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芬
摘 要:在當前時代要求下,進行小學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而作為內容元素較多的語文學科,又是培養學生這一品質的主力軍。在進行小學語文學習的初期,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挖掘和思考,能夠幫助學生感悟到其中深刻的道德內涵,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素養,完成立德樹人的基本教學要求。本文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對如何能夠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進行教學討論和思考,希望能夠為學生的道德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語文;滲透教學
高尚的道德品質是社會人士所需要的日常素養,在此基礎下,立德樹人的教育培養尤為重要。不過以往應試教育過于注重學生的卷面知識培育,而忽視了對學生道德的關注,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意識到新時代的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核心內容,進行學科知識性教學。語文學科又是能夠成為道德載體的學科之一,在進行語文學科教學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抓住教材中有關道德的基本點,并以符合學生思考方式的教學形式進行體現,在提高學生語文基礎素養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完成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一、聯系生活,感受道德存在
實際上,低年級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場所,除了學校,還在于日常生活環境當中。而在進行低段小學語文教學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教學內容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因為我們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語文交流體系和語文素養,它體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也實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事實上,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過于強調語文的知識性,而忽略了語文的生活性,讓小學語文的學習局限于課堂之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沒有機會和思想去進行內容的實踐,讓語文學習僅僅停留在校園內,與生活無法聯系,也就無法為學生帶來良好的人生體驗。而立德樹人理念影響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也應該突破這個限制,我們不應該用理念的大講特講來對學生進行道德引導,而是應該用學生身邊發生的種種小事與教材結合,幫助學生感受道德的存在,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比如說在學習《輕輕跳》時,除了進行生字教學,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到草坪附近看一看防踩踏標語都是什么。通過原文中的“踩疼小青草”,讓學生思考萬物都是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再結合草坪上看到的標語,讓學生想一想,還能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示小草需要呵護這一事實,之后在課堂上展開“為什么要呵護小草”的內容教學。通過小草給人類帶來的便利,小草的特征等等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頑強和可貴之處,以及小草對于環境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建立愛護環境和生命的基本道德準則。
二、問題引導,提高道德認知
在以往的應試教學理念之下,低段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為日后的考試奠基,學生無法感受到語文學習中的深層次道德內涵,顯然與新形勢下的立德樹人教育不符。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更多的也是注重學生的知識性,提高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重復記憶的方式進行語文知識的積累,卻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小學生是具有好奇心跟思考天性的,如果在課堂上一昧的忽視學生的意見,要求學生統一化思考,統一化學習,很容易讓學生感覺學習就是僵化死板的,從而對于學習產生厭惡,更不要說感受其中深層次的道德內涵了。因此,我們需要根據教材的相關道德內容,抓住其中的核心點,以提問引導的方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讓學生自由討論后給出答案,并以開放性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思考的重要性,幫助學生養成樂于思考的習慣,從問題的回答過程當中感受相關的道德內品質。
比如說在學習《日月明》時,后四句就是在向我們闡述團體力量的重要性,我們就需要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認識到這一點,并設計相關的道德問題,讓學生認識到人多力量大,以及齊心協力的重要意義。比如說教材上的配圖是三個小朋友在植樹,一個人扶著樹苗,一個人埋土,一個人澆水,就可以以此衍生問題:“在碰到獨自完成不了的事,比如說,學校要求班級大掃除時,一個人干的比較快,比較仔細,還是大家一起來做更加便利呢?”學生肯定會回答“大家一起做”,這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發現“眾人一條心”的意義:“如果有的同學被安排了工作,他卻因為意外沒有完成,老師快來檢查大掃除成果了,應該怎么辦呢?想一想,如果幫她做完,她會對你產生感激嗎?如果不幫他做,你們班級的成果驗收是不是就被影響了?”在學生自由討論后,我們會發現,基本學生都愿意替他來完成打掃,這時候我們再展開道德教學:“你們幫他做是情分,因此他應該對你們產生感激,當然,我們也需要判定他是故意不做,還是有心想做,卻做不了,如果是故意不做,我們是不是應該譴責他沒有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是有心做不了,我們是不是應該安慰她?不讓他自責?每個人都可能產生意外,但是在團體內部,大家一起來彌補這個人產生的損失,保證最后結果不出錯,就是團體的力量。”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幫助學生對道德進行更加深刻的認識,還能夠與教材內容聯系,幫助學生深刻記憶。
總的來說,在進行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如果想要貫徹立德樹人的理念,我們需要從教材出發,通過聯系生活和問題,引導種種形式,讓學生進行思考和感受,在學生能夠理解道德品質的基礎內涵的同時,進行語文素養的提升,幫助學生朝著社會需要的正確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馮碩.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1(03)
[2]藺紅林.植根課堂 ?立德樹人——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吉林教育,202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