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敏
(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初級中學 江蘇蘇州 215000)
所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投入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獲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1]。來到新疆克州阿圖什支教以來,筆者觀摩了大量阿圖什當地教師的生物課堂,發現當地的初中生物課堂普遍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教師“單口相聲”、“滿堂灌”、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現象,導致教學效率明顯低下。隨著援疆工作的持續深入,筆者經過不斷探索,提出了一些初中生物有效教學的建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中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初中生物教學的逐步開展使得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不再是一張白紙。根據瑞士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可知,兒童的認知發展是以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的教學情境應該既能夠引起學生認知的不平衡,又不過分超越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這一章內容排版于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章。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人體的營養》《人體的呼吸》《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三章內容,都為此節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在此節教學中,關于“代謝廢物”概念的提出,教師可采用問題串的方式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1.人體需要哪些營養物質?2.這些營養物質的消化終產物會運往哪里?怎么運過去的?3.這些消化終產物的用途是什么?4.此項生理過程,除了需要營養物質,還需要其他物質參與嗎?教師要利用問題串把握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代謝廢物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是有沖突的,即水和無機鹽既是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又是人體的代謝廢物。為解決這一矛盾,教師播放了“水中毒和組織水腫”的視頻。通過視頻,此矛盾得以解開。學生對水中毒和組織水腫并不陌生,符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在聯系學習起點和經驗起點的基礎上,就會主動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阿圖什當地的少數民族學生普遍比較活潑、開朗,但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如果通過啟發式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的學習氛圍也會相對濃厚。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我們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設想都將化為灰燼。”從我國大教育學家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到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中,都可發現啟發式教學思想。可見,啟發式的教學導入尤為重要。
在新授課“血液的管道--血管”一節的導入環節,當地的教師普遍采用將生活中常見的水和水管的關系與血液和血管的關系進行類比,從而有效地引出本節課的課題。仔細分析我們發現,類比的導入策略雖然能夠成功引出課題,但是沒有達到啟發教學的效果,也沒有激發學生學習三種血管的結構、功能特點的興趣。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指出生命觀念中的關鍵能力之一即是“結構與功能觀”,要求學生能夠運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分析和解釋一定情景中的生命現象。教師若改進為“感受血管”活動,即讓學生找找脈搏,看一看手臂上的青筋,說一說指尖出血是怎么回事。這樣可以順利吸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讓同學參與到課堂中來。在活動中,學生們通過主體感受以及生活經驗,對比發現人體三種血管的位置、結構特點等是有差異的。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師通過順利引發學生的思考,關注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利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解釋自己在感受血管活動中的主體感受和生活經驗,達到首尾呼應,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效果。
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理論,核心教育思想是“生活即教育”。他指出,學校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2]。阿圖什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四面都是戈壁灘,生物種類稀少,土著90%以上都是維吾爾族人。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異,很多內地常見的生物資源在阿圖什的學生看來都是稀有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適當修改教材教學案例,利用當地學生身邊的生物資源可有效提高生物教學的效果。[3]
在新授課“植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節中,當地的很多教師普遍采用教材上的案例,“觀察油菜植株”來講解植物器官的組成,但教學效果并不明顯。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阿圖什當地根本沒有油菜,這導致這群少數民族孩子對油菜很陌生。因此,教師若以書上的教學材料進行教學,反而增加了教學難度。當地的少數民族學生家里基本都有無花果園、葡萄園、石榴園等果園。讓身邊朝夕相處的植物走進生物課堂,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課堂觀察,促進學生主動生成概念,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同時也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家鄉。[4]
以上即是筆者根據新疆阿圖什市當地的初中生物教學現狀提出的幾點教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