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洲
摘 要:“宅經濟”作為源于日本,以電子商務、在線娛樂、游戲為代表的新興商業模式,在信息技術發展、“宅文化”滲透和規模經濟式微的推動下得以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助推新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當前,“宅經濟”發展仍面臨一系列困境,應通過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推進信用平臺建設和物流體系建設等措施,促進“宅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宅經濟”;緣起;演化;困境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4.014
[中圖分類號]F719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339(2020)04-0079-04
2020年春節到來之際,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節奏,人們生活進入了“宅”時期。“宅經濟”這個詞匯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大家熱議的一個話題。2020年2月底,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 ?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若干意見》中第35條明確提出要“研究制定促進‘宅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集中培育一批線上零售、在線教育、網絡培訓、居家辦公、虛擬會務等功能性服務平臺企業,建立企業培育庫,將符合條件的入庫企業納入創新券扶持范圍,依法依規給予稅費減免、創業擔保貸款等扶持,引領線上下單+無接觸配送、云辦公、云課堂、共享員工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激活居民線上消費潛力”,這是國內首個省份明確提出要發展“宅經濟”的文件。本文圍繞什么是“宅經濟”、為什么會出現“宅經濟”、“宅經濟”發展又面臨哪些問題等進行了梳理和研究,以期為國民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一、“宅經濟”的由來及其演化
“宅經濟”這一詞匯最早來源網絡興起的日本,它對應的英文詞匯是“Otaku Economy”,主要指以電子商務、在線娛樂、游戲為代表的網上經濟以及產業鏈上的關聯行業[1]。它是20世紀80年代日本“宅文化”發展的衍生物,從其詞匯的概念界定來看,主要還是面對青少年群體的新興網絡消費及其衍生的相關產業,是網絡經濟的一種新興商業模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宅經濟”的認識和嘗試擴展,其概念和范疇得以延伸和拓寬,其對應的英文詞匯應該演化為“House economy”。經濟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機制和形式,是人們通過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以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遵循經濟學的概念和分類,經濟有三個基本要素,即交易參與者(買方、賣方)、交易標的物(商品或勞務)、交易機制。因此,對于經濟的分類沿襲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比如按照產業行業來分,有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商業經濟等;按照運行機制來分,有計劃經濟、市場經濟;按歷史來分,有古代經濟、近代經濟和現代經濟;等等。經濟分類的名詞和稱謂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經濟要素的演化而更為多元。因此,筆者從經濟要素的角度來理解“宅經濟”,認為“宅經濟”作為從市場交易場所的細分,概念界定為人們通過個體生活空間實現價值創造、轉化與實現的過程。
從這一定義出發,“宅經濟”顯然包括了從消費者角度的網絡購物、在線游戲、在線娛樂,也包括了從生產者角度的網上辦公、網絡眾包等新興工作場景和應用,另外還包括資金方的電子支付、網絡投資等新金融中介服務。更為深入地思考,我們會發現“宅經濟”的歷史淵源,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初期就是以社會成員個體空間為單元的,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生活,只有偶爾空間外的市場交易。從某種意義而言,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幾千年來考察,人們99%以上的時間都處在以生活方式為核心的“宅經濟”之中[2]。只是隨著現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人們轉向了以生產方式為核心的經濟,人們紛紛走出“宅”居,走進工場,依靠規模經濟效應的成本優勢,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而今,隨著后工業化的到來,人們不再滿足于標準化、同質化的產品和服務需要,對于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日益強烈,在現代網絡技術的推動下,定制化的要求不再具有成本劣勢,回歸“宅經濟”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因此,與其說“宅經濟”是一個新鮮事物,毋寧說“宅經濟”是人們歷史場景的回歸。
二、“宅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
“宅經濟”的緣起和發展,是伴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而興起的,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摒棄從歷史視角考察的“宅經濟”的概念,現代意義上的“宅經濟”不僅是簡單的概念的演化,還是一種商業模式乃至經濟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具有其內在邏輯和現實必然性。
(一)“宅文化”滲透的結果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尤其是社交工具的發展,全球化取代地域性,多元文化取代一元文化,亞文化現象凸現,“宅文化”作為青年亞文化的范疇形成了一種趨勢,并不斷在社會范圍內滲透和演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生活的認識更加深刻,對于休息與休閑更加重視,對于生存的理解更為多元。特別是以“95后”為代表的年輕一代進入社會和職場,他們對于傳統工作的觀念發生了深刻變革,對于消費文化的認識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對于現代商業文明的認同,對于各種亞文化現象的認可,形成并促進了“宅文化”。我們摒棄“宅文化”蔓延的負面印象,“宅文化”不僅僅緩解了由于經濟發展帶來的人們對于日益強化的市場競爭給工作生活帶來的焦慮感和危機感,也使得人們回歸家庭、回歸自我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需要。因此,“宅經濟”伴隨著“宅文化”應運而生,發展壯大也成為理性而又現實的一種導向。
(二)交易費用節約的選擇
從制度經濟學角度而言,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交易費用經濟學的選擇,也是交易費用經濟學的現實實踐。在市場經濟體系下,人們面對經濟社會體系內部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息投入和廣告營銷費用劇增,毫無疑問這些愈來愈高的交易費用最終也是必然要由消費者來承擔。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大幅度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提供了技術支撐,有力地緩解了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從交易費用角度而言,網絡信息技術為商業模式乃至經濟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特別是為個性化和定制化的個人需求實現提供了廣闊舞臺和現實空間,保障了消費者有更多個性化選擇,選擇本身就成了廠商的指揮棒,必然會極大地促進資源的有效使用,商業模式乃至經濟模式的創新成為必然趨勢。“宅經濟”的發展正是順應了這一創新的選擇。
(三)規模經濟式微的趨勢
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發展,是規模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人類社會從獨居到群居,從家庭生活到部落生產,都是規模經濟的演化路線。規模經濟是人們走出“宅”居,淘汰“男耕女織”傳統生產方式,人類邁入工業社會的直接原因。進入后工業化時代,雖然規模經濟依然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途徑,但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路徑變得更為寬泛,比如通過產品品種或種類的增加來降低單位成本的范圍經濟,通過增加產品或者服務差異化來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潤的差異經濟,通過拓展企業內外部成長空間獲取利潤的成長經濟,通過利用時間機遇擴張市場份額取得競爭優勢的時效經濟等路徑更多為企業運用[3]。“宅經濟”恰恰就是范圍經濟的范疇,在網絡技術支撐下的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特征,極大地促進了“宅經濟”的發展和模式創新,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從某種角度對規模經濟的沖擊越來越大。
三、“宅經濟”發展的趨勢特征
“宅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業態模式,其發展也具有有別于傳統經濟的顯著趨勢和特征。
(一)“宅文化”滲透進一步強化
“宅文化”的出現是一種亞文化現象,也是一種超越血緣、地緣等傳統社會組織結構的新型社會關系,是以消費文化的一定發展水平為前提而出現的新文化現象。作為一種在全球化發展形勢下快速蔓延的亞文化現象,“宅文化”是“宅消費”的重要推手,也助推了“宅經濟”的發展,從引領電影、動漫的潮流,促進網絡消費,進而觸發了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的發展,以線上促線下,某種意義上也促進了實體經濟,有力地促進消費文化的變革和新商業文明的發展,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經濟結構的變革乃至社會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遷。當然,“宅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亞文化,主流社會對其“與社會脫節”的責難在所難免,其被認可還是需要一個過程,其發展和優化也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宅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蔓延甚至強化的趨勢是毋庸置疑的。
(二)“宅經濟”消費領域進一步拓寬
“宅經濟”起源于時尚的居家娛樂和網絡社交,逐漸滲透到居家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呈現出內容與形式的豐富多彩,甚至成為現代工作和現代生活的時尚。人們在這種能夠自我支配的情景中,通過社交平臺能夠更大范圍滿足社交需求,通過商務平臺能夠實現更為便捷的購物需要,通過遠程教育平臺能夠獲得更為優質的教育需求,同時進一步延展網絡實現網絡就業從而拓展收入空間,“宅經濟”在網絡技術的快速推進下,在網民數量的幾何等級壯大下,推動經濟范圍的進一步拓展。
(三)“宅經濟”產業范圍進一步拓展
隨著“宅經濟”的持續升溫,“宅消費”的進一步放大,“宅經濟”產業范圍進一步拓展。以B2C為代表的電子商務以嶄新的經濟形式成為數字經濟的新寵,在經歷了以易趣、淘寶等C2C巨頭壟斷經營為主的商業模式運行后,京東商城、凡客誠品等B2C企業群雄并起。隨著電子商務的推陳出新,網絡購物、網絡消費、網絡支付、網絡理財日趨活躍,網絡金融的巨大潛力被第三方和傳統銀行競爭性地發掘,“宅金融”成為發展趨勢,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無論業務種類還是業務范圍的創新都出現日新月異的情景。當然,電子政務的快速發展,也從更為寬廣的域面促進“宅經濟”的發展。
四、“宅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
“宅經濟”作為一新經濟模式,其發展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突出表現在物流體系、信用體系和規制環境等方面。
(一)物流體系
物流體系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中,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現有機結合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物流體系是“宅經濟”發展的核心,也是關鍵瓶頸,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首先,鏈接快遞、倉儲和物流規劃咨詢、信息系統、供應鏈管理的智慧物流中心體系還沒有構建和完善,網絡建設還存在盲區和盲點。其次,快遞業細分市場還沒有得以完善,“通貨運輸”還是主流運抵模式,冷鏈運輸體系還不完備,這些不僅僅影響快遞企業品牌形象,更為直接的是影響服務范圍、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二)信用體系
經濟學意義上的信用是以償還為前提的借貸行為,社會學意義上的信用是“言不信者,行不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用體系是“宅經濟”發展的中樞,也是關鍵環節。但是,信用體系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統一的信用信息網絡平臺還沒有構建,雖然民法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國家出臺的一些制度規制對信用管理提出了一些具體要求,但是還不夠完善,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網絡交易的范圍和空間,也制約了“宅經濟”發展。其次,良好的商業信用環境還沒有形成,“誠信”的商業精神和“守信”的商業氛圍還存在欠缺,基于普遍主義的信用文化還不夠成熟。因此,作為規模化與個性化的結合體、作為范圍經濟的“宅經濟”,信用成本的高企也制約了它發展。
(三)規制環境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是規制經濟,法律法規是保障市場經濟秩序和運行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措施。“宅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形式和商業模式,其商業實踐領先于理論規制,導致法律法規的制定處于滯后的情形。無論是規范行業發展的制度,還是制約消費者行為的規則,都存在盲區和盲點,比如“宅經濟”出現的靈活就業者的社會保障問題等。相關法律規范的缺失,容易導致“宅經濟”的無序發展,增加行業風險和社會風險,成立制約“宅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宅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經濟形式,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得到關注,有其特殊的原因,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對于經濟轉型和產業轉型也具有特殊的意義。但是,也應充分認識“宅經濟”發展面臨的系列問題,要進一步完善物流體系,加強產業鏈建設,奠定“宅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要全面推進信用網絡平臺建設,構架“宅經濟”發展的信用基礎;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宅經濟”發展的制度基礎,促進“宅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磊.逆勢上揚的“宅經濟”[J].上海經濟,2009(11).
[2]姜齊平.網宅經濟是整體經濟[J].互聯網周刊,2011(13).
[3]烏家培.網絡經濟及其對經濟理論的影響[J].學術研究,2000(1).
責任編輯:張淑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