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食品安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食品安全工作必須抓得緊而又緊,落實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為此,本文綜合實際情況,淺析生態農業與食品安全問題。
關鍵詞:生態農業;食品安全;探討
一、生態農業的概念
生態農業,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人們利用現代科學手段,依據當地情況,制定生產措施,建立農作物結構生長進程,有效保障生態無害的農作物生產。生態農業將各類生態環節有效連接起來,做到能量轉換。要求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與經濟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和交通快速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空間將得到進一步深化發展。
二、發展生態農業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發展高效率的生態模式和關注食品安全是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首要任務,同時也是保障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推動工業化發展進程,進一步由生態農業向規模化、高科技農業發展。
生態農業是食品安全的基礎。食品安全的源頭是保障食品來源——初級農產品的食品安全。食品生產制作中,往往發現源頭問題出現在農產品的初端。有些養殖戶為使畜產品、水產品、瓜果、蔬菜、糧食加速成長,往往過量或者超范圍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等;為使食品保鮮、賣相好、增香、增色,往往過量使用防腐劑、香精、著色劑等添加劑。這樣的操作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農藥殘留、添加劑超標等產品質量問題。同時,農作物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不僅影響產品質量,也對生態系統帶來危害,使農作物的生產力水平大大降低。因此,加強生態農業發展,對食品安全及生態環境都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水資源和土壤資源也能得到保護,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生態農業和食品安全的建議
(一)發展區域農業優勢
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進程中逐步發展形成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具有提供生態系統產品和生態系統支持的功能。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農業資源和生態類型多樣,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區域分異顯著,因此所使用的生態農業模式各不相同。各地應該根據區域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特點來發展區域農業優勢,加以科學方法運用,使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結合,協調發展。
(二)加強質量管理
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將生態農業的建設者作為區域農業發展的帶頭人及表率人。加強農產品及食品安全監管機制,通過安全監管,讓養殖戶自覺擺脫利益至上的觀念,切實將生態農業落實到位,切實保障消費者飲食安全。加強質量控制,用科學有效的方法發展農業,保障生態農業的和諧發展。
(三)加強宣傳
通過宣傳食品安全,提倡健康綠色、有機食品等食品消費理念,越來越多的人認可農業生態化、無害化、健康化的發展。把生態農業建設同農民勤勞致富、科學致富結合起來,用效益吸引,宣傳鼓勵,鼓勵投資,增加產出。
(四)促進生態農業轉變發展方式
生態農業具有多學科、跨行業、技術密集的特點,需要系統理論指導和成熟的配套技術支持,因此在生態農業的發展轉變上,要重視科技進步、人才培養,增加科技投入成本,搭建農產品及食品安全控制體系,逐層細化,建立生態農產品企業誠信體系,使其轉化為生產力。
(五)積極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食品企業
實施企業規?;捎孟冗M技術,從培育種子開始對生產線上每一個環節嚴格掌握,使農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真正做到從農產品安全生產、食品安全加工、食品安全流通和食品安全檢測等環節構建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推進農業生產環境防治與監測、食品包裝儲運危害因子形成與控制、食品智能化溯源與預警等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保障人們吃到放心的食品。
結束語
生態農業促進食品安全發展,食品安全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有力支柱,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發展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方向,對促進我國食品安全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充分應用相關產業的現代生物防治技術、有機肥技術等發展農業可持續化發展技術,為食品安全發展提供源頭控制。
作者簡介:
林焰,福建省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食品所業務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