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
(溫州市南浦實驗中學 浙江溫州 325000)
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初中學生參與綜合實踐學習時一直不積極主動,這就需要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模式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隨著社會時代的進步,教師應不斷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熱情,從而進一步提升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綜合實踐活動多以校外實踐為主,固定的實踐基地是學生定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保證,為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 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與社會組織合作,建立固定的校外實踐基地。比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在敬老院進行義演,培養他們尊老愛老的意識;學校也可以與醫療組織合作,組織學生在醫院周邊向路人發放衛生宣傳手冊,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學校與社會組織對接并建立社會實踐基地,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走近社會、體察社會的機會,而且可以保障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的安全,基本消除校外活動中存在的安全隱患。[1]
為了學生能夠真正在活動中完善人格,學校就需要先完善教師的評價制度。活動開展是否順利、學生反映是否良好、活動是否達到德育目標等因素都應納入教師教學的考核標準, 而不能僅以開展實踐活動的數量作為教師教學貢獻的考核依據。學校應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師教學評價中來,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力度。
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論壇、交流會等形式,側重于提高授課教師的理論水平。同時,對于其他學科教師也應定期進行培訓,幫助教師形成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認識,避免知識性學科擠占實踐課的情況發生。[2]
在很多學校,教師忽視了實踐活動課的真正含義。開展實踐課教學,學校應該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不斷深入開發,以便完善學生的課程體系。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等活動,讓學生走進社區進行環保宣講,或清理社區部分小廣告,或為社區繪制環保宣傳板報, 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增強學生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 教師以第二課堂為實踐活動課程的依托,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緊密結合,豐富和完善初中的課堂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在出行前一定要做好詳細的教學計劃,并向學校領導備案,切不可自作主張。教師規劃課程時需要牢記學生一定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展開實踐活動,盡量避免他們去可能有危險的地方,比如池塘、湖邊、馬路邊等。學生出行較遠的地方最好坐校車,如果學校未配備校車,教師必須租用正規合法的車輛,切不可雇用來歷不明的車輛。到達目的地后,教師應將學生分組并任命小組長,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活動。如有學生在活動中發生意外,小組其他成員要立刻向教師報告。返校時教師需清點學生人數,保證與出行人數一致。
在開展活動課之前,教師應該全方面了解學生的需求,主要包括學生喜歡的實踐主題、學生喜歡的實踐形式等。因為無論在室內課堂還是戶外實踐課堂,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一切教學活動的設計都應該圍繞學生的需求。
在充分了解學生需求之后,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行思考實踐活動的注意事項,實行小組長負責制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變成活動的“參與者”。在活動開展之后由學生總結經驗并反思其中存在的不足,以小組為單位在班中進行匯報,為下次開展活動打下基礎。[3]
初中階段的學生尚不能正確認識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有些學生認為自己的本職是學習,對社會實踐活動有抵觸和抗拒心理。 為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教師需要在課上向學生講述實踐活動課的意義。 在當前考核系統之下,教師對學生的考評不再僅以智育成績為依據,學生的綜合發展能力也成為考評學生的重要指標。 除了強調實踐活動課的重要性以外,教師還應該不斷創新活動形式,以便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教師直接和學生接觸,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意愿。在尊重學生想法的基礎上,教師應和學校及社會相關部門進行溝通,組織學生開展敬老愛老、關愛殘疾人、清潔城市衛生、體驗工廠生活等多種主題、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基本上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
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與發展。
為了確保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這就需要學校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來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創新制度,營造良好的實踐氛圍;深入開發,完善初中學生的課程體系。任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實踐指導方案,創新實踐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加強理論教學并切實提高學生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總的來說,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應該是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能有所發現、有所領悟的創造性活動。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創新和總結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通過自身的實踐去獲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