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逍 張玉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文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該書雖算不上古代傳統文化的經典巨著,但對后世的德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2016年本文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語文教材,更突顯其重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出席的系列活動中圍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許多的重要講話,在多次談話中講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先進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誡子書》作為一篇千古流傳的家訓,雖然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但仍然對當下青年德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認為人們在人生奮斗的旅程中要明志致遠。明志即指明確自己的志向,致遠即指達到自己理想中的遠大目標。明志是致遠的前提,致遠是明治的結果。青年人首先要立下遠大志向,然后刻苦努力,堅定不移,鍥而不舍朝著目標前進,沒有志向就沒有動力,沒有了動力人就會懈怠,停滯不前。明志是自己給自己立下志向,從內心換發力量,鍛煉自己的意志,這是一種自育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中是十分重視自育的,自育是完美實現他育的基礎,如果一個人從內心產生負面抵制情緒,無論他育做的多么好都是無用功。因此,由明志引出的自育應該與他育相結合,產生一種合力才是思想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諸葛亮認為君子要達成修身、致遠、成學目標的第一要義是“靜”。修身是指修養身心,也指在日常生活中擇善而從,博學于文同時受禮的約束。修身首先必須要靜心,如果內心浮躁,那么人的行為就會難以控制。諸葛亮所提出的“靜”不僅指內心的靜,而且也指行為的靜和外部環境的靜,“內靜”與“外靜”的合力才能產生最佳效果。內心的靜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行為的靜是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兩者兼具,才可稱得上是君子的品性。在人的學習過程中,“靜”則更加注重于環境的靜,如果外部環境嘈雜無序,那么學習的效果就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因此,在培育人們良好道德情操時必須要做到內心靜、行為靜和環境靜。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是轉亂頻繁的三國時代,戰火歲月,人們要想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必須學會“靜”。如今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更需要我們能夠靜下來,這樣才能修身、致遠、成學。
諸葛亮認為成才、接世是青年人學習的最終目的。成才就是成為一個有知識、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才,接世是指成才之后能真正的融入社會,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如果一個人年華虛度,任隨時間的流逝,那么他的目標也會逐漸模糊,意志慢慢消沉,漸漸失去前進的動力,就會像枯黃的樹葉般凋零,變成無用之人,也就是對社會沒有一點用處,不能適應社會大環境的人。因此,衡量一個人是否成才不僅要看其文化水平,更要看其對社會的有用度,二者缺一不可。成才、接世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國家的興衰與社會中的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只成才不接世也是不行的,成才就是為了接世,單單只是成才而不能接世,那也只能算是庸才。接世也就是融入社會并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青年人融入社會要具有國家大局觀,能動的為社會做貢獻并一直持續下去,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同時要反思自己不足然后加以改進,最后與他人分享經驗。
《誡子書》文末談到如果虛度年華,任憑歲月流逝,人的意志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失殆盡,人就會像枯葉一般一片片凋落成灰,變成無用之人,這樣的人毫無社會價值,大多不能夠融入社會,只能夠悲傷的守著自己的穹廬,感慨嘆息,等到將來知道要悔過的時侯,卻來不及了。諸葛亮希望自己的后代都能夠成才、接世,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之才,文末這句話既是對后代的一種呼吁也是一種警醒,意在提醒后代要珍惜時光,堅定志向。的確,一個人要想真正的成才接世,一方面要珍惜時光。人的壽命是有限的,而價值卻可以無限,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創造出無限的價值,珍惜每時每刻,不能讓時間荒廢,年華虛度,要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另一方面就是要堅定志向。一個人如果一直虛度自己的年華,那么曾經的志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只有不斷堅定自己的志向,化理想為動力,人才會不斷拼搏,不斷進取,最終實現自己的志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教導青年“要勵志,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每個青年都應該珍惜這個偉大時代,做新時代的奮斗者”。《誡子書》中強調人要成才首先必須明志,也就是樹立遠大理想。人作為社會中的人,就離不開學校和社會這兩大環境,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須整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環境,形成合力,以此共同推動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整個社會如果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在良好的社會氛圍下,人們會形成一種自律的行為規范,個人理想就會不自覺的同社會理想緊密相連。其次,學校不僅要在課堂教育中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質,還要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校風。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青年的理想信念與愛國主義相結合是民族精神的繼承,同時,學校必須進行意識形態教育,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再次,每個家庭要形成良好的家風以及家訓文化,家庭具有文明健康的家風就會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受到熏陶,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首先得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同時積極引導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理想,使其具有遠大的理想追求,具有朝著理想人生的前進動力。家庭、學校和社會還應積極交流,共同努力,決不能各自獨立,要使三方形成教育合力,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誡子書》作為一篇家訓,諸葛亮要求自己的后代可以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僅要具備才學,還要有良好的德性。對于家風、家訓的一般性理解是子孫需從幼年開始接受家訓的教育,延續到當代,人們普遍重視青年學生的德育,當然這是很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某種意義上忽視了另一群體的德育,即高齡人群。近些年來,社會上出現很多關于老年人道德低下的負面事件,如公交車因他人未給老人讓座而老人大打出手等。因此,我們應將德育對象擴大化,將家風教育普遍化,讓家風成為民風,讓學校德育成為社會德育,這樣才有利于建成和諧社會。面對社會對學校德育的期望和要求,學校德育工作者要學會分析不同時代群體成長環境的變化和影響因素的復雜性,要克服思維和心態上的惰性,沖破舊有思維定式,重新調整和確立自己的思維和行動范式,提升價值判斷、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黨和國家應倡導德育工作者走出學校,走出工作室,進行更多的社會宣講,宣講的對象也不要僅僅局限與當前的經常性教育群體,還要擴大到老年人群體,更加重視對老年人的德育工作。《誡子書》作為家訓就體現出古人對家庭德育的重視,而現當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我們更應該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古為今用,做好各個群體的思政和德育工作。
《誡子書》對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啟示就是不僅要加強青年能力與素養的培養,同時也要注重青年德育方面的教育。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首先要提高的是學習能力。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我們必須學會使用現代科技去了解實時信息,要能夠站在時代發展的最前沿,積極主動利用現代科技進行自我學習。其次就是要提高實踐能力,現在的社會對高實踐能力的大學生需求是很大的。大學生提高實踐能力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愛好、優勢、特長等個性特點,可以更好地確定自己將來的職業選擇方向和目標。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和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大學生了解社會職業信息的有效途徑。大學生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對自身進行客觀評價,同時也對不同職業的發展前景、工作內容和任職資格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對將來順利擇業、成功就業十分重要。
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放在任何時代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要不斷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時代背景與時代精神積極進行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挖掘傳統文化的有益因素,以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