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晶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安徽·蚌埠 233030)
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提出,未來教育發展要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是走在時代前沿的先進群體,也是成長為未來“創新型人才”的載體,在“萬眾創新”成為中國時代最強音的當下,如何系統科學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活躍在講臺的高校教師面臨的最重要的課題。
宏觀經濟學是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學習其他經濟學課程的基礎。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建立全球視野以及提高應用能力,課程特點表現為:
(1)抽象性與現實性相合。宏觀經濟學通過對國民經濟總量相互關系的研究,揭示了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宏觀經濟變化規律以及政府經濟政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為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理論依據。理論分析和政策研究并重、抽象性與現實性緊密結合是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特征。
(2)歷史性與時代性相承。宏觀經濟學理論傳承與時代創新的特色明顯。每次重大經濟事件、先前理論不能解釋的問題都是宏觀經濟學領域新熱點誕生的起點。因此,有別于其他課程,宏觀經濟學課程在強調經典理論講授的同時,又必須引入前沿理論的介紹。
(3)理論性與工具性相輔。近幾十年來,宏觀經濟學不限于僅僅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分析工具、建立理論原理也已成為宏觀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宏觀經濟學課程對學生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既要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掌握分析宏觀經濟現象的相關模型和工具,用其解釋現實中各種經濟現象的內在規律和之間的聯系,能夠分析當前各種宏觀經濟現象產生的原因。
(4)普適性與特色性相融。宏觀經濟運行有其一般性規律,也帶有鮮明的國家、地域、政體、制度特色。目前,高校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基本以西方經濟學為主。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內容可取性的同時,也要使其認識到西方經濟學是在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上建立并發展而來的。在運用到中國經濟時一定要考慮國情特點,尤其是各種原理使用的前提條件。
新時期在校大學生將以“00 后”群體為主,他們的學習與認知特點與“80 后”乃至“90 后”都有較大的差別。當學習習慣與課程特點存在沖突時,學生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教學內容與方式無法鍛煉學生創新性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學習效果不佳消減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又進一步削弱了教學效果。對于宏觀經濟學課程,以下幾方面的沖突尤其需要引起重視:
(1)“實用主義”與基礎性課程的沖突。受“實用主義”以及“大學生就業難”現實的影響,“00 后”學生在入校后往往直奔考證和為未來工作做準備等問題,而對課程學習內容和如何提高專業素質的關注度較低。宏觀經濟學作為基礎理論課,比較抽象,加之教學方法目前仍存在眾多問題,導致學生對專業基礎理論課的學習熱情不高,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并不扎實,限制了后續案例分析的開展。
(2)自我意識強烈與課程枯燥感的沖突。在信息時代成長起來“00 后”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烈,他們需要不斷被新信息刺激以滿足其不安分的神經,否則便會覺得課程無趣。目前初級宏觀經濟學課程內容基本都是圍繞國民收入的決定展開,先講國民收入的短期決定及對策,然后介紹國民收入的長期決定,包括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理論,思路清晰但案例較少,重模型推導、輕實踐應用。這種反差使得 “00 后”大學生對靜態的課本知識缺乏興趣,學生普遍反映教學內容時代感差、與實際脫鉤。
(3)學習溝通方式與教學手段相對滯后的沖突。當前手機、電腦已成為大學生入學的標配。網絡時代下,大學生通過朋友圈和微博發表見解、溝通交流已經成為常態。與之相比,課本、板書、PPT 仍是授課的主要方式,教學手段相對滯后。網絡的豐富多彩與課本的黑白枯燥形成鮮明對比,學生課堂上低頭看手機的現象也愈發普遍。
(4)社團社會活動與課程時間的沖突。宏觀經濟學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開設在大一下學期或大二上學期。此時,大學新生會把大半部分精力投入在各類社團班級活動上,無形中替代了用于學習的時間。當學生在大三開始專業課學習時,才發現之前的基礎沒有打好。
經濟學專業本科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涉及到大量的經濟活動,需要處理的問題也主要是經濟問題。這既需要學生掌握較為全面的專業理論知識,更要求學生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需要使學生從“具有基礎知識”到“掌握系統理論”再到“熟練應用理論”實現飛躍。
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多以學生身邊生活為例,以激發學習宏觀經濟學課程的興趣。例如,讀懂經濟新聞需要了解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物價關系到每月的生活花費;未來經濟形勢關系到畢業找工作的困難程度;匯率的變化影響畢業出國繼續深造的決定何時購買外匯更為劃算等。
注重宏觀經濟學案例的本土化。國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重要的是熟悉我國的經濟現實。應鼓勵學生搜集本國數據進行案例再分析。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獲得我國數據的途徑,更能夠加深其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通過發現不足和提出改進,鍛煉其利用西方經濟理論創造性解決中國問題的能力。
突出宏觀經濟學發展介紹與現實宏觀問題講解的結合。使學生更好體會到宏觀經濟學理論的局限性、多樣性及現實性,避免學生不假思索機械套用理論。例如,在講授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問題時,著重比較兩類問題的理論基礎差異,前者以古典和新古典理論為基礎,后者以凱恩斯理論為基礎,相應的政策建議也與理論相配合,前者強調供給方面,而后者強調需求管理。然后,再結合我國宏觀經濟調控歷程進行講解,比如我國上世紀90 年代受到重視的宏觀短期調控,強調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搭配以熨平經濟波動,其理論基礎正是凱恩斯學派的IS-LM 模型和AD-AS 模型。2008 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后,我國經濟增長逐漸步入“新常態”。在這一新形勢下,政府提出“供給側改革”的理論依據正是與凱恩斯需求管理學派相對的供給經濟學派。
采用分段式課堂教學模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講授大量的新內容,學生沒有時間來處理新的信息,必然導致新的知識丟失或以前的知識被替換。針對這種情況導致的課程內容枯燥的問題,可以在講課間隙穿插演示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視頻剪輯,例如《60 秒經濟學探奇》卡通動畫,也可以穿插講解分析當前的經濟新聞,提高課堂趣味性。
引入問題導向式教學方法。在講解概念時,以“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為線索展開講述。例如,在講解GDP 概念時,首先告訴學生宏觀經濟學研究總量問題,GDP正是能夠代表經濟總量的重要指標,其增長率也是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然后再介紹GDP 的概念和三種核算方法,GDP 指標的局限性以及對GDP 指標核算進行改進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綠色GDP”“福利型GDP”等。針對學生在學習IS-LM 模型容易混淆不同政策對均衡產出和利率變化的不同影響時,可以在介紹模型之前,給學生講解宏觀經濟的建模分析步驟,使學生了解到模型中的變量分為外生變量和內生變量,作為經濟政策的外生變量變化后將通過不同渠道影響產出和利率這類內生變量,進而產生不同的效果。
發揮小班化教學優勢。宏觀經濟學課程內容一般按照國民收入決定理論、IS-LM 模型、AS-AD 模型、通貨膨脹與就業、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進行排列,課程一般限制在48 個課時。這使得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平均每部分授課學時只有6 到8 個學時,如此少的授課時數想要在保證課堂知識講解的同時引入案例分析,就必須采用小班化教學,使每位同學都能實際參與到討論中來,才能避免由人數過多產生的“搭便車”影響教學效果。
鼓勵研討式課堂教學。通過向學生發放問卷表,了解學生對課程的認識和期待,共同討論題目的選取。在結合學生意愿的基礎上,由教師設計研論的具體主題,圍繞該主題講解基礎理論知識。學生課后分組討論,查找課外資料融合課堂所學知識,在這一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檢索收集資料和分析思考能力。最后學生報告研究成果、展開小組辯論,教師進行點評總結,對好的觀點予以提升,指導思維有一定深度的學生撰寫學術論文予以發表。
利用數字化學習手段。針對“95 后”大學生的特點,應該積極利用因特網或其他數字化手段組織學習與教學的活動,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推薦一些適合宏觀經濟學自學的MOOC 網站;開發課程公眾號,定期推送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新聞、最新研究成果、習題解答等;制作微課視頻,將課堂上沒有時間講解的內容放在網絡課堂中,供師生共享;建立課程微信群作為“討論區”,鼓勵學生在群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和教師以跟帖的方式發表各自的想法。在觀點碰撞下,學生會主動填補自己的知識真空地帶,批判性、創新性思維能力也將得到提升。
宏觀經濟學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其考核評價方法必須兼顧學生平時表現情況、分組作業和期末卷面考試情況,強調對學習過程的考核,設計科學合理、靈活多樣的課程考核方式,從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發現知識等能力提升的角度實現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綜合評價。平時成績的評定可以包括上課出勤、回答問題、平時作業三個部分,以便真實了解和評價學生學習態度和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分組作業成績的評定由小組自評、教師評價和小組互評后,匯總確定各組得分;期末考試除了考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識外,還應重點考查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增加分析題、論述題等主觀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