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山
(福建警察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武術散打作為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競技體育項目,經過四十多年的沿革,技戰術水平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隨著職業散打賽、中外散打對抗賽等賽事的商業化運作,散打運動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推廣。雖然通過不斷地與國外優秀運動員進行比賽、交流,國內散打運動員與國際頂尖格斗類運動員訓練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廣大散打教練員的水平不斷提高,訓練方法手段也更加科學,但散打訓練理論相對滯后,散打“二次進攻”的相關理論研究幾乎空白。根據研究需要,采用錄像觀看法,以2018年全國男子散打錦標賽冠軍選手為基準,將各輪次與之對陣的選手作為參照組,進行“二次進攻”技術統計比較分析。發現冠軍組運動員的進攻總數為1 007次,“二次進攻”總數為269次,“二次進攻”有效得分共187次,“二次進攻”占總進攻數的26.7 %,成功率為69.5 %;對照組運動員的進攻總數為1 273次,“二次進攻”總數為186次,“二次進攻”有效得分共86次,“二次進攻”占總進攻數的14.6 %,成功率為46.2 %。冠軍組與對照組相比,“二次進攻”的使用次數和成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數據表明冠軍組運動員擁有較強的“二次進攻”能力,也意味著在比賽中冠軍組攻擊對方后能較有效地化解對手的防守反擊,并再予以反擊,即“攻后反反擊”的能力較強。由此可見,“二次進攻”能力在散打比賽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冠軍組成功的秘密所在。
“二次進攻”能力是散打運動員實戰對抗的核心能力,是衡量運動水平的重要指標。散打“二次進攻”是指實戰對抗的一方使用技術攻擊對方,對方使用技術反擊,我方再使用技術防守反擊,即“攻后反反擊”。有別于“連擊”,“二次進攻”是接觸性攻后防守反擊,進攻后防守反擊的“防”屬進攻范疇的防守,是積極的(如攻后轉化為接腿摔)而不是消極的防守(如攻后對方反擊,只進行格擋或躲避對方的攻擊,而沒有使用使其不利的技術動作),更不同于籃球運動的二次進攻。籃球運動的二次進攻是指搶到前場籃板球后所組織的進攻,是以投籃不進再次得到球權為前提的。散打“二次進攻”屬于戰術行動概念,是為達到特定的戰術目的而采用的動作、動作系列或動作組合,其對抗性特點為進攻后防守反擊,是為完成預定的戰術計劃,執行戰術意圖而采取的各種具體的行動。
散打運動屬于技能主導類格斗對抗性項群,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水平取決于其體能、技術、心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1]。良好的體能是實施散打技與散打戰術的保障,全面的技術是執行戰術行動的必備條件,穩定的心理是身體機能、運動技術使用得以充分發揮的有力保證,是成功執行戰術行動的精神動力,而運動智能的高低決定謀略運用的成功與否,是運動員能否實現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效果的關鍵因素。
運動訓練學將身體素質分為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和柔韌五個方面。諺語“一力降十會”高度概括了力量在傳統武術格斗中的重要性,力量素質不但是各機能水平連接的橋梁和基礎,也是速度素質和靈敏素質的基礎,是散打比賽中極其重要的素質。速度素質包括動作速度、反應速度和移動速度:動作速度取決于訓練水平、技術的熟練程度及肌肉類型;反應速度主要決定于運動員的神經類型,具有先天性,可通過測試視覺刺激反應和復雜反應來評定;移動速度是指運動員接近或擺脫對手的速度,主要取決于腿部力量、踝關節的靈活性和步法的熟練程度。散打比賽是高強度、無周期性、復雜的無氧運動,需要運動員有充沛的體力,運動員不但要具備良好的一般耐力素質,還要具備更具針對性的無氧耐力素質,即散打專項耐力素質。柔韌素質是散打運動員完整并準確掌握技術的必要條件,散打運動技術需要運動員的關節具備在不同方向的運動能力,還要求肌肉、韌帶具備較好的伸展能力和張力,既要“柔”又要“韌”,保證技術的全面性及動作的速度和爆發力。靈敏素質具有先天性的特點,受個人先天反射弧的影響,可通過后期的訓練進行強化,是力量、速度、柔韌等素質的綜合體現。
散打技術繁多,以踢、打、摔為主要的基本技術,以遠踢、近打、貼身摔為基本技法。散打比賽中,“二次進攻”的有效應用要求運動員要全面嫻熟掌握散打基本攻擊技術和各種防守技術,并要具備較強的攻防轉化能力、靈活的步法、良好的距離感和及時準確把握“時間差”的能力,要熟練掌握技術動作組合,具備進行連續快速攻擊的能力,并具備較強的踢、打、摔立體攻防能力;在技術動作的運用上,不僅需要快速有力,還要懂得巧妙控制攻擊力量虛、實、輕、重的合理分配,達到攻防有序,做到強攻與“攻后反反擊”的有機結合。
武術諺語“一膽、二力、三功夫”“兩強相遇勇者勝”,都高度概括了膽識在傳統武術技法搏斗中的重要性。從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看,膽識是指運動員性格中不懼危險、困難的拼搏精神,充滿自信的穩定情緒及果斷頑強的意志品質。散打比賽中,運動員時刻處于受攻擊的威脅下,比其他體育項目的運動員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這要求優秀散打運動員具備特定的氣質類型和穩定的心理特征。研究發現,散打運動員的氣質類型大多為多血質,其次是多膽混合型[2]。氣質類型的基本原理指出,氣質是人的心理活動穩定的動力性特征,它反映了心理活動發出力量的強弱、變化的快慢及其均衡程度的特點。散打比賽的高強度、高對抗性特點決定一名優秀的運動員應積極主動、善于自我控制并具備頑強的意志、較好的領悟性與觀察能力,以及較快的適應能力等,而多血質和多膽混合型的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特征符合散打運動項目特點的需要,是散打運動員的優勢氣質。運動員的心理特點是影響競技能力的重要因素[3]。散打運動員對比賽的興趣度、賽前情緒的穩定性、場上興奮度、焦慮水平、注意力、意志力、自我表現力、自信水平等心理特征都關系到競技能力的發揮,是“二次進攻”能力穩定發揮的關鍵因素。
諺語曰:“兩勇相遇智者勝”。在高水平散打比賽中,兩個實力相當的運動員其智能水平起到決定性作用。智力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動作的學習、理解和運用技戰術的能力,在反映運動員的智力要素中,運動注意、運動觀察、運動思維、運動想象是最為重要的。準確、廣泛的運動觀察力、清晰和豐富的運動想象能力是散打運動員很重要的智力特征[4]。在“打無定勢”、對抗激烈且時刻處于對手攻擊威脅的散打比賽中,要求運動員時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和適時的轉移,以適應比賽要求。在執行“二次進攻”時,由于攻防轉換突變,考驗著運動員思維的敏捷性和邏輯性。此外,智能水平還影響運動員在賽場上能否準確地理解和貫徹教練員的場外指導,以及臨場獨立分析、自我調節和快速決策的思維能力。
散打運動屬技能主導類格斗對抗性項群,其動作結構是多元的變異組合。散打比賽的顯著特點是“打無定勢”,比賽中運動員并不完全知道對手的動作、對方用什么方式進攻、從什么角度進攻、攻擊哪個部位、一攻后還有什么連招。運動員如何在瞬間及時、準確予以相應的反擊,只能憑借運動員在長期訓練過程中建立起的復雜的、連鎖的、本體感覺性的運動條件反射來完成,是不容考慮的、完全依靠前期訓練的一種本能反應(刺激—反應),是在人體本能反應基礎上進行再制造、提煉的過程。
散打運動水平取決于運動員的技術、體能、心理和智力四個方面的能力水平,接觸性防守反擊對運動員反應速度、力量素質、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注意的穩定性和轉移等方面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技術方面,接觸性防守反擊要求運動員擅長接腿摔、貼身摔技術并具備較好的拳法攻防能力、精準把握“時間差”的能力,以及雙方相持狀態下的控制能力。在心理方面,要提升與對方近距離接觸或相持狀態時攻防能力的自信心,消除雙方在實戰對抗中因距離縮小導致焦慮情緒上升的影響,提高運動員打“陣地戰”“攻堅戰”的能力和信心。
散打運動員在比賽中所采用的攻防技術是多元的變異組合,是根據對方的變化而采取相對應的攻防戰術,而不是攻擊前想定的動作組合。由于對手的攻擊動作具有不可預見性,所以散打運動員要在比賽中高效完成“二次進攻”就必須長期進行“反反擊”的喂招訓練,既要進行攻后單一的“反反擊”訓練,達到自動化程度,使運動員建立固定的反反擊模式,而且還要重點加強攻后應對各種不同反擊的“反反擊”訓練,逐漸建立起“攻后反反擊”的選擇性應激反應(條件反射)。模擬實戰化的擊打反應靶反反擊訓練能較快地提高運動員的“二次進攻”能力。方法如下:訓練時持靶者在習練者擊打喂靶的過程中,結合實戰化情境給予習練者相應的反擊,讓習練者在實戰化的情境下,高強度地進行“攻后反反擊”訓練。賽前,加強擊打反應靶反擊訓練,既可滿足運動員在賽前需要加強實戰對抗的要求,又可避免實戰對抗訓練易造成隊員受傷的問題,可有效保證運動員在賽前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和身體狀態。此外,應培養運動員善于發現和利用對手的習慣性反擊動作,進行“二次進攻”,或有意識地進行攻后誘敵反擊,預判對方反擊的方法,有預見性地做出“二次進攻”,提高“二次進攻”的成功率。
戰術意識又稱為“戰術素養”,是指運動員在比賽中為達到特定戰術目的而決定自己戰術行為的思維活動過程。戰術意識強的運動員能在復雜多變的競賽環境中及時準確地觀察場上的情況,隨機應變、審時度勢,迅速而正確地決定自己的行動方案,其主要反映在使用戰術的自覺性、行動的預見性、判斷的準確性、動作的目的性、攻防的主動性、方法的隱蔽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及諸多方面[5]。散打賽場瞬息萬變,戰術的運用也應該根據場上情形的變化而變化,并爭取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具備較強“二次進攻”能力的運動員,能夠在賽場上掌控一定的攻防主導權,也能更好地把握比賽節奏、調動對手,在“勢”的方面占據優勢,壓制對手技戰術的發揮,動搖對手反擊能力的自信心,最終讓比賽朝有利于我方的態勢發展。 “二次進攻”是散打運動攻防的核心能力,是比賽雙方較技較力的關鍵環節,是實戰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實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