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瑞
(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7)
當我們在遭遇一些突發(fā)的、重大的生活應激時,通過個人先前的思維能力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已無法讓我們從當前的困境中解脫,這個時候心理會嚴重失衡,從而產生心理危機。我們對心理危機的認識,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1)危機源,就是直接引起危機的誘發(fā)事件;(2)主觀感受,由危機源引起的個體心理創(chuàng)傷及痛苦;(3)外顯行為,個人無法擺脫心理困擾,引起的各種心理和軀體化癥狀。
大學生在大學四年里會遭遇不同的生活應激。這就要求其必須具備積極應對心理壓力、承受生活應激的能力,一旦缺乏這種能力就有可能產生心理危機。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研究如何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積極品質,來緩解心理壓力,化解心理危機。同時也為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鑒。
本文以河南省某高校2019級新生為樣本進行研究。大一新生面臨著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來到大學面對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方式的極大變化,再加上人際關系的壓力,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沖突,我們稱之為新生入學適應性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地疏導,就會產生焦慮、抑郁或恐懼等情緒障礙,進而產生心理危機,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采用普查的方式,對河南省某民辦高校的3380名大一新生進行網(wǎng)上心理測試,有效問卷3317份,有效率達98%。其中,男生1977名,女生1340名;文科生1455名,理科生259名,工科生1603名。平均年齡19.28歲(SD=1.17)。
普測采用的量表是大學生人格問卷(簡稱UPI),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第一、序言即學生基本情況,用于了解學生的基本信息;第二、問卷正文,由60個題目總成,其中56個是計總分的;第三、輔助問題,用以了解被測者的身心健康情況。對于問題學生的篩選,我們分三類進行。第Ⅰ類是指具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他們至少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之一:(1)問卷總分大于或等于25分;(2)第25題作肯定選擇;(3)輔助題中有二項以上作得肯定選擇或明確表示有心理問題、要求咨詢的。第Ⅱ類是指具有一般心理問題的學生,他們至少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之一:(1)問卷總分 20≤總分<25;(2)第 8、16、26 三題中至少一題作肯定選擇;(3)輔助題中有1項作得肯定選擇。不屬于Ⅰ、Ⅱ類的,就是第Ⅲ類,就是心理健康的學生。
我們對檢測出來的539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跟蹤訪談后發(fā)現(xiàn),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產生是受生理特點、社會環(huán)境和心理品質等多種因素影響。生理方面主要包括年齡特點、性別特征、軀體問題等;心理方面包含心理素質、氣質類型、性格特點和思維方式等;社會方面包含家庭情況、專業(yè)前景、人際交往等因素。
引發(fā)心理危機的應激源從高到低依次為:(1)自我強加,這主要是由內在的或外部強加的高目標壓力感;(2)生活變故,指家庭變故或父母親人的身體健康變化等;(3)內心沖突,如面對多種選擇時的趨避或雙趨或雙避沖突;(4)挫折刺激,如考試失利或交友戀愛等受挫;(5)外部壓力,來自生活交往或學業(yè)就業(yè)等方面的壓力。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自我強加,是最容易導致心理危機的生活應激源,自我強加的人往往存在完美主義傾向。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應主要從這5項生活應激源入手。
調查發(fā)現(xiàn),要預防心理危機的產生,我們應在教育中重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的引導和性格優(yōu)勢的培養(yǎng);利用問卷調查或訪談等形式,分析出大學生欠缺的性格優(yōu)勢,因勢利導、積極培養(yǎng)。例如針對自我強加突出的大學生,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世界上本就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追求完美、強迫自己完成過高的目標,本就是一種絕對化的要求,嚴重時會導致心理危機,學會對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標、對自己不苛求。
通過對選取的539名來自不同專業(yè)的心理問題大學生跟蹤研究并借鑒積極心理學理論進行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對策研究。心理危機預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對心理危機的發(fā)生提前干預;第二,減少或阻止心理危機的發(fā)生;第三,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fā)展。研究表明,積極心理學有利于激發(fā)人內心的積極心理品質,建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實現(xiàn)心理問題的主動預防和心理危機的提前干預,引導人們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和解決生活應激。
對于我們在校大學生,我們要學會激發(fā)個體內心的積極心態(tài)和力量,以理智、樂觀的心態(tài)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提升對心理危機的抵抗能力。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自我激勵:
(1)嘗試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心理學主張個人要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和人生態(tài)度。要不斷回憶過去美好的事情,樂觀地看待現(xiàn)實生活,對未來充滿期待。用積極的思維模式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情,滿足、快樂、勇于追求幸福生活。
(2)培養(yǎng)積極的人格特質。調查中發(fā)現(xiàn),我們在選擇中的雙趨沖突、雙避沖突和趨避沖突都對心理危機的產生有重大影響。很多大學生都感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選擇障礙,我們能否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并堅持到底,自我決定性起著關鍵作用,這就是我們要積極鍛煉的人格特質。
(3)形成積極的認知方式。心理調適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認知調節(jié)方式。所謂認知調節(jié)就是改變我們的不合理認知,建立科學合理、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從而達到心理輔導的目標。危機源并不是人生危機的直接因素,我們大腦中消極的、不合理的認知方式才是產生心理危機的直接誘因。我們要學會用積極的、樂觀的心態(tài)來看待已經(jīng)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形成正確的歸因方式,努力提升自我。
研究表明,積極心理學能激發(fā)大學生體驗積極情緒、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從而有效地預防各種心理問題的發(fā)生。尤其是對于高校困難生、單親家庭、生理有缺陷等特殊群體的大學生,如何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營造積極的校園育人環(huán)境,對心理危機的預防和干預有著積極的作用。
(1)以高校思政課和心理健康課程為抓手。在高校的思政課堂上,通過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學習,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高校的心理健康課上,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引導廣大學生正視生活中的挫折,以積極的性格力量來化解各種生活應激事件,從而提前預防和主動化解心理危機。
(2)主動對特殊群體大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對于貧困生、女大學生、單親家庭或生理有缺陷的這部分大學生,他們大多思想壓力重、心理調節(jié)能力差,產生心理危機的概率遠高于其它學生。對此,我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要積極關注、主動疏導。我們可以利用心理沙龍、心理團體輔導和個別訪談等多種形式來進行專題心理健康教育,鼓勵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豁達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和困難。帶領他們學習心理危機的基本常識和干預方法,對心理危機的產生主動預防、積極應對。
(3)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育人環(huán)境。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產生,除受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影響之外,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高校要重視校風和學風建設,在教室、校園、宿舍都開展正面的引導和教育。積極開展大學生勵志教育,開展榜樣示范,積極引導廣大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自覺主動與各種困難作斗爭。關注網(wǎng)絡輿情、杜絕各種拜金主義、黃色文化和低級趣味進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