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嫻
【摘要】家校共育已經成為現代教育一條通向成功彼岸的捷徑。家長會作為家校合作的重要載體,越來越有著不可或缺的教育地位。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家長會卻止步不前,甚至還呈現出一派“江河日下”的景象:家長不愿來,老師不愿開,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家長會的模式固化,內容大同小異,家長會的目的單一,功利性強,會議場面沉悶嚴肅,會議內容和流程相對固定。家長會常常成了學生成績的發布會或批判會,已經激不起家長參加的興趣了。為此,我校從家長會的模式革新和內容優化的措施和途徑做了初步探究。
【關鍵詞】家長會;模式革新;內容優化
據調查,我鎮農村小學家長會的常態仍舊家長排排坐,聽聽說,按照“講目的——說成績——提建議——會后交流” 的傳統模式進行。“大家長”成了“小學生”,默坐靜聽,都在看班主任上演“獨角戲”,會議效果大打折扣。伴隨著微信的普及,家校溝通在微信上可以作簡單及時的交流,傳統的家長會變得越發“雞肋”化。通過反思:在家校共育越發重要的今天,傳統的家長會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必須改變當下農村小學家長會現狀,對家長會的模式進行革新,對家長會的內容進行優化,才能充分發揮和利用學校及家庭的教育資源,提高家校共育的“合力”,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注入更多的“營養”,為學生的成長鋪就更平穩的康莊大道。
一、家長會讓家長“會”
很多行業我們要持證上崗,但構成一個家庭“核心元素”——家長,卻往往是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就直接上崗了。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時遇到問題常采用的是西醫療法:頭疼醫頭,腳痛醫腳。一嘮叨二責罵三起打四沒法。或采用中醫療法:放任自由,不管不問,自由發展。遇到緊急情況——孩子的叛逆期、青春期的到來等就束手無措。時代在發展,孩子不斷在成長,家長卻原地踏步,造成后果是家長和孩子代溝很深,親子之間無法溝通,致使教育無法抵達孩子的心靈。要想孩子成長,得先讓家長成長起來。
為了幫助家長掌握教育輔導孩子的正確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產生更優質的教育效果,家長培訓必不可少。尤其是針對一年級新生、青春期教育以及孩子成長遇到問題,家庭父母如何干預等內容。家長先通過培訓,懂得如何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教育才能收到更大的“紅利”。
二、讓家長會成了解孩子的“會”
孩子在家和在小校表現是否“冰火兩重天”?他在學校一天表現是否如孩子口中所述?他在課堂上表現如何?……此類問題,開家長會時,家長都會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向老師的詢問。那么家長會為何不邀請每一位家長,分批次親自看看孩子一天在校的情況,清楚地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和老師的教育方法,了解老師的工作狀態,知悉孩子每天的開設的課程,作息時間以及班級工作的開展等情況。這樣家長對孩子的了解一定比從他人(老師和學生)口中得來要直觀,要真實。
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情況有了清楚的了解,理解學校教育理念和老師的教育方法,在每一個時間節點上懂得如何配合老師做好家長的角色,在家更有針對性教育自己的孩子,給孩子的成長無疑助力更大,教育更有效果。
三、讓家長會成親子溝通會
家長會的主角是家長,教育對象是孩子,家長會的規劃者和輔助者是老師,這是家長會的初衷,我們不能違背,所以有一些家長會,也可以讓學生參與。
例如,新班級的第一次家長會,就可以用孩子引導父母和老師見面,介紹彼此;隨后讓孩子拿著自己的備好的清單和準備的材料逐一為父母講解,讓家長快速了解班及情況。其次是期末家長會,我們啟用學生主持,以小組互評展示學生學習成果,以通報成績改為才藝展示,以表揚為主旋律,營造和諧親密的家校關系。還可以讓學生為家長表演節目,家長和學生代表發言,與孩子一起讀信,一起觀看感恩教育視頻和孩子在校的成長歷程展示……號召家長和孩子給優秀的孩子和家長頻發獎狀。老師用發展性評價標準來衡量學生,不再以成績為唯一標準,在家長會上以展現學生的優點為主,讓家長以孩子為榮,家長和孩子在老師面前真誠溝通交流,能讀懂彼此的心,建立和諧有效親子關系。
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家長會,通過和家長一起學習,更明確家長對自己的期望,加深他們對學業的責任感。家長也可以更直觀具體了解學生在校的表現,促進學生、老師和價值之間的誠信交流。通過家長會,家長和孩子都有收獲,是真的“會”,不再是“廢”。
四、讓家長會成主題交流會
家長會采用“經驗交流式”進行,推廣各位家長育兒寶典,改教師“一言堂”為多方“聯合聲明”。既避免家長會的氣氛緊張尷尬,又能消除老師和家長的對立干的局面,既減輕老師的負擔,又能集匯群眾的智慧。
傳統家長會,那些成績不好的家長和孩子都抬不起頭,家長會坐得離老師遠遠的,會上從不發言,會后偷偷溜走,也不好意思和老師溝通,致使家長會“雷聲大雨點少”。而新型的家長會,我們會選相同類型的孩子和一同參加,討論共性的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法,家長學生和家長不再尷尬。每一次家長會,學校一個年級擬定一個主題。
例如,一年級以入學適應性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和家庭教育方法指導等為主;二年級以學習習慣,營造親密親子關系等為主;三年級再運到家長客觀看待孩子成績,多元評價孩子;四年級以閱讀習慣、勞動養成等為主;五年級以青春期教育和溝通方法為主;六年級小升初過渡,助力學生成長為主……
此外,學校還可以成立家委會,把尋找最美家庭活動與家長會相結合,開發家長的教育資源,家長隨時分享各自的教育經驗或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一些困惑。同時會后,請大家結合教育實際,針對孩子的特點進行了互動與探討,利用家委會群在線上線下家長會有針對性,個性化、專屬是如何解決家長和孩子目前面對的一系列問題的。家長充分發揮“家長應是家長會的主角”特色,為子女教育獻謀獻策,商討科學教子經驗,發揮他們的教育功能,真正實現家校合作。
總之,“家校同心,黃土變金;家校同向,天天向上。”創新激活力,形式才有魅力,合作促同育,合作方共贏,家長會模式的改變和內容的深化改革,使家長會成為最走心的教育之時,必將畫出家校共育最大最美的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