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制地方課程實施方案的意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就課程管理規定:“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教育部總體規劃基礎教育課程,制訂基礎教育課程管理政策,確定國家課程門類和課時。制訂國家課程標準,積極試行新的課程評價制度。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依據國家課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區實際,制訂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國家課程的計劃……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這是我國這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特點,為彰顯地方和學校特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為課程標準切實有效實施明確了操作路徑。
1.地方課程是學校體育有特色發展的基礎
在學校體育工作經驗交流時,普遍存在介紹地方和學校體育特色時,往往會將地方和學校的某個或幾個運動隊取得某某好成績作為特色的代言,從而形成了“特點”就是特色的誤區。學校特色應是一種文化層面的表達,學校體育特色也應該理解為學校已有并取得好成績的或將要建設的運動項目,對學校文化的貢獻度,或以此為主的學校文化形成。因此,學校的所有辦學要素都應體現和滲透于該運動項目,學校體育課程對學生這個要素是必要條件,是最終形成學校體育特色的最有效載體之一。由于國家體育課程普適性的特征,直接作為學校體育課程開發建設的依據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地方體育課程具備符合當地實際的目標、內容、實施策略、評價等方面的特點與優勢,為學校體育課程開發建設能提供基礎性的保障,同時也為彰顯和形成地方體育教育教學特色提供可能性。
2.地方課程是理想課程到教師課程的媒介
國家課程是理想的課程,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對過去的課程建設過程進行分析與總結為基礎,用當下時代發展的眼光,為適應未來而研制的體育與健康教育改革的行動方案。這里的教師課程是指一線體育教師日常教學的直接依據,即具體指向單元教學計劃、教案等,教學過程中可以直接執行的教學方案。教師課程需要體育教師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即理性課程轉化而來,這對于長期使用教學大綱和未經專門課程理論系統學習的廣大一線體育教師而言,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和畏懼心理,進而產生行動阻力。因此,急需要有一種方案,能夠幫助體育教師越過這個中間鴻溝,減少惶恐感,協助他們能夠順利轉換課程,保證體育教師的教學逐漸接近理想課程的目標。而地方課程是省級地方教育行政或教研部門,結合國家課程標準與地方實際研制的成果,有明顯的地方特征,為教師做好課程轉換提供有力支持。
二、地方課程實施方案應側重國家課程的開發
1.國家課程是理想的課程,有效實施需要進一步開發建設
無論是《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大學科核心素養,還是《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四個學習方面。都充分體現了時代發展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站位和立意比較高遠,準確地表達了課程的核心理念,規劃了宏觀的課程內容,是培育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之一。所以需要通過地方課程方案的研制,充分開發和建設好體育與健康課程,為學校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提供制度保障,從而保證學校能夠最優化地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使國家課程效益最大化。
2.國家課程是普適性的課程,需要開發建設以適應學校特色
我國地域遼闊,經濟、教育發展的區域性差異非常明顯,因此國家課程勢必會根據這些特點,從宏觀上滿足不同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實際。體育與健康課程在不同區域實施時必定需要重視,與本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辦學條件,包括場地器材和師資隊伍建設,本區域內不同地區之間的辦學差異,以及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等。要更好地有針對性地滿足各地學校實際,有效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必須幫助學校順利完成國家課程校本化“改造”,即將普適性的國家體育課程轉變為彰顯學校體育特色的學校體育課程。因此,地方課程實施方案開發建設的重點,就是要將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本地區實際緊密整合,形成符合本地實際并有地方特色的,能讓學校開發建設校本課程可以直接使用的工具。
三、地方課程實施方案研制的原則
1.突出規范教學為本
體育教育教學是以實踐課教學形態為主體的,教學環境是開放的空間,教學內容大多數是在不斷變換的空間場景中學習的,因此教學基本規范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是順利實施教學的前提條件。同時地方也存在區域和學校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需要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教學規范條款,通過各類教學研究活動、教學評審活動等,逐步引導各地各學校統一按照教學規范條款開展教學活動,從而逐步縮小區域和學校間差距,達到均衡發展目標。因此,地方課程實施方案研制建設過程中,必須把這個教學規范作為重點之一,統一制訂符合地方實際的一系列制度。特別是課堂教學規范,是繼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如,《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浙江省地方課程實施方案,其中就規定了一堂體育課的七個基本要求:“開始有隊列、準備兼體能、學練三個一、復習成環形、放松內容化、少講需多練、安全組織妥”,統一了全省體育課堂教學的話語系統,為有序、有效實施課程標準,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2.堅持能力發展為先
本次課程改革在設計課程過程中,比較重視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如,運動能力、學習能力、科學鍛煉身體能力等。浙江省為何一直都比較重視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特別是其中的身體素質,是因為了解身體素質是學習運動技術動作、形成運動能力的基礎。學生想要順利完成某個技術動作,必須具備足以支持做出該技術動作的身體素質,否則就會影響學習技術動作的效果。同樣,運動能力是體能、技戰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體活動中的綜合表現,體能則是最基礎的能力。因此,在開發建設地方課程實施方案過程中,課程內容的設計、學習方式的改變等必須堅持能力為先的原則,這在浙江省地方課程實施方案《綱要》中,通過“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充分體現這一原則。
3.繼承與創新并進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體育課程、教學的優良傳統較多,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是我國體育課程改革走向未來的堅實基礎,特別是在指導思想、強調育人、教材內容統一與靈活相結合等方面,都值得繼承與發揚。同時也需要直視問題,如,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學生經歷完整的學校體育課程教學以后,始終被人質疑沒有較好地掌握1~2項比較擅長的運動項目,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較多,其中課程內容太多而造成每項內容蜻蜓點水式的教學,則是主要原因之一。要改變這個現象,就需要對傳統的課程教學內容組織實施方式做出調整,大膽創新。如,《綱要》對每個水平段學習內容采用“必學、限學和自選”三類設計,然后學校據此自主規劃學校課程內容。其中“限學”是在所有球類項目中,學生選擇1~2項,目的就是減少每名學生的學習內容總量。同時對每個學期的教學內容安排也提出建議,采用“減少并開項目”的策略。由此,實現“一增一減”即增加每一個項目的學習時間,減少一個水平和學期學習的項目,從而改變蜻蜓點水式的學習現狀。
4.努力嘗試評價改革
學生學習結果評價的內容和方式,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而影響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往的評價通常只是對單一的技術動作,采用以時間、高度、遠度、要領等為評價指標和標準,給出評價結果,凸顯的是甄別功能,而對學生“會用、會比賽和會運動”的能力較少有測試指標和標準,學生雖學會了技術但不會使用、比賽和運動,也就是學會了知識并沒有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不利。因此,學習結果評價改革勢在必行,作為地方課程實施方案應該努力嘗試評價改革,才能給課程改革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如,《綱要》編制了表現標準,為評價改革打下基礎,鼓勵學校和區域根據表現標準設計以觀察學生會用、會賽和會運動能力的測試環境,將評價轉向評估分析,并將結果作為衡量學生運動能力的同時,更好地引導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
四、浙江方案的實踐成效
基于以上認識,浙江省在開發建設地方課程實施方案即《綱要》時,思想上高度重視,堅持科學的態度,采用邊學習、邊研究、邊實踐的策略,特別重視發揮過程的效能,在螺旋式上升過程中,達成研究者、使用者、學生多方共贏效果。經過10余年的實踐研究,充分發揮了地方課程實施方案在落實國家課程標準中的積極作用,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
1.逐漸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課程與教學體系
《綱要》通過“內容標準”和“表現標準”的研制,表達能反映國家課程標準與浙江實際結合的課程內容,并逐漸形成具有規定與選擇相結合、內容要素與評價指標相結合、突出項目特征與體能等特點的課程內容體系;把“方法”納入課時教學內容的觀點確立,用“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理念的策略,以及“學練三個一”課堂教學模式的推行,以“表現標準”為依據的學生運動技能評價方式的改革等,形成并逐步完善了具有浙江特色的中小學體育教學體系。
2.完成了以課程建設為核心的教研方式轉型
以一節或幾節體育課作為教研載體,單純地以看課評課為主的教研方式一直以來是最普遍和常用的,這種方式的最大問題就是對教材的整體性思考會產生局限性,往往會用長期學練才能形成的技能標準評價一個課時教學的結果,從而造成許多教學假象,迫使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急于求成,甚至弄虛作假,往往會使教學失去一定的真實性。《綱要》的實施,提供了比較系統的課程內容體系,特別是“內容標準”和“表現標準”,一方面為教學提供了單元內容及目標的參考,另一方面受到研究者編寫者的水平限制,很多內容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才會越來越完善。因此,基于單元研究的區域(校本)研修模式已經成為浙江省各級各類教研活動的基本形式,而這個教研方式的內容主題都來自《綱要》。
余立峰
2020年10月1日
作者簡介:余立峰,正高級教師,浙江省體育特級教師,浙江省中小學體育教研員,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編委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