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波
(信陽農林學院 河南·信陽 464000)
移動互聯網在高校教育領域的應用,能大大促進思政課教學資源的開放與共享,改進與完善思政課教育模式,為高校育人工作創造新的環境及氛圍,促使各高校思政教師能更順暢地進行學術交流、互相分享教學經驗,為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創造有利條件。移動互聯網也能為大學生認識、改造世界開創新的途徑,為他們接觸社會打開了新的窗口。大學生可以利用移動互聯技術,用網絡語言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見解,并主動參與思政課教學互動討論,提升自己的思政課課堂參與度。
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社交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使得他們對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產生了很強的依賴性。一方面,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拓寬了他們獲取信息知識的途徑,使他們獲取思政課知識的渠道不再僅限于課堂,如今微博、微信等平臺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知識的重要渠道,而且課堂上傳授的教學內容與大學生的期待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使得大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重視程度產生了明顯降低的趨勢,課堂上教與學之間出現了結構性失衡。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可能將注意力放到移動平臺上各式各樣的應用軟件上,側重于移動設備的娛樂功能,這樣便降低了思政課程本身的吸引力。
當前雖然很多高校引進了信息化平臺的應用軟件,但是很多教師仍局限于一些簡單的操作,比如簽到、布置作業等,僅是將學習任務展示在平臺上,沒有充分把握與利用軟件的功能,使得軟件功能難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移動平臺的利用率,對移動平臺的使用只是流于形式,使得思政課課堂教學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得到保證。固化的教學方式會對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產生消極影響。因為思政課知識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將視頻資料作為重要輔助,要了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及認同程度,需要教師與大學生進行交流。倘若教師僅跟部分學生進行交流,則很難獲得完整的、實時的反饋,很難得知他們的學習效果,同時這也會增加課后教學反思的難度。
移動互聯時代對高校思政課教師團隊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思政課教師在知識結構、學歷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他們的教學能力及研究水平都不均衡,而且他們對思政理論與現實生活中焦點問題的把握也不均衡。有些思政課教師不重視及時更新網絡知識及相關技能,甚至有些年齡相對較大的教師對網絡技術學習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導致在思政課教學中無法靈活運用網絡技術,無法對高校思政課程學習形成感召力。
(1)樹立與強化全新的思政課教學理念。創新思政課教學理念是展開思政教育實踐的前提,也是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首要任務。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了改變,也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屬于一門集政治性、思想性與理論性于一體的課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道德素質與文化素質,使他們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要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根據移動互聯網下現代教育的需求,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心理與個性需求,著眼于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大學生的動態變化,充分尊重、肯定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作用,與學生進行平等、和諧的互動交流,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因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強化了教育的開放性與共享性,移動智能終端在高校得到了普及與應用,故高校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運用移動互聯網思維,正確、規范地引導大學生利用移動智能終端來進行思政課學習,傳授給他們系統的思政課學習方法,并運用移動互聯網下的思政課教學理念與知識理論,指導他們思考、參與移動學習實踐活動,提升他們的思政課學習效果與效率。
(2)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促進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豐富與創新。高校思政課課堂是構建意識形態、使教學雙方產生思想交流的重要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向學生系統傳授知識的根本途徑,其具有不可替代性。為實現思政課教學的目標、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教師需要立足課堂、用好講臺,發揮好主導地位。思政課教學內容是理論知識的載體,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面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教師應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優勢,積極挖掘與開發網絡教育資源,并對網絡信息資源進行梳理與優化,在豐富與充實教學內容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為大學生提供豐富、優質的教學資源,增強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時代感。教師傳授的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教材內容,所以教師不僅要合理地組織與整合教材內容,還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在思政課教學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新穎性、科學性與先進性。同時,教師還要結合大學生的思想需求與現實情況,在思政課中有針對性地融入大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大學生的社會生活、與現實發展接軌,增加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通俗性與吸引力,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理論知識的認同感,從而使思政課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
(3)加強移動平臺與高校思政教學的有效結合,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法是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環節。移動互聯網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使傳統教學方式朝著混合式教學方式轉變,有助于思政課教學空間的延展。移動互聯網使信息傳輸方式變為交互式,實現了信息接收者實時、有效地參與,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與大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要運用信息手段對思政課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實現移動平臺操作形式與思政課知識點之間的有效銜接。需要注意的是,移動平臺教學設計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平臺功能,目的在于提高思政課程內容的趣味性。學習通、藍墨云等是常用的移動學習服務平臺。教師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與移動終端設備來打造移動課堂,將圖文、音頻、視頻、動畫等手段融為一體,對課程知識進行立體、形象、直觀的展示,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并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
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與大學生的特點,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比如體驗式教學、專題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并在移動學習平臺上設置一些課堂小測試,賦予大學生學習自主權,增強思政課程的親和力,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交流與互動中,加深對思政課知識內容的理解,并借助移動互聯網進行輔助學習,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思政課教師可以建立班級微信群,將思政課案例、視頻等素材資料傳到群里,大學生在運用移動設備學習思政知識、參與群內研討的過程中,能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向教師請教問題,同時教師能夠進行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反饋。此外,教師還應基于現有的移動平臺,根據本校的優勢與特色,集中開發針對性更強的思政課程APP,這樣能大大節省教師制作教學課件的時間,增加與大學生實時互動的時間,了解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學習情況,從而及時改進與調整思政課教學的狀態。
(4)提升高校思政教師的專業能力與信息素養。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指導者,其知識儲備與能力水平直接影響著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發揮。處于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高校教學環境、模式等產生了很大變化。在此形勢下思政課教師要積極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這是確保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必然要求,同時有利于教師自身的成長發展。對于高校而言,一方面要重視移動平臺的構建與完善,為思政課教師的移動信息化教學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課教學、科研制度,并構建相應的激勵機制;另一方面要重視加強思政課教學隊伍、科研隊伍的建設,加大對思政課教師的培訓力度,聘請專家學者來校開展專題講座,開闊他們的思路與視野,鼓勵他們參加學術研討會、辯論會等,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進修機會。對于思政課教師而言,要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從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目的出發,認識到移動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樹立移動互聯網教學理念,培育強化自身的信息道德、信息意識、信息知識及信息能力,主動學習與提高移動信息化教學的技能,比如掌握移動應用軟件的使用方法、教學課件的制作方法等,充分挖掘與整合網絡教學資源數據,并注意思政課教學內容結構的完整性與教學環節設計的緊湊性;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與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思政課教學方法,積極為大學生搭建寬松、自由的課堂學習環境,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促使大學生有效參與思政課課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