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理文
摘 要:工筆畫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是一個古老的畫種,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語言魅力。中國工筆畫經過幾代人的探索,在當代藝術創作中有很迅速的發展,呈現出多元的面貌,在不斷繁榮發展背后,古典工筆依然是工筆畫學之源,為當代工筆畫實踐提供創作源泉。
關鍵詞:工筆畫;傳統;傳承
中國的工筆畫傳統悠遠深長,從戰國至兩宋,工筆畫的創作經過歷代畫家的孜孜追求與鉆研逐漸走向了成熟,從宋元到明清工筆畫也在不斷地傳承和發展,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建立了一套嚴整的技法體系,從而形成這一畫種的獨特風格面貌,工筆畫使用“盡其精微”的手法,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 達意”獲取神態與形體的完美統一。
一、古典工筆畫的歷程
“工筆畫”作為中國繪畫中的一種樣式,并非是古已有之的概念,在中國傳統繪畫不斷演變的過程中,逐漸發展成為區別 于“寫意”“文人畫”的繪畫類型。中國早期繪畫語言的獨特之處在于以線勾勒、設色渲染 的繪畫樣式,這一傳統奠定了中國繪畫的獨特表達方式。從出土于戰國古墓的帛畫《人物龍鳳圖》、《人物御龍圖》中,可看出中國繪畫的這一傳統。工筆畫至晉唐無論從內容還是技法上都取得了極大的成果,更為中國古代繪畫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工筆畫不僅代表著中國繪畫的發展,體現著繪畫的價值品味,也承載了古代畫家的表達訴求與時代審美。
魏晉時期,是藝術發展的興盛時代。美術史上也出現了歷史上留名的 顧愷之等大藝術家。張彥遠形容顧愷之的畫為:“緊勁連綿,循環超忽。網格逸易,風趨電 疾,意存筆先”。謝赫所 提出的“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 模寫”,這精簡、獨到的總結,針對繪畫本身的形式和技法所做的論述,不但分類精細、而 且所涵蓋的繪畫意蘊之廣大,對后世歷代都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影響,至今,這些仍舊是畫家 們所不可規避的典范。
“工筆畫”發展至唐宋之際,工筆畫走向鼎盛,并留下許多標榜史冊的作品,如《簪花仕女圖》、《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等,這些作品除去歷史價值 外,至今也是藝術作品中不可超越的精彩之作。在《簪花仕女圖》中,全圖人物線條簡勁圓 渾而有力,設色濃艷富貴而不俗。以簡潔有力的線條,準確地表現各種不同手勢。對衣紋和 衣裙圖案的描繪信筆而成,似規整但又非常流動,線條的疏密有致和穿插精準的呈現出造型、 結構、空間與層次,人物發髻和鬢絲,精細而有運勢,服飾的附色、渲染更是細膩而厚重。 至宋代,宋徽宗畫院制的創立,更為繪畫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條件,同時,宋代院體畫的豐 碩成果,也為中國工筆畫提供了新的可能,并留下了經久的傳世之作。這一時期主要作品多集中在花鳥畫上,并達到了集大成的頂峰式的成果,但同時對于工筆畫技法、程式語言 上的完善仍舊有著不可回避的貢獻。
在工筆畫成熟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繪畫語言本身的魅力與程式特征,逐漸構成了工筆畫的 內在靈魂,至今我們所學習的所謂“傳統”仍舊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所形成的時代氣質。這種繪于絹本材料之上,在精到的線條中經過層層的紛染,從而達到典雅、厚重而在平面中又 見造型的視覺效果,這種平面化的追求,慢慢成為中國畫中的獨有氣韻。自西方繪畫傳入以來,傳統中國繪畫被常拿來對比的是:中國畫中不強調陰影、體積的塑造,在必要的結構 線條外,服飾人物面部等,則是通過國畫中分染的手法來營造一種韻味。從而也正是在這樣 的對比中我們更清楚的看到,中國傳統繪畫的追求,是在畫面、畫法的“平”中傾入情感的 投入,從而在一遍一遍的設色紛染中,營造一種樣式的東方美。
元代以來對于繪畫理論的闡述,逐漸構建起了以筆墨韻味為中心的審美體系,勾勒積染 的工筆畫逐漸僅僅是宮廷畫家的藝術,工筆畫也進而成為與“寫意畫”所對立的畫種而不受 文人的重視。 在漫長的繪畫史中,雖然在元代工筆畫的發展逐漸弱化,然而中國工筆畫在發展中也逐 步形成了兩個平行發展的系統:一是絹本或紙本的卷軸畫,二是古代各個時期留下來的優秀 壁畫作品。這一點我們在元代壁畫《永樂宮》中即可看到壁畫系統中對于工筆畫的發展與繼承。
二、當代工筆畫的傳承
當代工筆畫的對于古典工筆畫的傳承,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一是繪畫基本技法語言以及材質的運用,二是中國畫審美體系以及精神氣質的延續。 在繪畫技法語言的傳承上,當代工筆畫家大多都延續的最原始的絹本或紙本繪畫。賦色一般都是以傳統水色和礦物色,在 保留絹本本身的材質的通透感的同時,最求厚重的畫面效果。或者是以韌性比較大的皮紙創作,把古代壁畫的一些技法引入到當代的工筆創作做中,追求一種或古樸的,或厚重的,或者具有一種滄桑歲月感的獨特畫面效果。在當今科技發展的帶動下,也出現了一些新型的繪 畫材料,但整體而言都是在傳統工藝基礎上的改進。也許就是這些歷代以來都有所傳承的繪 畫材質,某種程度上保持了中國傳統工筆繪畫的一脈相承。
中國畫的傳承最重要的還是精神氣質的延續。中國古典工筆繪畫經過歷代的傳承發展, 沉淀出眾多的經典之作。魏晉時期的空靈,唐宋時期的典雅。壁畫的色彩和線條,絹畫的品質和格調。這些經典作品始終作為工筆畫的一種本體氣質為當代的工筆畫創作提供參照作用。 東方的審美體系是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具有獨特意義,又很高級的一種審美格調。具有一定的 程式語言,且具有非寫真的表現特色。這種審美特點也往往表現在其他的藝術門類中,比如 京劇。這些都是基于獨特的東方性的審美特色而產生的獨特藝術魅力。作為中國古典的工筆 畫,最具藝術高度的唐宋時期的作品,為當下工筆畫創作審美格調的引導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中國繪畫的本質精神崇尚寫意,不善寫真,如果過于真實的表現對象,就會在繪畫的格 調品質上有所減弱。晉代代表性的工筆畫顧愷之所說的“以形寫神”道出了工筆人物繪畫的 品格追求。繪畫中對形的追求不過是作為表達精神的載體,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形似。在對于工筆畫的認識上,我們不應局限于元代以來對于工筆畫評價的束縛,工筆畫的發展與 魅力,不能因為元代已降文人畫的盛行而忽略,而我們當代工筆的探索,亦應回溯到傳統, 了解傳統,方能繼承傳統,也才能有“汲古得今”的當代體會。
近現代以來,西學東漸,工筆畫也在文化碰撞大環境中得到發展,涌現出眾多優秀畫家和作品。在當代的工筆畫創作中更是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在不斷的繁榮發展背后,古典工筆依然是工筆畫學之源,為當代的工筆畫實踐提供創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