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許曉慧
(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天津300402)
本文以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在泰國大城學院建立的首個海外“魯班工坊”為個例,從海外“魯班工坊”辦學的定位策略、專業設置、師資力量以及質量評價與監督體系的構建等方面,分析了這種職業教育走出去的新模式——海外“魯班工坊”的深度合作建設情況,為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借鑒。
近年來大量的中資企業進入“一帶一路”沿線的東南亞國家擴展事業,對跨國性職業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東南亞各國也非常重視職業教育,但他們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職業教育面臨著質量有待提升、經費投入不足、地位較低和管理亟須改進等四個方面[1]。為了推動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縱深發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的東南亞各國正在逐日加強職業教育領域的合作。
海外“魯班工坊”的建設承擔重要使命:構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話語權、傳播中國職業教育的工匠精神、共同提升世界的專業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還開啟了職業教育境外合作辦學的新模式。設立海外“魯班工坊”,響應了國家重大戰略、服務支撐了國內國際城市品牌,體現了國家的開放包容,促進了各種文化交流互鑒,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載體[2]。
海外“魯班工坊”實施和推廣影響深遠。它建立了職業院校與海外的中方企業直接合作的新模式,并與“一帶一路”沿線的各國共享職業教育優秀成果。同時,開展魯班工坊EPIP 教學模式研究運用與推廣,為魯班工坊所在國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當地技能人才儲備。海外“魯班工坊”已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融、人民交流的平臺。自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在泰國大城設立的第一個海外魯班工坊以來,有機電一體化技術、新能源技術、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等近10 個專業的課程教學資源和教學標準輸出國外,還出版了中、泰、英等語種的教材16 本,并促進多個中國優秀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落戶[3]。
由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設計的“魯班工坊”標志于2016 年2 月完成,它的核心理念和主線是“工程實踐創新”,同年的3 月8 日首個海外“魯班工坊”在泰國設立,有232 m2的場地,該場地一共有4 個區域(仿生機器人學習體驗區、POWERON創新套件實訓區、自動化生產線教學區、電腦鼠走迷宮學習競賽區),場外還配備了天津產的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等整套服務裝備,以及兩間中泰教師教研場所[4]。
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在境外設立的“魯班工坊”具有可復制可借鑒的寶貴典型經驗。自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的機電一體化國際專業在泰國魯班工坊設立以來,按照“一國一坊”的原則,截至2019 年8 月,天津市在境外已經設立8 個“魯班工坊”,其它7 個海外“魯班工坊”分別是:天津市第二商業學校在英國奇切斯特學院合作建立英國魯班工坊(餐飲文化)、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和天津經貿學校在金奈理工學院合作建立印度魯班工坊(智能制造)、天津市東麗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在印尼東爪哇省合作建立印尼魯班工坊(汽車維修)、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術教育與職業培訓局合作建設巴基斯坦魯班工坊(能源電力)、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在柬埔寨國立理工學院合作建立柬埔寨魯班工坊(通信技術)、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葡萄牙塞圖巴爾理工學院合作建立葡萄牙魯班工坊(電氣自動化)、3 月份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和吉布提教育部以及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促成了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和天津市第一商業學校在吉布提工商學校合作建立了第一個非洲魯班工坊——吉布提魯班工坊(鐵道工程及商貿物流)[5]。
在現代工匠精神的引領下,“魯班工坊”的建設定位[9]是:以海外的產業和發展亟須人才作為導向,以國家優質資源作為支撐,以專業技術技能培訓與教學的國際化機構作為載體,工程實踐創新項目作為主線,國際化教學標準作為基礎,將中國的產品技術和產能向合作國輸出,培養國外當地的專業技能人才,使他們熟悉中國的技術、標準和產品。
在天津市教委專家團隊的策劃以及教育部的指導下,確定了海外“魯班工坊”的一品牌、兩特征、三模式、四內容及五原則的發展模式:建設一個中外人文交流的國際知名品牌;具備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學歷教育和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的技能培訓兩個特征;創新形成了三個境外合作模式:國家政府間的戰略合作、職業院校的國際合作、配合企業和產品的校企合作;以“工程實踐創新項目(EPIP)”為教學模式、以教育部組織開發的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為基本依據、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賽項裝備為重要載體、以“師資培訓先行”及教學資源為必要保障等四部分為主要內容;堅持因地制宜、強能重技、優質優先、產教融合、平等合作的五個發展原則[6]。
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在海外首個“魯班工坊”建設成果之一是“機電一體化”國際專業,雙方按照泰國VEC 和中國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精心設計了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了教學標準,并將共同開發編寫泰語系列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開展中泰遠程教學,并設立了“魯班工坊”獎學金,鼓勵學習優異的泰國學生來津留學,使天津的優質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共享。
“機電一體化國際專業”是根據泰國經濟建設需求設立的,招收并培養泰國學生成為當地急需的、熟悉中國技術、標準和產品的本土化技術技能人才。可從事機電設備相關的安裝調試、操作運行、維護維修、技術改造等工作。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和大城技術學院組建了“機電一體化”國際專業教研室,根據泰國職業教育教學具體情況,按照泰國VEC 和中國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共同開發了“機電一體化國際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該方案通過了泰國職業教育部門的審批和中泰雙方教育部門的認可。
“機電一體化”國際專業學制三年,分為三個階段共六個學期,即:半年(泰國)+兩年(中國)+半年(泰國)。第一階段(半年即第一學期):留學生在泰國大城技術學院進行為期半年的課程學習,所學內容為泰國VEC 要求的必修課程(如泰國文化、數學等基礎課程)。第二階段(兩年即第二學期至第五學期):為在中國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學習階段,包括半年的漢語學習和一年半的專業學習培訓。例如系統的學習機器人、傳感器技術、工程制圖與CAD 等。第三階段(半年即第六學期):為頂崗實習階段,留學生回到相關的泰國企業,完成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
在“十二五”期間,天津完成教育部的試點任務,一共開發了五十個國際化專業的教學標準;2014 年,在職業教育領域里,天津獲得唯一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經過連續十年的示范區建設,基礎建設方面,天津的職業教育水平得到突飛猛進,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眾多,具備職業教育輸出能力。作為天津市首批示范性高職學院,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有著悠久的建校歷史。目前學院校內實訓基地、“工程實踐創新項目”體驗中心和創新創業中心,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教師、學生來此參觀、學習和交流,每年泰國等東盟國家都會選派長期、短期留學生,以及天津國際漢語學院外國留學生預科生,在學院實訓基地進行學習和體驗,成為了學院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中泰兩國共同開發的“機電一體化國際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主要是面向泰國普通高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畢業生,泰國學生完成所有課程和培訓,成績合格并取得規定的相應學分,技能水平達到維修電工(高級)的水平,將獲得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和泰國大城技術學院兩所學院頒發的畢業證書。目前其它專業的合作行動還在計劃中。
從天津首個海外“魯班工坊”三年的建設實踐成果來看,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合作交流還需要繼續“深耕”,完善并加強服務海外“魯班工坊”建設的多種語言的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師資培訓,向深度擴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內部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為了海外“魯班工坊”的健康和持續發展,今后應著重關注下面幾個方面。
1)開發多個層次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與項目。圍繞“魯班工坊”所在國的產業發展,基于企業海外項目的技術標準和服務標準,開發以當地語言表達的標準體系,和基于所在國的職業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國際培訓課程。
2)引入EPIP 教學模式及高質量師資隊伍的培養[7]。海外“魯班工坊”的教學載體要具有國際教育的通用元素,引入EPIP 教學模式,方便在國際院校中交流。隨著海外“魯班工坊”建設的推進,人才儲備方面需求較大,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建設海外“魯班工坊”的關鍵。組建一支通曉外語、業務精湛的本國專業教師隊伍,同時選拔和培養熟悉理解中國文化的境外教師。
3)積極推進高職院校的留學教育與跨境教育。為了擴大“魯班工坊”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在共建“魯班工坊”的過程中,要加強和提高中外雙方的留學教育交流的質量。增大“魯班工坊”輸入國家來華留學數量,優化來華留學的結構,這為培養優秀的境外人才有著重要作用。
4)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評價機制。可以借鑒歐美先進的教育評價體系,建立多邊協作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實現沿線國家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的統一及學歷學位互認,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教育質量評估體系,開展與境外“魯班工坊”所在國在學分、學習和學位的互認工作。
5)鼓勵企業的深度參與。在海外“魯班工坊”的推廣和發展中,需要多元化的投入模式,政府扶持、高校、企業的社會資金參與,可以緩解高校海外辦學的壓力。企業的深度參與,能夠使職業院校緊緊把握跨境企業的合作項目,以及發展方向和產業需求,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政府利用稅收減免和服務貿易補貼等方式,鼓勵企業與高校以“捆綁”方式參與海外“魯班工坊”建設。
6)設立一個健全的質量保障體系。目前,第一個海外“魯班工坊”已經成為我國開展國際化職業教育的重要復制模式,隨著海外“魯班工坊”建設越來越多,影響也會越來越大,設立一個更加健全的更加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是當今海外“魯班工坊”建設的一項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