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麗
(上海旅游高等??茖W校 上海 201418)
通過對行業調查與剖析,筆者了解到:傳統的教育制度偏重于高職院校自身發展規律,從而忽視了面向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缺乏對產業迅速發展的及時反映,缺乏對技術創新、傳播方式變革對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變革要求的認識。校企合作處于淺層次、單一式、低水平狀態。行業參與辦學不高,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缺少對接,“輕實用、重理論”等問題存在嚴重現狀。高職空乘專業內容陳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格和要求)、教材教案等,使得教育教學與行業拉開差距。由于多年沉淀后形成的學時制、學年制的思維定勢下,幾乎看不到行業融入教學計劃的痕跡及需求導向、項目引領的設計,空乘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設計逐漸成為一種模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差異化、多樣化特性被遺忘。創新產教一體化、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先導是空乘培養理念的轉變。因此,空乘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具備四種重要的能力,即:創新拓展能力、整合公共知識的能力、跨領域合作的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高職空乘專業必須走出去,請進來。定期組織產業需求調研,在調研結束后及時撰寫分析報告,為專業課程量體裁衣,從而確保空乘專業學生畢業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價值,能勝任自己的崗位工作。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實行面向企業現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型培訓模式?!皬慕裉烀绹?、英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家典型的生產和教育一體化模式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開展面向企業現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導向培訓模式”是各國的重要共同點之一,其“能力本位教育”是遵循的基本教育教學理念。因此,它可以更好地服務于面向工作場景的產學融合實踐,將教育成果與行業需求聯系起來。對于空乘專業學生人才培養,需要堅持“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推行面向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對于空乘專業學生人才培養,需要堅持“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推行面向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
結合筆者所在高職院??粘藢I的探索與實踐,設計了空乘專業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空乘專業學生未來就業方向主要為航空乘務員、航空安全員、航空安全員,包括搬遷崗位(航空公司地面服務支持部、航空公司VIP客房服務員及高鐵、動車、游輪乘務員),發展崗位(國際航線乘務員、兩艙乘務員、公務機乘務員、乘務長、客艙經理、客艙部分部管理人員、培訓部乘務教員)。崗位不同能力需求有所不同,教學目標設置主要側重于從兩個方面考量。首先,要對接行業崗位標準,滿足航空公司的需求。高職空乘專業人才的定位是要做好對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的培養,是需要有針對性地結合航空公司各崗位實際需要來做好對學生從業能力的培養。主要是以職業分析為基礎,堅持行業與各崗位需要量化能力指標為原則,確保學生能力培養方向始終面向職業教育發展。將創新拓展能力、整合公共知識的能力、跨領域合作的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全面整合,需要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實施。其次,要關注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終身學習的能力。人才培養對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發展起到引領示范作用,要求院校對航空公司崗位需求進行走動式調研和分析,配合乘務崗位所需的實際職業能力,落實對學生能力提升的培養。通過對教育與崗位需求的匹配度,降低各院校和行業空乘人才的流失率,培養高層次的空乘專業人才。依照本專業崗位和崗位群的職業活動特點,按照遵循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規律,形成本專業學生職業崗位能力階次培養的需要,根據專業崗位和崗位群的職業活動特點,根據學生職業發展規律,形成了專業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需求,由通識教育與發展課程 (8 個教學模塊,41 個學習單元)、民航飛行基礎課程(6 個教學模塊和38 個學習單元)、民航乘務人員職業能力(10 個教學模塊和46 個學習單元)課程和三部分專業課程體系。
通識教育及拓展課程主要是考查學生的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全過程,要加強通識教育的設計與學習,培養學生的整合公共知識和創新拓展的能力。特別是團隊協作、人際溝通以及普通話能力,對于學生們以后的空乘服務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
民航乘務人員職業能力課程,如民航課程服務與管理、航空安全與應急響應等課程,與其他服務行業有明顯不同,對航空安全的要求極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以空姐的工作流程為主線,從空姐工作的四個階段,即“預準備階段,直接準備階段,飛行實施階段和飛行后評估階段”的要求通過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即職業形象、職業行為、職業心態和職業道德能力,培養空乘的四個現代化。要培養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同時,學會基于旅客需求考慮問題、提升服務品質,整體性提升空乘服務的水平。
產教融合發展理念的提出,等同于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大轉折標識,高職空乘專業傳統時期的僅限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局限性有必要進一步突破,借教學理念的全面更新和教學模式的有效創新,才是推動產教融合實踐進程不斷加速深化的重要之舉。對此,筆者認為在高職空乘專業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打破傳統教學理念的局限性。通過與行業的密切對接,全面把握空乘人員的崗位能力動態,以此為基礎不斷進行職業能力分析,根據航空公司乘務員崗位的工作過程,設計典型工作任務。比如,在進行非酒精飲料教學時,將學生分為4-5 人為一乘務組,一人擔任乘務長、頭等艙乘務員(1 名)、經濟艙乘務員(2-3 名),除每人分工好后完成模塊非酒精飲料擺放外,學生需熟悉飲料服務的廣播詞。在此模塊中,組內學生進行溝通合作,正確完成非酒精飲料擺放的第二模塊內容;整合完成典型任務所需的知識能力、技術能力和一般能力,設計教學模塊;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學模塊將形成課程結構體系。比如,理論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觀看航空公司乘務員非酒精飲料擺放的視頻,并講解;實訓課程教師現場展示飲料的準備,使學生了解非酒精飲料的擺放內容,熟悉本節課準備的任務;讓學生進行非酒精飲料的擺放,結合標準的中英文廣播詞完成此操作。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要改變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學機制,創新以產教融合技術實踐能力與學生基本素養能力培育為主的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應用教學的占比,增強學生對崗位群的認知,在能力塑造上,注重技術實踐能力、技術綜合知識及空乘學生崗位群適應能力的三者融合。在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當依照對行業發展動態的了解和認識,引領學生始終掌握行業最新前沿信息,進而通過深入交流及與學生的共同學習達成共識領域,確保溝通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同時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及互動氛圍,深化空乘專業學生對航空運輸業信息的了解,確保產教融合實踐具有良好基礎。
第二,針對教學模式的創新。將行業為主導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動產教融合最有力地實踐舉措,因此,需要行業協會能夠起到有效的作用,將內部重要行業骨干成員與核心信息等相關資源整合,與院校建立共享機制,為教學模式和內容的創新,能夠始終緊貼行業的發展特征和趨勢;同時,利用“雙師型”教學團隊,為空乘人員培養人才能力的提高創造基本條件。筆者經過多年的行業需求調研,結合自身的教學管理和組織實施,如何更好地進行深度的產教融合,我們必須依托行業+依托1+N產業集群+依托行業協會,創新形成教學“團體標準”。在教學評價環節,主要是高校需要設置與產業鏈工作環節相銜接的課程和與專業崗位標準相銜接的課程內容,從而突出工業需求。即: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評價,行業企業對實習頂崗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評價,兼職教師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教學督導對教學過程組織實施的評價,教師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學生對教學團隊教學能力的評價,學生專業技能認證水平和職業資格通過率的評價,專業技能競賽參賽成績的評價,社會對專業的認可度等,形成獨具學校特色、開放式、自主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畢業標準能達到入職第一年的專業水準。
綜上所述,對于開設空乘專業的高職院校來說,“面向市場”就是面向航空公司的人才需求;“服務發展”是為了適應航空運輸業的技術升級,為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服務;“促進就業”是指空乘人員的培養模式有利于學生的就業和終身發展。筆者思路主要針對目前空乘人才培養中存在的校企“兩張皮”現象,根據對接行業需求的原則,堅持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嘗試構建“面向真實工作生產環境下的任務式培養模式”,培養適應企業需要應用型、實踐型和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