是《指南》所要傳遞的理念。
為了將海洋鄉土資源和區域活動有效整合,從而豐富和拓展區域活動材料的多樣性,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帶領教師近距離認識和了解海洋鄉土資源,鼓勵教師更加深入、系統地掌握這些海洋鄉土資源。比如,周末一起去海邊、灘涂走走逛逛,撿撿貝殼、抓抓螃蟹;去紫菜養殖場看看紫菜孕育的整個過程和采摘的各個環節;去紫菜副食品加工廠參觀和體驗生產的整個過程。我們走出去后才知道“自己身邊藏著一座座金山和銀山”。
孩子們前期對海島鄉土風情的參觀實踐,在潛移默化中為他們注入了濃郁的本土情感。孩子們在看到區域投放的特色材料時,是親切熟悉的。這些特色材料像一雙隱形的翅膀指導著幼兒的自主游戲和學習。他們會裝飾貝殼拿去售賣,會學著大人的樣子去擺弄漁網,會想著如何讓獨木舟滑動……
教師可以把材料分為成品材料和生發性材料。成品材料是可以通過不同途徑收集的。生發型材料則是在游戲活動中,當已有材料不能滿足幼兒發展需求時,讓幼兒自發去尋找的材料[2]。
最讓筆者驚喜的是大班的一個孩子,他一邊畫著游戲故事,一邊和同伴手舞足蹈地聊著在家洗曬紫菜的場景。大家都被他吸引住了,眼里一片羨慕和神往。于是,孩子們來了興趣,有了需求。這樣,幼兒園的特色游戲區域“紫菜養殖基地”就形成了,源源不斷地產生新的材料。孩子們為了模擬真的紫菜養殖,發現家里的黑色塑料袋裁剪以后和紫菜很像,紙板可以做成操作臺,破舊的防水工作服可以改裝成兒童款……漸漸地,隨著孩子們在游戲中不斷探索、改進、創作,他們又相繼開設了紫菜生產車間、霓虹集市、紫菜餐廳和海洋文化館。五個場館互通有無,形成了孩子們自己的特色混齡區域游戲--“紫菜嘉年華”。
幼兒只有在對材料的探索中從發現問題到實踐操作,再到解決問題,才能對區域活動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
材料的投放對于區域活動的實施與開展尤為重要。它不僅是教育意圖下的物質載體,還是幼兒獲取知識的橋梁,更是誘發幼兒學習興趣、促進其個性發展的媒介。教師要注重材料的有效投放,促使每位幼兒獲得成功和自信,進而樂于創造[3]。
比如,“紫菜養殖基地”里的孩子們,他們在游戲初期制定的計劃里,借助生活經驗知道在紫菜的采摘過程中需要借助船的幫忙。于是,他們開始了小船的制作,從船只的外形設計到材料的選擇,再到后期船只的商討和制作……忙得不亦樂乎。面對做好的小船不能滑動的問題,教師適時介入,引導孩子們發現問題:原來是在材料的選擇上出現了錯誤--紙盒并不牢固。遇到問題就要解決問題,通過一次次換材料,一次次嘗試與改進,最后在專業木工師傅的幫助下,孩子們自己設計的小船終于面世了。每位孩子的臉上洋溢著成功和滿足。在游戲的建構中,孩子們的構想逐一實現。這將成為陪伴孩子一生的寶貴財富。對于教師而言,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發現孩子的潛質,肯定他們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實時觀察、適時引導,創造條件讓孩子們嘗試與挑戰,逐步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發展。
陳鶴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焙Q筻l土資源豐富,到處都有豐富的游戲材料。因此,要發揮自身的優勢,讓參與活動的孩子們樂表達、善交往、慧探究、喜創想,從而實現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