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盛斌 張萬榮

摘要:在當前關麗鄉村建設中,鄉土文化是景觀營建的重要基礎,具有重要的社會和人文價值。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鄉土文化的重塑和再生是建設文化自信的大國的關鍵。從鄉土文化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鄉土文化景觀營造之間辯證關系。在此基礎上,論證了鄉土文化景觀營建模式,以杭州市百丈鎮半山村為實踐案例進行研究,進一步闡明鄉村景觀營造中鄉土文化的應用手法與思路。最后,探討了保護鄉土文化的時代價值,對鄉村景觀營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鄉土文化;景觀;美麗鄉村
廣袤的鄉村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演變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人類聚居地的起源。作為構成中國社會的基本元素,鄉村與城市難以割裂卻又自成一派。依托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的浪潮,鄉村人居環境正處于史無前例的變革之中?,F在的農村衛生狀況相比十幾年前有了很大改善,道路也比以前寬敞順直了不少,小洋樓數量大大增多,但“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園美感卻逐漸暗淡。傳承已久的鄉土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許多富有特殊歷史文化內涵的鄉土景觀被城市景觀所替代,鄉村景觀的城市化和鄉土文化的流失成為了當今鄉村建設的痛點。
1鄉土文化與鄉村景觀營建的關系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特定區域內形成了所謂的鄉土特色,它體現的是人類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高度契合。鄉土文化和景觀營造在邏輯學上有著辯證的關系。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可以從以下2個角度去理解。首先,鄉土文化是鄉土景觀營造的理論來源。作為千百年農耕文明傳承至今的產物,鄉土文化對鄉土景觀營造提供靈感來源,所以要尊重鄉土文化,用根植于鄉土的傳統文化與自然環境來營造符合當下審美觀念的現代景觀作品。其次,鄉土景觀是鄉土文化的載體。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可以有效發揚鄉土文化,喚醒人的文化意識,進而促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把鄉土文化中的優質元素應用到鄉村景觀營造中,通過對鄉土元素的挖掘和創新,以現代的景觀營造語言來實現地方特色文化的展示。隨著歲月沉淀,那些承載著文化認同感的景觀或許會成為地標,作為居民共同的靈魂寄托。
例如,貴州貴陽花溪區“夜郎谷”,一座座類似于人形,由石塊、瓦灌等廢舊物品制作而成的雕塑和城堡。其靈感來源于湘西的巫儺文化。湘西地區的巫儺文化是湘西地區的少數民族先民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文化。夜郎谷通過抽象凝練,提取儺堂戲中的人物形象,用石塊、瓦灌等廢舊物品來重新塑造儺文化。抽象猙獰的巫儺面具形象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讓人直觀地了解巫儺文化。
在建設文化自信的大國的背景下,鄉村景觀營造不再是簡單的綠化裝飾環境,更是一個地方文化實力、經濟實力的綜合體現。景觀已經成為了一門集合了人文、社科、生態的交叉性學科。時代需求決定了景觀學科的發展之路,設計者必須要在充分了解場地文化的前提下,傳承創新,用現代手法實現景觀的地域性表達。只有這樣,才能在鄉村景觀中體現文化自信。
2美麗鄉村建設中鄉土文化景觀營造的模式
2.1保護式鄉土文化景觀營造
早些年,城市的趨同之風刮向鄉村地區,造成了部分鄉土文化景觀的消亡。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下,保護鄉土景觀,傳承歷史文化已是當務之急。鄉土文化景觀的保護包含鄉村當地的聚落、鄉土建筑與特殊紀念價值的場所等鄉土建筑景觀,還有對場地內古樹名木、水系、自然地貌等鄉土自然景觀,以及對節慶、信仰等鄉土人文景觀的保護。這些文化景觀蘊含了居民的精神寄托,承載了數代人的記憶。
例如,楠溪江流域的蒼坡村。蒼坡村的傳統民居聚落因為獨特的風水格局和原真的建筑形態,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空間。村落“文房四寶”的排布格局,亭臺樓榭等細致的建筑細部,是研究歷史、建筑、社會等學科的第一手資料。為了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政府采用保護式鄉土景觀營造模式,保留原住民發展旅游業并限制建設,留存了蒼坡村的文化景觀。所以,美麗鄉村建設要對鄉土文化景觀實施最大化的保護,尊重其文化原型的基礎上,傳承與發揚,以此激發人們對場所精神的認同和遣憶,創造宜居且有文化的鄉村人居環境。
2.2模仿式鄉土景觀營造
鄉土景觀的模仿是指,在挖掘原生鄉土景觀元素的內在基礎上,提煉精華部分,并對其進行藝術化加工,讓衰敗的文化元素煥發生機,以創新的手法實現鄉土景觀元素的現代化表達。模仿式鄉土景觀營造就是對鄉村中日常的生產和勞作中的農耕器械、生活物件等傳統元素,經過抽象化藝術處理和再加工的手法,生動還原了過去鄉村居住和勞作的景象。模仿式鄉土景觀在鄉村景觀營造中要充分結合當地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民俗美食、建筑遺跡等景觀元素,以現代的石材、不銹鋼、玻璃、金屬等景觀材料以及景觀構筑物、標識牌、水景等景觀元素來模仿鄉土景觀地域性設計語言。融合場所精神與人文意蘊,塑造不一樣的地域特色景觀空間。例如,杭州南宋御街中的景墻,用老物件、舊材料經過提煉加工,重溫20世紀80年代生活場景。
2.3再現式鄉土景觀營造
再現式鄉土景觀營造,是指結合當地自然風光、鄉村文化元素、歷史淵源,綜合民間傳統文化與全球陛先進技術,抽象化藝術處理和再加工的方式再現鄉土生活形態下的鄉土景觀場景,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提煉,對鄉土場景進行再現。在美麗鄉村鄉土景觀營造時,景觀設計者要知曉鄉村的風土人情、鄉村文化歷史淵源等鄉土特質,讓當地的鄉土文化重新落地,幫村民重新尋根、以文化樹立自信,再現生活和生產場景,從體驗活動中感受鄉土意境。
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形成了今天的人居環境,人與自然存在著矛盾與促進的辯證關系。對鄉土農耕勞作場景進行模擬和改良,并將這種模擬景觀場景帶入旅游體驗中,使游客作為一個參與者進入到鄉村景觀場景中,體驗農耕器具和農業活動,是對鄉土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3半山村景觀營建實踐
3.1基地區位分析
百丈鎮位于杭州市余杭區西北端,大徑山鄉村國家公園的北部,東與德清縣接壤,西與安吉縣接壤,南與鸕鳥鎮相連。距杭州市中心46km,上海185km,04省道貫穿全鎮,區位條件良好,交通十分便捷。半山村位于百丈鎮最西北面。村域總面積13.1 km2,杯地面積1213hm2,人均達0.6hm2,森林覆蓋率達91.6%。村內有毛竹870hm2,郁郁蔥蔥。十里竹海,綿延不斷,讓人流連忘返。與自然資源相得益彰的是人文資源。一是千年古剎釜托寺,寺內現已建成孝恩塔。沿塔而上,十里竹海美景盡收眼底。二是有“江南第一關”之稱的獨松關,連接杭宣古道。三是戰馬頂古戰場,海拔800m,頂峰有1萬m2的平地,晴天無云,可遙望杭州城。人在頂峰有“小小杭州城,大大芽山村”之勢。
3.2景觀形象定位
半山村山清水秀,青山環抱,氣候宜人,有萬古苕溪、年摩崖石刻、洪家官廳之古跡。“小小杭州城,大大芽山村”之勢的古戰場“戰馬頂”,還有新四軍舊址紀念館俞家祠堂,更有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鰲魚燈。千年古剎釜托寺和杭宣古道,故總體定位緊緊圍繞“古韻”展開,意在打造一個以古色古香為主要特色,以旅游休閑為主要功能的3A級景區村莊、美麗鄉村示范村。
3.3景觀總體布局
根據規劃區域的地理區位,資源特色和當地文化特色及發展定位,將規劃區域劃分為“一區三帶”的總體布局結構。一區指的是接待服務區,三帶分別是古道雄關帶、古剎養生帶、古戰場體驗帶。其中古道雄關帶所處的獨松區塊為半山村景觀營建的核心區塊,景觀資源最為豐富,是本次景觀營建中最精致的區域,其他區塊的景觀以點綴式和基礎功能提升為主。在總體規劃上,半山村美麗鄉村景觀建設遵循生態保護原則,通過獨松區塊的精致改造來保護整體,避免鄉村肌理均質化。這樣既節省了資源和成本,又不會使村莊面目全非失去靈魂,維持了鄉村景觀的原真性和全局性。
3.4核心區域景觀營建與表達
半山村著重打造的區塊為獨松村自然村及周邊田園風光,通過保護式、模仿式、再現式鄉土景觀營建手法,在凸顯鄉土景觀地域特色的同時,充分考慮了村民的實際需求。在本次美麗鄉村建設中,獨松村區域景觀營造主要圍繞建筑立面、圍墻、道路、景觀節點、綠化等方面開展,用材合理,結合鄉土文化與自然資源保護,具有特色。
3.4.1老建筑改造。對原有西式小洋樓進行外立面和屋面加固改造。翻新粉刷的基礎上采用碳化木封檐板對屋檐、墻角進行收口,增加仿古窗檐、雕花掛落。以最低的成本實現了村落內建筑風格的統一,增加了獨松村的建筑文化韻味。
對于村落內結構較為穩固、形態較好的土坯房進行二次加固翻新,用新工藝對黃土墻面進行加固、保留鄉村原始風味的同時增加了墻面的防水防滲性,更符合當代人的使用需求。部分土坯房被改造為茶室、展覽廳,讓村民和游客在體驗中感受鄉土韻味。
3.4.2圍墻改造。圍墻改造從半山的自然人文元素中尋找靈感,運用石塊、青磚、瓦片、竹子、木頭等鄉土材料藝術加工,并將其運用在圍墻、欄桿之中。簡單的材料,體現鄉土文化景觀的質樸特征。以小見大,通過鄉土元素的引借與融合來體現當代鄉村的淳樸與自然。
3.4.3景觀節點與小品。①導覽圖節點:運用傳統名居的粉墻黛瓦作為背景墻,繪制半山村游覽示意圖,墻上寫有“春風十里,獨松有禮”的詩句。結合簡潔的植物造景、山石組合來表現鄉村民居文化。同時,節點一側的擋土墻采用紅磚、塊石、瓦罐等廢棄的傳統鄉村生活材料打造,其中瓦罐、磨盤等材料是村民在景觀營建過程中無償提供的,擋墻質感突出,肌理層次豐富,里面鑲嵌的老物件可以說是融合了村民幾十年的記憶。該節點以獨特的方式,實現鄉土元素的引借和景觀融合,讓村民的記憶被印刻在了景觀之中。②鰲魚會廣場節點:鰲魚會是半山的特色民俗活動,為了適應半山村民對大面積民俗集會空間的需求,以獨松村的標志物——千年“古松”為核心文化景觀打造了鰲魚會廣場。廣場以傳統的亭廊結合獨松庭院形成了開敞、半開敞的院落空間組合,采用老石板、紅磚等材料鋪裝。鰲魚會廣場采用保護式結合模仿式的景觀營造方法,讓古松與鰲魚會民俗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傲立千年的古松,成為了獨松的景觀標志物,是景觀空間的構圖中心,更是半山文化的活化石。③游步道關口節點:以大片農田花海景觀為主,并結合古道,采用傳統的瓦片、青磚、石板,通過模仿再現的方式體現宣杭古道文化,運用石材打造古關口作為休憩節點,以實景體驗展示半山村的古道雄關文化。
4結語
半山村美麗鄉村建設從前期的總體規劃到后期具體景觀節點的營造,從始至終一直堅持保留鄉土文化,體現古韻半山的思路,滿足村民日常生產生活的同時,使游客在實地體驗中感受鄉土意境。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半山村景觀營造可以是一次大膽地嘗試,營造出具有“半山模式”的村落庭院、農田、寺廟和溪流景觀,為浙江省乃至全國的美麗鄉村景觀營建提供了借鑒。鄉土文化構成了半山村人文景觀的脈絡。沿著古道雄關帶的田間石板小徑前行,在稻田之中或奔跑、或休憩,遙望遠方鰲魚會廣場后的蒼天古松,仿佛是一場與時間的對話,內心如小徑旁潺潺的溪流般寧靜?,F代景觀營造手法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讓厭倦了都市生活的人們,找回曾經的愜意。
半山村依托本村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有力的區位優勢,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特色文化道路,在這個美麗的村莊,有著散發著古老氣息的歷史遺產,也有著世代傳承的文化底蘊,這如世外桃源般的田園生活,遠離城市的喧囂,在半山村每一寸土地上,每一縷陽光中,都有著獨特的半山情懷。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鄉村地區占據了大部分,因此鄉村景觀營建要體現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以鄉村文化地理為基礎進行創新。在美麗鄉村景觀建設中,既不可以機械地模仿和搬用鄉土文化景觀元素,也不能沿用現代城市文化景觀手法,如何實現鄉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景觀設計師要深入當地,去了解該鄉村地域的風土人情、鄉村文化元素、歷史淵源。將設計理念與地方文化景觀元素相糅合,尊重農民生活傳統和滿足農民精神發展需求,這才是一個有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的景觀作品。更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將當地的本土文化重新落地,幫當地的村民重新尋根,以文化樹立自信。只有用現代化景觀營造手法演繹鄉土文化元素,充分協調鄉土景觀與村民的實際需求,保留傳承鄉村風貌,才能激發鄉土文化的活力。
(收稿:20lg一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