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斌 孟姝君 朱永明 楊連茂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山東·威海 264209)
隨著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招生規模的大幅擴張,我國研究生教育事業呈現高速發展態勢,研究生數量迅速增長,研究生的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凸顯。然而,在我國研究生德育工作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相對薄弱的環節,近年來受“互聯網+”的影響,我國研究生高等教育除了在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等方面通過網絡自媒體構建了更廣闊的公共領域,“互聯網+”的開放給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研究生德育也進入了改革發展的新常態。
我國是以理工科高等教育為主的國家,理工科大學生占現有學生總數的68%左右。研究生作為理工科高校學生組成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理論基礎較為薄弱、思想認識上有所偏差和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等,直接影響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另外,部分理工科研究生固守著工科思維模式,崇尚理性,輕視人文,重視專業知識學習,淡化理論素質培養。調查發現,較多的理工科大學生認為德育教育與自己所學的專業無關,對就業沒有太大幫助,另一些學生反應德育教育太抽象,與現實距離太遠,只有學會基礎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才是真本事。
綜合以上,在理工科高校開展基于“互聯網+”的研究生德育教育新模式研究對于全面提高我國研究生德育教育效果,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互聯網+”背景下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德育現狀,筆者在某理工科大學開展了調查研究,該調研主要針對理工科專業碩士研究生,以問卷的形式開展。
調查發現,參與調研的研究生中有49.5%為中共黨員身份,在一定程度可以說明黨員在研究生學生中占的比重較大,他們的思想、學習各方面要更加優秀,也是研究生德育工作得以正常開展的有效抓手。有63.9%的研究生在本科階段有過學生工作經歷,而且比較了解輔導員等學生工作者的工作情況,因此,理論上講,這部分研究生也是高校開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得力助手。然而,在實際中,僅有28.9%的學生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會繼續擔任班委、研究生會成員等學生工作職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更多的研究生將學習放在此階段第一位,能力培養、理論水平提升等德育范疇的內容顯得相對次要,這也是當前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要重點突破的難點。
在對“互聯網+”相關概念的了解方面,有91.8%的研究生聽說過這一概念。同時,更多的研究生認為“互聯網+”時代的主要特點是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連接一切以及開放生態,對于“互聯網+”時代在重塑結構、尊重人性等方面的認識相對較少。當前,“互聯網+教育”演變出了越來越多的教育新形式,而在研究生層面更為被普遍認識的有慕課(MOOC)、在線學習、智慧校園和翻轉課堂,因此,利用這些新的媒介開展“互聯網+研究生德育”將是新時代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的增長點。
理工科高校的研究生普遍智力水平較高,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同時由于各類實踐課程的鍛煉,他們的技術水平高,動手實踐能力更為突出;作為新時代新青年,他們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思想更為開放,容易融入新的社會環境,同時也更易于被各種社會思潮所影響?,F如今,由于研究生普遍都是“網絡原住民”,因而具備更強的互聯網思維,善于用網絡來學習和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然而,在人文社科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下,這些研究生的政治敏銳度相對不高,對于時事政治的關注度也較低,因此要結合他們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效的德育工作。值得欣喜的是,有92.8%的研究生認為在研究生學習階段繼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德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為新時期研究生德育工作更好地開展提供了可能性。
“互聯網+”背景下研究生德育工作已經進入了新常態,既要繼承和延續以往常規德育工作的特點和傳統,也要應對“互聯網+”帶來的新問題和新形勢。眾所周知,在以往常規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內涵建設不夠清晰、隊伍建設不夠完善、制度建設不夠健全、主體范疇不夠明確等問題,在“互聯網+”時代,研究生德育還面臨以下新挑戰。
在部分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培養和教育往往更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專業知識的傳授,[1]認為研究生德育工作可有可無。在這些院校,研究生的主要任務是科研,因此,在對研究生進行考核和評價時往往更注重對科研能力和專業水平,時常忽視了對研究生思想政治表現情況的評判和考量。對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誤區,高估了研究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現狀,認為他們是教育的最高層次,理所當然地具備更高的個人綜合素質、更強的自我管理能力。有的院校,直接將研究生與本科生劃為同一德育范疇,忽視了研究生的獨特性,往往德育效果不好。調研發現,有近10%的研究生所在的院系從未組織過任何形式的研究生團學活動,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當前研究生德育工作沒有得到足夠多的重視。
由于歷史原因,很多理工科院校片面地認為德育僅僅是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傳播,不具備解決具體問題的實效性。[2]在課堂教學載體方面,由于研究生德育重視程度不夠,導致理工科院校德育隊伍缺乏專職教師,加之部分專職教師沒有良好的素質,導致研究生對德育課堂興趣低下。通過調研,有16.5%的研究生認為當前的德育課堂主要是滿堂灌式教學,互動性相對較差,一般采取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形式,沒有足夠的將互聯網元素引入教學過程。這導致雖有35.1%的研究生能夠在德育課堂正常出勤,但是很多時候他們都會在課堂做其他事情,另有9%的研究生偶爾會不去上課,5%的研究生偶爾去上課。這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活動載體方面的不足,使得理論課堂德育效果較差。
研究生德育工作應該充分考慮研究生主體身份,堅持主體性原則。但在當前“互聯網+”背景下,很多的理工科院校只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并未充分引導研究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索和思考當今社會的矛盾以及存在的問題,因此,研究生并沒有學會根據外部環境的需求來主動進行目標選擇、主動調控自我以及尋求自我發展,進而沒有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這也是新時代背景下研究生德育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研究生德育就是要為作為高層次人才的研究生培養提供保障,但其在導向、傳承、滲透、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性有待進一步完善。德育工作要在思想層面給予研究生正確的引導,促進其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以及奮斗目標,引領其規范現實生活行為;同時,也要將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貫穿其中,讓其得到發揚和繼承,激發研究生的民族自豪和愛國熱情,以抵制各種不良的社會思潮的侵蝕。在“互聯網+”背景下,研究生德育既要發揮導向作用,又要積極傳承滲透,這樣才能形成合力,使得德育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發揮。
“互聯網+”背景下,社會飛速發展,要求研究生的德育工作要與時俱進,面對新常態開拓新模式。理工科院校應當提高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在此基礎上探索新的條件保障、模式構建和運行機制。
調研表明,有60.8%的研究生認為有必要開展“互聯網+研究生德育”的探索。在網絡時代開展研究生德育,必須要有與之相匹配的網絡平臺。從結構上來看,理工科院校應該重點建設以校級、院級、教師、研究生幾個維度為主的立體化網絡平臺。在學校層面,可以根據學校特色建設主體鮮明的研究生德育網站;院系可以在自身層面建立研究生德育群組,以微信平臺、QQ群為載體,形成院級德育網絡綜合平臺;導師可以利用個人主頁、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研究生則可相對應的媒體,與導師、院系和學校形成良性互動。在平臺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形成平臺間的互聯機制,各層級平臺之間既要彼此界限分明,各有各的側重和主題,也要在總原則指導下保持互聯互通,形成研究生網絡德育的合力。
隊伍建設是開展“互聯網+”“研究生德育”的重要載體,尤其在理工科院系,更應該結合實際重點組建好兩個維度的網絡德育隊伍。一是專任教師,互聯網的發展對研究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國家“課程思政”的改革背景下,專任教師的德育水平直接影響到研究生德育的效果。因此,新時期的專任教師一定要熟悉網絡技術、網絡語言、網絡熱點,這樣才能將專業知識、德育內容和網絡背景有機融合。二是學工隊伍,研究生德育不僅體現在理論課堂,更重要的是日常的行為規范和思想狀態。學生工作隊伍,尤其是研究生輔導員是研究生日常德育工作的直接接觸人,因此必須要具備互聯網思維,創新學生工作方式方法,巧妙地利用網絡媒介開展談心談話、生涯規劃及心理疏導等德育工作。
研究生德育工作在互聯網時代得以順暢開展離不開健全的管理體系的保障。一套健全的研究生德育管理體系主要包括管理體制、管理制度和評估反饋機制。目前高校普遍通行的教育管理模式是“?!骸獛煛弊陨隙碌墓芾眢w制,各自有明確的管理職責。學校負責制定研究生德育的總規劃并提供條件保障,院系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并落實,導師、思政理論課教師和學生工作者具體執行,研究生作為德育對象參與活動并按照制度規范行為。另外,基于互聯網的開放性,研究生德育的管理制度必須完善,以便研究生按照國家法律、學校規定來利用網絡平臺,樹立網絡自律。同時,德育的評估反饋也很重要,平臺建設的好壞、德育隊伍工作方法手段是否得當、德育效果如何,都應該進行評估,并形成良性反饋,以促進“互聯網+”背景下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德育的更好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