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澤慧 李茜
摘 要:推進特色農產品發展,是貧困山區脫貧的重要實現途徑之一。特色農產品發展作為特色農業的縮影,體現出農產品的經濟、生態、社會等多元效益。根據特色農產品多元效益發展要求,為擺脫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困境,以武陵山區、太行山區、烏蒙山區和呂梁山區為分析對象,提出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的發展布局和策略,這對實現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多元效益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多元效益
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是在山區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由于山區處于特殊的地理區位,加之市場需求、經濟技術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獨特的山區自然資源,山區特色農產品在地域環境、產品品質、消費市場等方面具有區別于其他農產品的明顯優勢。貧困山區主要基于山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技術、政策等獨特優勢來發展特色農產品。特色農產品的有效發展是貧困山區脫貧攻堅的根本,有利于鄉村振興的進一步實現。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出發對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進行了研究。薛承鑫(2018)提出,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質量的有效保障、農村生產基礎設施的完善是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的營銷基礎[1]。王忠婷(2015)認為,貧困山區必須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促進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深入發展山區特色農業資源,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是山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2]。趙衷彬、劉家梅(2019)提出,新時代高新技術將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經營等環節與互聯網實現銜接。打造適應新時代的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模式,是努力促進農業經濟持續性發展,實現脫貧致富和防止返貧的重要途徑[3]。柴倩、黃向陽(2015)認為,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面臨困境,通過完善特色農產品的產業結構鏈、加大農業經營人才的培養力度是解決困境的關鍵[4]。李莉莉(2019)提出,貧困山區應當根據當地的比較優勢,依據市場需求的發展動向,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大力發展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產業,形成獨特的特色農產品發展模式[5]。路偉(2019)認為,發展貧困山區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立足當地農產品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品牌品質的發展為推動力,促進產業融合,提升特色農產品多元化效益是其快速發展的關鍵[6]。目前,專家學者對特色農產品發展路徑等方面展開了諸多深入研究,但針對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多元效益發展的研究尚屬空白。本文根據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多元效益發展要求,提出推進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的策略,是特色農產品發展和脫貧致富緊密結合的重要路徑。
一、特色農產品多元效益發展要求與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困境
(一)特色農產品多元效益發展要求
特色農產品發展作為特色農業的縮影,體現出農產品的經濟、生態、社會等多元效益。
1.特色鮮明的競爭優勢。目前,在消費者對農產品市場需求多樣化的市場背景下,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具有鮮明的特色。特色農產品由于生產環境、地形、氣候等因素的特殊性,與其他農產品相比具有傳統性、消費主體特定性和其他地域農產品的無法競爭性。特色農產品的崛起依托傳統名品、特色、優質、稀奇的農產品在各種反季、錯季進行種植,以特取勝是特色農產品優勢明顯的發展實際。因此,特色農產品發展體現出其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保證了特色農產品的多元化經濟效益。
2.優質高效的生態化。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特色農產品的發展質量是關鍵,品牌發展是動力,力求發展優質高效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是新時期發展特色農業的戰略性選擇。傳統名品、特色、優質、稀奇農產品致力于走出一條合理利用山區立體化地理氣候、特色現代化高效生態農產品的發展新道路。因此,特色農產品的發展體現出以質量為保障的優質高效的生態化,保證特色農產品發展的生態效益。
3.持續發展的共享性。特色農產品的持續發展以優勢產業為增長點,依據“互聯網+”發展趨勢,深入挖掘山區農業農村的多元化價值,加快發展農村特色休閑旅游、文旅體驗、綠色康養、農村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有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互通互融。特色農產品的持續發展主要在于農產品產業鏈條的延伸,形成農產品各個生產環節的有效銜接,使貧困地區的農業農村共享持續發展,保證特色農產品發展的社會效益[7]。
(二)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困境
根據特色農產品多元效益發展要求,目前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距離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困境1:競爭優勢缺失。地理區位優勢、資源環境優勢、品種條件優勢、市場發展優勢沒有真正凸顯。優質、新興、稀奇、特色的農產品數量不多;企業經營規模小,農產品價值得不到延伸,產業化程度低;特色農產品千篇一律,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以上原因直接導致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的經濟效益受到影響。
困境2:優質高效缺失。貧困山區農業生產者經營的核心不是品牌而仍然是產品,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大多數沒有商標,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化建設、品牌與商標建設意識淡薄,難以應對國內外激烈競爭的挑戰;貧困山區地方財政流通不暢,資金投入量少,造成農產品品種研發和生產技術的培育速度緩慢。以上原因直接導致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的生態效益受到影響。
困境3:持續發展缺失。資金投放不足成為阻礙其特色農產品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優勢產業為增長點,依據“互聯網+”發展趨勢,挖掘山區農業農村的多元化價值,發展農村特色休閑旅游、文旅體驗、綠色康養、農村電子商務等新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互通互融的力度不夠,直接導致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的社會效益受到影響。
二、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布局
依據特色農產品多元效益發展要求,為擺脫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困境,對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進行合理布局。
(一)以特殊地理區位為基礎形成優勢產業帶
貧困山區依據山區具有的比較優勢的地理環境和區位條件對農業生產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布局,發展山區具有獨特區位優勢的特色農產品,打造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區域,構建以特殊地理區位為基礎形成的優勢產業帶。聚焦“振興產業·助力脫貧”,為貧困山區特色優質的農產品搭建生產銷售的橋梁,助力貧困山區精準脫貧。
1.武陵山區稻谷、茶葉、水果、蔬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帶。武陵山地區地處神奇的北緯30度,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造就了武陵山地區生物的多樣性和農產品的多樣性。利用武陵山區獨特的氣候微生物發酵功能、富硒土質和富含亞麻酸的植物種群等地理環境優勢,構建谷物、茶葉、蔬菜、水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帶[8]。
2.太行山區小米、水果、板栗、酸棗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帶。晝夜溫差大,陽光充足是太行山區具有的優勢性生產條件,依據這種獨特的自然條件,太行山區合理開發當地豐富獨特的農業資源,構建了以小米、水果、板栗、酸棗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帶[9]。
(二)以特殊的種養或加工方式構建特定生產能力片區
依據貧困山區生態環境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深加工。圍繞三種不同的產品——“特產”,產生于特定地域環境的優品優質的農林產品或經過加工的產品;直接采收的初始農產品;經特殊工藝加工的制成品——貧困山區以特殊的種養或加工方式構建特定生產能力片區。
1.烏蒙山區旱地種植片區。烏蒙山區的六盤水,該山區屬于旱地,地形地貌復雜,溝壑縱橫,自然條件惡劣,對農業生產加工造成一定的困難。基于此,該地區實施“溫飽工程”,致力于改善貧困山區農民的溫飽問題,構建烏蒙山區旱地種植片區,配套推廣旱地分帶管理的輪作技術和以雜交玉米、雜交水稻為主的優質農產品品種培育技術等綜合農業生產技術,特色農產品生產的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10]。
2.呂梁山區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片區。呂梁山區自然環境優越,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資源,著力打造特色農產品的深加工產業。以紅棗、核桃等主要農產品資源,構建呂梁山區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片區,挖掘農產品多種功能,實現精深加工,提升特色農產品附加值[11]。
(三)以三產融合為核心的特高農業效益片區
高效益的農業生產應以挖掘農產品多功能為核心,開發一系列適合消費者休閑娛樂及參與到農事體驗中來的特色農產品,實現產品增值,拓展功能,使農產品具有休閑娛樂、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多重化價值,最終推動農產品產業化發展。農民作為二、三產業的參與者,是農業經濟增收的受益者,有助于實現特色農產品的多元效益。
太行山區的悟空寺淺山區,構建發展了三個產業園區片區。一是高效農業示范片區。以山區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活動為基礎,有效地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生產具有市場前景的特色農產品,該片區主要通過農產品高效率優質化生產,實現經濟和生態的雙效有機結合。二是高效農產品加工片區。以山區特色農產品加工為基礎,結合先進的加工技術,生產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農產品。三是三產融合片區。基于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農業示范園建設,依靠優質的資源條件、高科技生產加工技術,實現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為消費者提供一系列的休閑娛樂、生產體驗等服務性產品,并以發展品牌農產品為目標創造利潤最大化[12]。
(四)以綠色生態為基調的品牌農產品片區
堅持“標準至上、質量第一”的原則是特色農產品發展的基礎。推進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優質發展,對貧困山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尤為重要。
武陵山區作為“綠色生態、健康有機、富硒營養”優質綠色農產品片區,大力建設綠色有機的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著力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實現品牌化發展。湘西州作為武陵山區的一個貧困區,以綠色、有機的特色農產品品牌為主,創建了一批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發展黃金茶、綠色柑橘、綠色獼猴桃等有機農產品,助力當地脫貧[13]。
三、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策略
根據特色農產品多元效益發展要求,貧困山區要走出困境,應推動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實現多元效益。
第一,廣度、深度、構度“三維”同步推進。在廣度上,始終堅持綠色環保高質量發展,圍繞“生態、綠色、環保”為主線大力發展農產品,依據市場需求、消費者喜好的變化,開發綠色有機高質量的多元化農產品。在深度上,基于現有的經營格局,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廣適合當地農業經營的模式,建立高效的農產品供給體系。在構度上,主要依靠山區的優勢性資源,結合實際發展特色農業,打造具有集中優勢的農業產區,在調整優化產業布局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培育低熱河谷產業帶、緩坡溫涼產業帶、高山冷涼產業帶等特色立體型生態產業帶[14]。
第二,品種、品質、品牌“三品”優化提升。選擇優質農產品品種,著力推進標準化生產,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培育品牌知名度,以此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滿意度。充分挖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不同需求,使山區特色農產品的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現代化市場需求。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應以特色、優質、精品、高端為起點,從“以數量求存”向“以質量求存”轉變。確保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整個流通過程的環保與安全,發揮山區特色農業由于特殊地理環境形成的綠色優勢,打造中國山地獨特的綠色農產品。形成每個鄉村都有獨特優勢的主導產業,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新”的發展理念,防止農產品市場同質化現象的發生,大力開發具有山區地方特色的精品[15]。
第三,三產融合發展。產業融合的前提就是要充分挖掘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的多元功能性,推動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精細化加工和現代化流通的鏈條式融合發展,培育拓展貧困山區鄉村產業新形態。深度挖掘貧困山區本土鄉村的內在價值,實現集生態頤養、觀光度假、旅游休閑、文化康養為一體的功能價值多元化發展。開發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多功能性產品,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加快以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步伐。
第四,政治家、企業家、科學家“三家”緊密結合。強化貧困山區主導優勢特色農產品的發展,主抓市場,做好產品宣傳,主要利用資金投放媒體,參加大型農產品展覽,以提升山區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不論是企業、合作社,還是個體戶都要增強生產實力,保證具有特色的農產品品質的同時,與市場緊密聯系,實現生產利潤的最優化[16]。農業相關專家應始終堅持以科技為支撐,依托各地區的農業科研資源,實時把握農產品發展動向,建立一批服務于貧困山區技術推廣的科研隊伍,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提高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薛承鑫.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構建O2O平臺營銷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南方農業,2018,(32):110-111.
[2]? 王忠婷.貧困山區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政府參與問題研究——以碭山酥梨產業化發展為例[J].北京農業,2015,(9):312-313.
[3]? 趙衷彬,劉家梅.武陵山區“互聯網+”特色農業發展思路——以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21):206-208.
[4]? 柴倩,黃向陽.連片特困地區農業現代化困境及出路探析——以武陵山片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5,(6):335-336.
[5]? 李莉莉.寧夏南部山區產業扶貧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科學研究,2019,(3):62-65.
[6]? 路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重慶實踐[J].民主與科學,2019,(1):28-31.
[7]? 周妮笛,李毅.互聯網+山區特色農產品營銷渠道探究——以陜西富平縣柿子營銷為例[J].林業經濟,2019,(3):56-59.
[8]? 田逸飄.武陵山區特色農業發展及其減貧效應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2018.
[9]? 宋艷伶,劉玉倩,張景瑜,趙蕊,吳健男.基于經驗借鑒的河北省太行山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策略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19,(35):120-122.
[10]? 唐亮,曾慶雙.瀘州烏蒙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研究[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8,(1):34-38.
[11]? 徐滿厚,賈燕燕,張瀟月,馬麗.山西呂梁連片特困區農業經濟發展評價及其時空分布特征[J].農學學報,2018,(5):73-80.
[12]? 趙輝,楊健.山區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思路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3,(28).
[13]? 梅怡明,鄧遠建.武陵山連片特困區綠色農業發展路徑優化探討[J].山西農經,2016,(7):141-142.
[14]? 歐小蓉.貧困山區如何發展現代農業[J].農家參謀,2017,(14):9.
[15]? 雷飛.西南沿邊貧困山區精準扶貧模式選擇[J].黨政干部學刊,2019,(3):76-80.
[16]? 邱志遠.關于山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考[J].南方農機,2017,(1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