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珠 展云鋒 陳周翔



摘要:為了探討南京古牌坊的裝飾藝術特點,及其對現代設計的借鑒意義,本文以特色牌坊為例,分析其在材料與質感、形式與功能、比例與尺度方面體現出的裝飾藝術語言特征,挖掘民俗文化的深層內涵,總結傳統元素的精華。在構造、圖案、精神等三個層面融入現代設計,得到傳統裝飾藝術與現代設計融合的案例,旨在從傳統構件中獲得啟發,使現代設計更具備民族特征及地域特征。
關鍵詞:南京古牌坊;裝飾藝術;現代設計;借鑒傳承
中圖分類號:TU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2
0 引言
牌坊文化由來已久,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而明清時期逐漸凸顯并發展至鼎盛。作為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結晶,作為一種具有極強裝飾效果的標志性建筑,古牌坊承載著歷史文化底蘊和民俗風情。因為地域不同,其營造表現也不同,人們借用自己地區獨特的方式,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建筑構造。南京地區主要受徽派建筑及蘇式建筑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文化,其牌坊雖然是建筑單元小品,但在裝飾藝術上也有著自己的風格,對現代設計同樣具有借鑒價值。
1 南京古牌坊藝術的歷史與現狀
梁思成先生說:“牌坊為明清兩代特有之裝飾建筑,蓋自漢代之闕,六朝之標,唐宋之烏頭門,欞星門演變成型者也。”現在意義上的牌坊是明清鼎盛時期形成的,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周代城市實行閭里制度,閭里外圍設有圍墻,內部稱為坊或里,設有坊門,這種坊門就是牌坊的前身,此時的牌坊更多是功能的表現,裝飾藝術追求較少。唐宋時期,圍墻逐漸拆除,坊門保留下來,里坊制度也被街巷制度取代,人們開始裝飾這具有標志性節點的建筑物,以增強其顯著性。明清之后,坊門得到充分利用,作為街區的重要標志,人們進一步裝飾它,并賦予一定的寓意,此時的裝飾藝術變得豐富起來[1]。
明代在南京建都后,大量的牌坊開始建造,此時雕刻、彩繪、書法等藝術手段也更多地運用于其中,人們在梁枋上懸牌刻字,在懸件上鏤空雕刻,在牌匾上勾勒涂繪[2]。材料有石材、琉璃等大膽嘗試,雕刻技術運用其中,技術不斷發展,藝術呈現也變得豐富起來,中國的牌坊藝術文化達到巔峰。清末,因為戰爭的侵擾,許多老牌坊都消失毀滅,藝術文化也停滯不前。在現存不多的古牌坊中,許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后修繕或新建的,根據現有的牌坊及歷史資料的記載,可以看到當時牌坊設計所表現出的藝術成就,已經達到了高超的地步。
2 南京古牌坊的主要類別及特點
牌坊因為功能不同,其表現特征也不同,園林牌坊優美大方,神廟牌坊莊重神圣,陵墓牌坊肅穆寧靜。牌坊根據特點可分為三類:紀念性牌坊、標志性牌坊、大門性牌坊[3]。紀念性牌坊代表純粹的精神功能,此類牌坊裝飾較為奢華,運用多種紋理構件,顏色豐富多樣,寓意深刻。標志性牌坊可以點綴城市街道,分割城市空間,起到重要的城市地標作用。南京現在依然留存的地名三牌樓、四牌樓,就是當時重要的城市節點[4]。還有一類是大門性牌坊,矗立在每塊街坊的大門位置。明清時期,富商聚集,他們會花大量心血裝飾私家庭院,而窄小的巷道不能滿足他們牌坊建設的需求,所以其便在自家門楣或者院墻上裝飾,以凸出的坊體來彰顯身份,以門坊為代表的南京牌坊更是顯著(圖1)。南京獨特的氣候與地理環境,造就了包容的建造文化,其融合南北特點,在牌坊建造上,少了徽派建筑的精美細膩,也少了些蘇式建筑的姿色脂粉,多了些江南文人的書生氣息,更為儒雅敦實、淳樸包容。
3 南京古牌坊的裝飾藝術特征
3.1 材料簡潔,質感古樸
木材取用和加工方便,具有易塑性。牌坊多為木制,很多構件如檐樓、柱頭等雕刻精美,但是不易保存。有一種傳統的物理保護方法,就是采用清水漆或者單色漆對木構件刷底,然后進行彩繪裝飾,這樣不僅能夠有效防腐防蟲,對構件起到保護作用,還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5]。南京的木牌坊彩繪在色彩和內容上都較為自由活潑,沒有一定的嚴格范式,更多的是色塊拼貼紋理,較為簡潔樸實。石料歷經百年的風化,依然能夠很好地適應自然環境,加上明代石料施工技藝的快速發展,南京現存大量古牌坊均為石制。木牌坊輕盈飄逸,石牌坊敦實厚重。石牌坊上彩繪使用很少,更多采用構件雕刻,以石質較好的漢白玉、花崗石等材質修建,構件雕刻以“淺浮雕”為主,裝飾平面和弧面的高點部位都位于同一表面上[6]。體型高大的牌坊,附帶構件會多件疊加,圖案和紋理也會精美許多,且多在梁枋與雀替部位,為花卉、龍鳳等,石柱子上多雕琢有云紋、鎖紋淺浮雕等。
3.2 形式對稱,功能豐富
南京的古牌坊大部分都沒有進深,為“一”字布局形式,豎向上根據場地需要,采用偶數立面柱體,以四柱牌坊最多[7]。其中木牌坊大多帶有頂蓋,能夠遮擋雨水,保護下部木構件,頂蓋多為歇山重檐,采用多層如意斗拱烘托,屋角翹起較大。石牌坊也很少采用檐樓,主要為華表加上坊門,構成沖天牌坊,其沖天柱式的屋角短平,顯得更加簡約。
牌坊功能多樣,紀念性牌坊一般是為了展現功德后孝、仁義貞節等文化,這些牌坊具有豐富的內涵,裝飾更加華麗,能夠體現出很強的精神意志,具有教育警示后代的作用。例如,南京的大功坊,就是朱元璋為了紀念徐達的功績而設立的。標志性牌坊多在陵墓祠堂、書院景區之類地方,偏向于大眾性質,具有很強的文化性質。例如,南京中山陵前的博愛坊,就是表達對孫中山先生的紀念,供后人瞻仰而立的[8]。這些牌坊大多設立在道路上,是重要的交通節點。以牌坊為界,劃分場地內外空間,不僅可以界定內外,精美的構件也可裝飾空間,配合場地景觀,渲染空間氛圍[9]。
3.3 比例適宜,尺度宏偉
牌坊的造型藝術同樣也有比例尺度,主坊與次坊之間的關系,坊額與立柱之間的關系,都影響著牌坊的美感。受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中庸中和的影響,對稱是古建筑建造的重要選擇,古牌坊也是這樣,主坊突出,兩側次坊較小,主次分明[10]。呂彥直在設計南京中山陵博愛坊時(圖2),采用的便是三段式的布局,中間突出,左右對稱,中間主坊比兩側次坊都更寬大,整體的高寬比為2∶3,接近于黃金比例。由楊廷寶設計的南京中央體育場國術場出入口牌坊,也是傳統的四柱對稱牌坊,材質為石材,高寬比為3∶5。中間雙柱高于兩邊,凸出部分恰好是邊柱柱高的1/3,兩側弱化以凸顯主坊。當牌坊以一種紀念性標志性建筑存在時,其有別于居住建筑的適宜尺度,帶有夸張的成分,主坊高大,使人感覺氣勢宏偉。
4 現代設計對古牌坊藝術的借鑒及案例
4.1 構造上的借鑒
作為獨立的建筑小品,牌坊能夠在不同的場景氛圍中扮演重要角色,對于場所設計,每一種單體元素都為空間服務,需要科學合理地布置[11]。南京三牌樓的綠地廣場,修建了一座有關當地傳說的雕塑,主體為石制,仿照牌坊構造的樣式,采用拼接的方法,單側為傳統牌坊的雙柱挑檐,上面雕刻祥云、如意云及門窗柵格等紋理,另一側由三根石柱堆砌,并刻有三牌樓的名稱及三字經內容。規則式的牌坊單元小品,置入柔性空間,與現代綠地廣場完美融合(圖3左)。
4.2 圖案上的借鑒
牌坊裝飾上有各種圖案紋飾,人物傳說、自然山水、飛禽走獸等符號形式是最通俗的表達語言,傳遞到各方。中國古人的表達和審美含蓄婉約,每一種圖案都具有寓意,龍鳳象征吉祥和美好,牡丹芙蓉象征榮華富貴,仙鶴祥云象征福壽萬年[12]。在很多平面設計上,牌坊圖案得到運用。在中國農業大學的校徽中,農科大校門的門坊作為元素,置于中心,以手繪的形式表達,門坊是厚重的,傳遞出中國農業大學歷史文化底蘊的深厚(圖3中)。圖案是裝飾藝術豐富視覺的重要元素,牌坊形式明顯,擁有特色圖案紋飾,具有辨識度,運用在標志性的設計上,具有很強的場所特征。
4.3 精神上的借鑒
牌坊最初的道德意義,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逐漸淡化消失,但是傳統社會的圖案、構造等形式,體現出的中國文化符號是亙古不變的,是需要我們繼承的[13]。法國藝術家在巴黎13區華人街興建的一座中式牌坊,使用醒目的紅色,材質為金屬板,結構造型為漢字繁體字“門”,并非單一的平面形式,而是分解為三段結構,前中后排列,為三維立體形態,從正面遠看就是一個繁體的“門”字(圖3右)。這件藝術品成為街區的標志性建筑,寄托著海外華人對家鄉的思念,形式上與傳統牌坊雖然不一樣,但其通過現代牌坊的方式,表達著同樣的內在傳統精神追求[14]。
5 結語
隨著歷史的變遷,許多遺留在南京街巷的民居建筑經過獨特的文化洗禮,孕育了牌坊裝飾藝術的獨特性,使牌坊擁有了區域性審美價值、藝術價值、民俗價值,展示了民族文化與藝術魅力。在現存不多的古牌坊中,還能追尋當年技藝的痕跡,牌坊這種非實用功能的傳統建筑發展繼承百年,其獨特性深深根植于人們心里,形式與功能可以和諧傳承,其裝飾藝術也值得現代設計學習借鑒,不僅可以為現代設計提供元素,也可以豐富設計內涵,展現中國的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 許康,張晶晶,馬利亞.淺析中國古代牌坊的造型藝術[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06):236-238.
[2] 戴茜,徐雷.探索城市化進程中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以老門東為例[J].大眾文藝,2019(02):96-97.
[3] 薛冰.江南牌坊[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20-24.
[4] 丁潤怡,吳冬蕾.中國傳統式園林在澳大利亞的地域化演進[J].設計,2019(10):143-145.
[5] 沙美,徐雷.傳統構件罩在室內設計中的創新應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11):110-111.
[6] 汪靜,楊杰.旅游目的地產品包裝創新設計的“點” “線”“面”[J].美術教育研究,2019(11):74-76.
[7] 鄭琦.牌坊的地域特征與景觀價值[J].廣東園林,2008(05):20-24.
[8] 姜琳,李元媛.南京明代的建筑藝術彩畫設計——明孝陵[J].大眾文藝,2019(22):80-81.
[9] 錢海月.南京傳統民居建筑藝術探義[J].美術觀察,2017(08):119-120.
[10] 單文文,管雪松.傳統窗欞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8):118-119.
[11] 馬媛,蔣暉.論明朝江南地區城市發展下的妝奩研究[J].大眾文藝,2019(19):68-69.
[12] 金其楨.論牌坊的源流及社會功能[J].中華文化論壇,2003(01):73-77.
[13] 孟美雪,梁晶.南京民俗文化在民宿設計中的表達研究[J].大眾文藝,2019(15):126-127.
[14] 石曼.國外建筑階梯的視覺表達[J].設計,2019(09):58-59.
作者簡介:劉明珠(1997—),男,河南信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
展云鋒(1995—),男,江蘇常州人,大專,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建設工程。
陳周翔(1991—),男,浙江義烏人,博士在讀,研究方向:森林培育、智慧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