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煥粟
摘 要: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為推動我國體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當了解我國體育經濟的實際發展現狀。通過對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現狀解析可知,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存在、體育人才培育滯后等問題的存在,給企業的長遠發展造成一定影響。為很好解決相關問題,應當減少無效供給、合理增加有效供給、創新體育人才培育機制,不斷完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體系,推動我國體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就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現狀與解決對策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體育經濟;發展現狀和;解決對策
引言:我國的體育市場經濟潛力巨大,但由于市場開發力度不足,使得我國體育經濟的產值規模無法得到質的飛躍。在供給側改革的宏觀調控背景下,合理完善優化體育市場供給關系,解決體育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打造現代體育產業鏈,使得體育產值不斷提升,營造全民體育健身的社會氛圍,不斷增強國民身體素質,使得體育經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體育經濟概述
體育經濟與國民生活水平具有直接關系,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民眾在體育產業的支出越多,則可以促進體育經濟的發展。在以往體育經濟發展時,由于宏觀的體育規劃、粗放型的管理,造成體育資源的浪費,不利于體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對體育產業進行合理調整,實現體育資源的科學配置與利用,加快體育產能的轉化,挖掘出體育產業的供需市場潛能,促進體育產業的正向經濟循環,實現體育經濟的預期發展目標[1]。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現狀解析
(一)有效供給明顯不足
在體育經濟發展時,應當契合民眾的體育需求,為民眾提供體育消費產品,進而帶動體育經濟的發展。在實際體育市場供給時,國內體育供給明顯不足,如高質量的體育賽事、體育附屬產品、體育文化產品、體育品牌等,都沒有滿足民眾的體育訴求,使得民眾的體育消費潛能無法得到合理發揮,阻礙了我國體育經濟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在體育產業布局時,由于沒有基于體育經濟發展理念進行統籌規劃,導致體育產業結構與市場需求存在不對稱,低端的體育服務項目,阻礙了體育事業的發展。
(二)無效供給普遍存在
無效的體育供給,將直接影響到體育經濟的發展。如體育產品生產過程中,大量同質化的體育產品充滿市場,根本無法調動消費者的消費欲望,且體育產品加工過程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沒有形成一定的體育經濟規模。與此同時,在體育產業發展時,大量偽劣產品的出現,給體育經濟發展蒙上陰影,無法推動我國體育品牌的培育。筆者認為,沒有成功的體育品牌,則無法有效推動體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體育人才培育滯后
在體育事業發展過程中,為有效推動體育經濟的蓬勃發展,應當培育大批高素質體育人才,進入到體育行業獻言建策,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在實際體育人才培育過程中,沒有對體育人才培育機制進行有效完善創新,使得體育人才培育機制滯后,無法滿足當下的體育人才需求,直接影響到我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需從多個領域入手,推動體育人才培育機制改革創新,挖掘更多體育創新人才[2]。
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體育經濟發展對策探究
(一)合理增加有效供給
供給側改革工作開展時,主要是對市場不同領域的供給關系進行宏觀調控,進而激發出市場某領域的價值。為促進我國體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合理增加有效供給,推動體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供給有效增加時,可從以下領域入手,實現供給增加的預期效果。
其一,突出質量監督與科學管理,為有效供給提供基礎保障。在體育經濟發展時,市場監管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直接影響到體育經濟的有效供給。隨著,體育經濟質量管理與監督力度的不斷增加,將有效減少無效供給,同時可保證體育經濟的整體供給質量,使得體育經濟市場供給過程產生更多社會價值。
其二,突出體育品牌的培育,體育經濟發展時,主要依靠體育企業的支撐,而體育品牌則是體育企業長遠發展的基本保障,如很多國際體育企業的品牌,在市場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為企業積淀了很多無形資產。我國體育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多種客觀因素制約,國內的體育企業品牌較少,沒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為持續推動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在有效供給增加時,應當加強對體育品牌的培育,明確體育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不斷提升體育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其三,在體育經濟發展時,為充分發揮出有效供給的市場價值,應當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激發出國內體育市場的經濟潛能。該項工作開展過程中,需國家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推動體育產業的投資,營造現代化體育經濟產業鏈,為我國體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支撐[3]。
(二)減少無效供給關系
無效供給關系的存在,給我國體育經濟的整體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筆者認為,供給側改革市場背景下,市場無效供給關系的出現,充分說明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存在的實際問題。在減少市場無效供給關系時,可從以下領域入手開展相關工作。
其一,主動改變體育企業的管理理念,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趨勢,主動開展產品創新與服務升級,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輸出持久動力源。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企業應當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對企業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摒棄傳統粗放型管理模式,探索精細化管理方式。
其二,現代體育企業發展過程中,應當建構科學合理地規章制度,通過剛性制度與彈性機制的契合下,有效提升企業的整體發展實力。在科學嚴謹的內部控制機制下,可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不斷提高企業的質量監督管理水平,有效減少體育市場的無效供給。
其三,體育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進行體育產品推出過程中,應當避免產品同質化。在產品研發過程中,應當突出體育產品的差異性,突出產品的銷售特點,使得體育產品獲得市場用戶的認可,進而贏得一定的市場份額,為體育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產值[4]。
其四,為有效減少體育市場的無效供給,應當基于國家層面,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健全,為體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可使得體育企業保持一定的危機感,不斷激發企業的創新潛能,推動體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創新人才培育機制
體育經濟發展創新過程中,需大量優秀的體育人才,才可保證體育經濟發展的持續活力。為培育更多優秀的體育人才,需對體育人才培育機制進行合理創新,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可從以下工作領域入手,實現體育人才培育工作預期目標。
其一,在體育經濟發展時,需推動專業性體育企業發展,并保證體育企業對體育人才培育的重視程度,可圍繞體育項目的人才需求,為體育人員提供訓練提升平臺與機會,不斷挖掘出體育人員的自身潛能。為保證體育企業組織運行的科學性與民主性,可使得體育人員主動參與到決策活動當中,給予體育人才話語權,推動體育企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大的體育經濟產值。
其二,高等院校作為體育人才培育的主戰場,在對體育人才培育機制改革創新時,應當推動高校體育人才培育體系的改革完善,突出理論與實踐訓練的結合,保證體育人才培育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部分特殊體育項目教學時,應當明顯突出實踐訓練,在實踐訓練中進行理論滲透,保證高校體育人才培育的可行性。高校體育人才培育工作開展過程中,院校與體育訓練專業機構進行合作,使得體育人才培育更加專業化,為體育人才今后的職業發展鋪墊基礎。
其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為持續推動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應當基于國家政策層面,出臺有助于體育人才專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有效調動體育人才的主觀能動性,營造良好的體育內部競爭環境,使得體育人才處于較好的競技狀態。在體育人才管理時,應當給予充足的物質保障,如五險一金、年終獎、住房補貼、交通補助、年假旅游等,使得體育人才身心得到有效放松,使得體育人才可持續在工作崗位發光發熱。
四、結束語
綜上,文中基于供給側改革視域下,對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進行簡單闡述,針對當下體育經濟的發展困境進行解析,并提出相關解決措施,以提升我國體育經濟的整體發展力。未來,我國體育經濟產業發展過程中,需在政府扶持、制度保障、企業支持的環境下,對體育事業進行加快建設,推動我國體育事業邁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王贊,齊作成.論互聯網+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A].中共沈陽市委、沈陽市人民政府.第十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中共沈陽市委、沈陽市人民政府:沈陽市科學技術協會,2020:4.
[2]陳乃容,房哲.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優化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9:3.
[3]朱振杰,陳尚芝,吳歡歡.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創新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9:3.
[4]趙昊.深化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體育的政治經濟價值新論——互聯網“淺薄癥”的視角[J].文山學院學報,2018,31(03):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