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曄 王春玲
([1]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藝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89)([2]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江蘇·南京 210089)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來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近年來,“95后”大學生已成為獨立學院等高校學生的主體,他們有哪些學習心理特點?影響這些特點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促進學生學習?這已成為重要課題。
本研究以南京大學金陵學院“95后”大學生為總體研究對象,采取整群抽樣方式共發放問卷870份,收回有效問卷790份,有效回收率為90.8%。問卷收回后,采用SPSS17.0錄入和分析數據,結合訪談,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第一,調查發現,“找到好工作”是學習動機的第一源泉,占調查樣本的63.5%,選擇“求知欲”這一原因的只有42%。在回答學習壓力來源的問題上,學生選擇“未來就業問題”的比例為52.9%,也高于其他選項。
第二,學校環境和師資成為學習的重要動力。把“學習環境優美,教學設施完善”“師資雄厚,教學質量好”作為自己學習動力增加要素的學生,分別占52.2%、51.5%,認為自己很有學習動力的學生只占23.3%。
第一,調查發現,有66.8%的學生習慣于上網或者去圖書館找資源來解決學習困難,而向老師請教的比例不到三成。可見學生的學習獨立性較高,傾向于個體學習為主,但不習慣向教師請教。
第二,對待作業,35.1%的學生選擇自己獨立完成,41.5%的學生選擇邊看答案邊思考,兩者相加為76.8%,只有8%的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完全抄襲別人。因此,大部分獨立學院“95后” 學生對待課程作業的態度都比較認真,能做到獨立思考。
第一,調查發現,57.1%的學生逃過課,在學習心態上,選擇“學和玩兼顧”者占53.9%,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平時多玩點,期末再用功”,占29.9%,兩者相加達到83.8%;選擇“一心一意學習”的76人,僅占9.6%。
第二,在對待學習任務的方式上,采取“完成即可”“主動完成”的人數分別達到45.8%、34.2%,采取“不得不完成學習任務”的最少,僅占7.6%,選擇“自己主動去尋找學習任務”的比例排在倒數第二,僅有11.8%。可見,大部分學生習慣于自上而下式的學習方式,覺得學習僅是完成作業,學習主動性還有待提高。
第三,在學習計劃完成度上,制定了計劃但不堅持執行的比例為44.8%,31.4%的學生僅是根據課表上課,無計劃不想上課的學生占5.2%,三者總計有八成,而有自己的計劃并認真執行的學生只有18%。可見,大部分獨立學院“95后”大學生學習的自律性和規劃性有待加強。
第一,獨立學院“95后”大學生具有自律性弱、焦慮度低等人格特征,這對他們的學習心理產生了消極影響。在回答“你如何看待大學平時學習”時,選擇“平時上課聽講,課后幾乎很少復習”的270人,占34.2%,“平時幾乎不學習,期末考前突擊復習”的252人,占31.9%,即六成學生只把學習等同于上課和考試。有學者在比較獨立學院大學生與大學生人格因子常模時發現,前者的憂慮、有恒、自律等特質較弱,在焦慮等方面的表現比常模得分更低,[1]可能正是獨立學院學生這種人格特征,使得學生忽視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習過程中陷入被動。
第二,獨立學院“95后”大學生正處于“同一性”角色確立期,容易出現學習認知與學習行為的矛盾。本次調查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獨立思考、意識到就業壓力,但仍依賴教師布置作業、出現逃課行為,筆者針對這些矛盾對學生進行過訪談。有的學生不了解課程內容與所學專業的聯系,尋找不到學習方向;有的學生在是否考研等問題上缺少主見,陷入焦慮和迷茫;有的學生雖然意識到學業和就業壓力,但在游戲吸引下,選擇了逃避現實。這說明大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協調,他們生理發育漸趨成熟,但心理機制還不完善,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習毅力不夠,導致行為上出現前后不一致,產生“同一性危機”,反過來又影響自己的學習。
獨立學院“95后”大學生屬于互聯網原住民,他們的生活多元化、自由化和個性化。本次調查發現,在學生課余時間的安排上,“上網娛樂”排名第一,占71.6%。“95后”大學生群體成長在我國互聯網從興起到高速發展的時期,他們是網絡的原住民。筆者訪談發現,有的學生認為老師課程的很多內容在網絡上都可以找到,不如玩手機,個別學生還在課堂進行網絡直播,給網友觀看教師的上課過程。這些現象與互聯網的發展有關,互聯網蓬勃發展、利益和價值觀多元化,大學生依靠網絡交往互動、了解新事物,網絡已滲透進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獨立學院“95后”大學生把學習和娛樂放在同等地位,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生活多元化、自由化和個性化的特征,是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表現,不能把這一現象籠統地歸咎于學生學習不用功。
第一,教育制度“失范”導致獨立學院“95后”大學生在出現了懈怠和困惑。“失范”一詞最早由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提出,是指一種“社會規范缺乏、含混……不能為社會成員提供指導的社會情景”,[2]教育制度的失范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與高中學生教育管理沒有有效銜接。據本次調查發現,學生逃課比例在一半以上,而且逃課問題已經成為高校普遍現象,中國青年報一項調查顯示,84.7%的受訪者坦言當前大學生逃課現象嚴重。[3]筆者對學生訪談發現,不少學生提到高中階段,老師和家長緊盯學生學習,高考是他們生活的唯一目標,錄取大學后,由于高校強調自主學習,但忽略了學生學習方法和自我管理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放松了自我要求。
另一方面,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沒有落實到位。獨立學院后續發展資金不足,大部分專業與母體高校重合,兼職教師比例過高,專任教師培養應用型人才經驗不足,青年教師面臨身份轉換困難、教學經驗不足、工作負擔過重,[4]實驗室建設、設備和人才引進等構想難以落實,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難以實現,學校環境如此,學生的學習目標怎能明確?比如本次調查發現,有40.8%的學生把“學習目標不明確”作為最大的學習困惑,排在第一。
第二,就業市場供過于求、獨立學院認可度不高,導致獨立學院“95后”大學生的學習充滿壓力和制約。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市場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就業問題比較嚴峻,2019年我國城鎮新成長的勞動力保持在1500萬人以上,其中高校畢業生達到834萬人,[5]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巨大。在這種形勢下,獨立學院“95后”大學生把找工作當成他們學習的第一動機順理成章。
獨立學院建校歷史較短,品牌效應尚未形成,其教育質量、畢業生質量有待社會檢驗,相對于“985”“211”以及普通公辦高校而言,獨立學院的社會認可度和接受度普遍不高。比如筆者在參加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招生宣傳的時候,仍有近一半的考生和家長認為獨立學院就是“三本”學校;畢業生求職遭拒的理由往往是“學歷不高”。以上情況增加了獨立學院畢業生的就業難度,也很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95后”大學生沉浸于網絡是因為網絡給予了學生親近感、自由感和參與感,因此,要改進學生學習狀態,就要關注師生之間的信任感、提倡學生自我管理。
獨立學院屬于教學型高校,青年教師較多,本身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建議教師們主動通過個別談話、班會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他們答疑解惑、做學生的朋友。另一方面,獨立學院也要出臺鼓勵師生互動的配套政策,例如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設置了班導師值班制度、與學生談話的制度,每學期為班導師配發一定的補助,為育人工作中表現突出的教師給予獎勵金,在評獎評優、評定職稱的時候優先考慮有班導師工作經歷并表現突出的教師,為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打下了基礎。
獨立學院應注意合理設置每學期的課程密度,若過于密集,不僅給教師過重的負擔,也不利于學生學習消化,應采取調整教學計劃、補充教師隊伍等方式為獨立學院教學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這樣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采取“小班化”授課方式,在平時作業、期中和期末考核中教師總體把控,提倡小組合作、情景模擬、演講辯論等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師在授課初期,要為學生梳理課程體系,讓學生了解設置某專業課的目的和作用。在授課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比如在布置學習任務的時候總體把關,把細節問題交給學生自己處理,當學生出現共性問題的時候,教師再進行總結和點評,這樣有利于學生控制自己的學習時間,實現自我調節。
學生學習心理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個體發展的環境支持。
獨立學院定位為“應用型”,在學生入學以后,就應結合就業形勢、專業情況,樹立學生的危機意識,開展職業規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獨立學院應借助母體學校的優勢、積極向學校所在地的政府、企事業單位尋求資源支持,形成學校—企業聯動機制,聘請業界優秀的專家為學生授課,讓學生積極開展專業社會實踐和課題研究。
獨立學院要推動家庭—學校的聯動機制,積極利用電話、網絡、家長會、校園開放日等渠道與家長建立聯系,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信息。高校和家長之間可以成立家長代表聯席會,定期探討學生問題成因和解決方法,邀請家長代表定期來學校參觀,宣傳獨立學院辦學成績,請家長為獨立學院的發展提出建議,也可以尋求家長的社會資源,為獨立學院教學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獨立學院要抓住國家應用科技大學的發展引導,將自身發展和促進區域產業發展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2019年1月,國務院公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在完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中,要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校開辦應用技術類型專業或課程,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當前,包括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在內的多所獨立學院遷址辦學,正可以利用這次高等教育轉型發展和區域重新布局的雙重機遇,調整學科專業結構、與母體學校實行錯位發展,一方面可以考慮與高職院校合作或兼并辦學的方法,彌補自身職業教育的短板,另一方面要面向新辦學所在地的產業急需人才,與區域內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達成合作關系,加大實踐類課程的設置,讓教師和學生深入工作一線,在基層中教學,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和學習積極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