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杰
(湖北大學 湖北·武漢 430062)
什么才是自媒體?在2003 年,美國新聞學會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人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他們在報告中這樣定義了自媒體:“自媒體是普通公民經由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聯,一種提供與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1]這其中,“普通公民”意味著更多的人可以成為傳播者;“經由數字科技”則意味著傳播渠道更加豐富多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媒介技術的進步,如今我們進入了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這些進步催生了傳播者的去中心化和在中心化,也就誕生出許多自媒體平臺以及自媒體從業者。
美國著名媒介環境學家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這本書中提出“媒介即隱喻”這一理論。他認為強勢媒介能夠以一種隱蔽卻強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義現實世界,甚至塑造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人們實際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隱喻世界中而不自知。
在今天,移動技術快速發展催生出來的自媒體平臺無不隱喻著我們這個世界的思想。例如自2016 年創立后大火的微信公眾號咪蒙,三年時間收獲千萬粉絲,日活超過300 萬。但其推送內容卻飽受爭議。以之前“榆林產婦跳樓”事件為例,在過錯方未明晰的情況下咪蒙便跳出來大批男權。其在《一個寒門狀元之死》中,更是刻意編造故事和制造淚點,最終導致封停。
咪蒙的自媒體平臺從走紅到被封一定程度體現出媒介即隱喻下的自媒體時代的特征。即通過編造,杜撰,夸張的方式來放大甚至捏造社會矛盾,以此來吸引讀者,營造對立。當今各大自媒體不斷給我們推送的文章難免不對受眾的思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探討自媒體為何會出現這種媒介素養缺失的表現以及如今自媒體應該堅持怎樣的新聞專業主義顯得尤為重要。
在數字媒介環境下,“節點”即“人”和“節點”的組合,[2]界定在互聯網媒介環境下以人為傳播主體的節點,是通過數字互動媒介接受和發送信息的媒介用戶,以及與用戶捆綁在一起的一體化信息。[3]正如我們之前所說,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傳播者由以往的專業化人員轉為普通大眾;傳播渠道由原來的官方渠道轉為各種新媒體渠道。這一切都讓這些節點可以互相關聯,傳遞信息。每一個或大或小的自媒體平臺既接受其他用戶信息,又會彼此互動增加新的信息。
在這樣一種信息互動與共享的環境下。每個節點所包含的傳播者與內容就會有很強的混雜性,難免帶來內容上的良莠不齊,而共享的輕松便捷則又進一步促使了這種信息的爆炸性傳播。例如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中,謠言的大規模產生于發酵都是在自媒體平臺所進行的。
對于傳統媒體平臺來說,其內容的發布具有嚴格的審核制度,需要層層把關。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內容的準確與真實。然而自媒體平臺相對于傳統媒體平臺而言,其規模一般都較小,且多為自營。甚至一個人也可以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自媒體平臺。這種模式就導致了自媒體平臺難以具有傳統媒體平臺所具有的嚴格的審核機制。自然就難以把控信息的質量。
除此之外,自媒體平臺多以新媒介為依托,例如其信息的發布可以直接通過手機或電腦編輯后就可推送,其創作的格式,內容也無明確的規范。幾句話,一張圖或者一則短視頻都可以成為推送的內容。這無疑都導致其內容缺乏審核和規范。極容易傳播謠言或導致反轉新聞產生。
例如2019 年10 月23 日發生的英國“冷凍貨柜車案”。新聞一經爆出,國內有關自媒體為了追逐信息發布的時效性,在第一時間吸引受眾的眼球,不斷對該事件予以關注和猜測,甚至直接聲稱該貨車死者均為中國人。最后央視新聞等有關官方媒體才證實其均為越南人。
在自媒體平臺中,受眾可以選擇性的關注自己喜歡的自媒體,這種關注就形成了一定的粉絲圈子。自媒體平臺在自己所形成的這種粉絲群體當中可以進行圈子化的傳播,并且可以產生比較好的傳播效果。因為受眾對于自媒體平臺的關注本身就代表著他們對平臺的認同,所以來自該平臺的信息就更能夠為他們所接受。
不僅如此,這些圈子化的傳播除了有因個性化話題而聚合形成的小圈子,還會有受眾普遍關心的話題而聚合形成的大圈子。這些圈子與圈子之間也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時常有內容上的重合與互動,從而形成了相互嵌套的互動傳播形式。
以關注為基礎形成的圈子中,其成員大多具有接近的喜好以及價值觀。所以自媒體平臺一旦利用這種優勢,刻意對新聞事件進行煽動就很容易會導致圈子內成員的思想產生群體極化。例如咪蒙的文章就非常喜歡刻意制造女人與男人的對立,煽動受眾情緒。而咪蒙的粉絲群體又多以女性為主,這種或是刻意的放大,或是刻意的編造營造出來的對立關系極容易導致其粉絲群體產生群體極化思想,并受到錯誤的引導。
新聞專業主義是起源于西方的理論。簡單來說,新聞專業主義是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規范。這種職業規范得到了新聞業界的普遍認可,內化為新聞從業者的職業信念,外化表現為新聞從業者的自律性職業道德職業準則或規約。[4]
西方的新聞專業主義的基本原則概括起來大體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聞工作者應該維護公眾利益。第二、新聞從業者應起到觀察社會,客觀報道的作用而不應該是某一利益集團的代言人。第三、新聞從業者應對社會整體價值理念的形成擔負起把關人的作用。總的來看,新聞專業主義是一項與時俱進的理論,其在當今的意義就應該是要求媒體的報道客觀,公正,真實,全面。要求新聞從業者應該服務于社會公眾的利益。
在以網絡和手機等媒介為代表的自媒體時代,自媒體從業者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新聞專業主義的指導之下有如下要求:
新聞專業主義要求新聞從業者應是社會的觀察者和報道者,要求其從業人員應為社會公眾而非某一利益集團發聲。這其實就是對于新聞報道的客觀性以及中立性提出了要求。自媒體時代,自媒體對流量的追求、廣告利益、從業者個人的偏見都可能是自媒體平臺的報道有失客觀、公正。
短時間內來看,追求流量與利益可能讓自媒體獲得一定的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失去客觀公正的報道內容將對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這一切都要求自媒體工作者應該提高對自身的要求,努力做到客觀中立的報道事件。
新聞專業主義要求新聞工作者應該維護公眾的利益,不應該為特定的利益集團發聲。這其實就是要求新聞從業者應該肩負起社會責任。在自媒體時代,自媒體平臺以及其從業者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應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自媒體平臺應為公眾發聲,維護公眾的利益,對社會國家負責。第二、自媒體在日常各種突發事件以及涉及公眾關心的重大事件當中應及時滿足大眾的知情權,提供真實,準確的新聞。第三、自媒體平臺在面對社會黑暗面之時,也應勇敢的站出來伸張正義。面對各種不法行為以及腐敗現象,也應予以揭露和曝光。
在新聞專業主義理論當中,新聞從業人員是專業化程度非常高的職業之一。對社會不可或缺并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中諸如記者,編輯,剪輯等許多崗位的專業技能和知識都需要系統的學習才能夠獲得。在整體的媒介運營當中,新聞的生產環節也有著自身的規律和內在邏輯,其中諸如選題確定,采訪寫稿,編輯加工,審稿把關等每一環節都有著一定的專業要求。能夠生產出優質的內容產品無疑需要經過專業化的教育以及實踐的積累兩方面才能夠臻于成熟。
現如今自媒體的亂象頻現無疑不于其從業者缺少職業化教育和準入門檻低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或許今后自媒體平臺自身以及政府有關部門也應出臺制定相關規定,對自媒體平臺以及其從業人員設置規范化的培訓以及較高的準入門檻。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我們身處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時代,人人都可以發聲成為傳播者并產生一定影響力的時代。這就更意味著我們需要堅守一定的新聞專業主義,以符合當下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專業主義來規范自媒體平臺的運營。同時主流媒體也應隨著自媒體平臺的不斷發展以及專業性的提高而倒逼自己成長。只有如此,才能促使我們的媒體行業積極健康發展,在這個時代堅守好理應堅守的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