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麗
【摘要】教學的本質是展示和發展思維的過程。教師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使用中要善于挖掘思維訓練點,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本文具體結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實例,緊扣教材,關注思維過程,重點開展思維訓練,努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緊扣教材;思維過程;思維能力;思維品質;思維訓練
思維是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系和規律性,是認知過程的高級階段。“思維力是人借助語言把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綜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而在思想上揭示不能直觀感知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能力。”可見,思維力是學生學習力的基礎和關鍵。我們在教學中提倡的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是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向學生展示思維過程,提高學生“會學”的能力,改善思維的品質。仔細研讀《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里對落實語文要素的表述,也不難發現,發展思維對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與方法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并促進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此,我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談談我在三年級上冊教材的教學中,以教材為根本,落實開展思維訓練,提升學生的思維力的幾點思考。
一、創造支持環境,開發學生的思維
這里說的“支持環境”,指的是能接納和容忍不同意見的環境。“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尊重學生的思考,只要學生的回答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都應該得到相應的尊重和鼓勵。老師關注學生發言的思維過程,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引領和點撥,不時追問。在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老師的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個肯定的點頭,一個大加贊賞的“大拇指”,都能推動孩子思維的發展。
二、閱讀教學中重點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思辨能力
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基礎。結合三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我在閱讀教學把握目標,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再抓準每課的個性化學習目標,挖掘有教學價值的學習內容,落實語文要素。《教師教學用書》中明確,“重視朗讀的同時,要進行持續的默讀練習,使學生逐漸能夠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并能在默讀的同時思考問題,為學生提升閱讀品質,不斷提高閱讀速度打下良好基礎。”我在第八單元教學中就牢牢把握“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作為整個單元教學中的主要訓練目標,有效設計默讀思考問題,作為培養學生思維的抓手。如教學《掌聲》一課,“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了英子的憂郁?圈畫語句,談談自己的感受。”教學《灰雀》一課,“為什么小男孩會肯定地說灰雀一定會飛回來的?”在略讀課《手術臺就是陣地》教學中,學生再次默讀全文,結合課文的具體描寫,說說自己對“手術臺就是陣地”的理解。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有效的分析與辨別,主動把握關鍵語句,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提升思維能力。同時,老師在進行思維訓練設計時,要注意問題設計的層次性,重點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循序提升。
教學文言文《司馬光》時,我最后布置學生再次輕聲朗讀全文,思考“在此危急之時,司馬光用破甕救人的方法,合適嗎?”這一問促使學生再次回歸課文,提取關鍵信息,抓住“沒”和“迸”兩個動詞知道甕中水多,再不迅速行動,跌入甕中的孩子就無法獲救。還有學生關注“眾皆棄去”,想到學生就算能找到大人來,可能時間也來不及了。這一問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聯想能力,有學生從情況緊急分析出司馬光持石破甕的合理性,也全面考慮到如果用力過猛,砸甕的位置不當,就有可能傷害到甕中的伙伴,所以提出要對準甕的下部砸去,還可能要邊砸邊大聲提醒甕中的伙伴。學生的思維都活起來了。當有同學說“可以學烏鴉喝水那樣,往甕里放沙石,使甕中小朋友可以爬上來”時,其他同學馬上反應“這樣肯定會傷到水中的孩子”。這一問題如同投入湖中的鵝卵石,激起層層漣漪,讓學生能從多方面、更深入地思考問題。大家都在思考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想法。可見,教師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價值的問題,能激活孩子的思考與探索。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比較、綜合等思維力都可以得到訓練與提升。
三、基于習作單元整體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
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統編教材中第一次出現的習作單元。教師在教學中務必整體把握,圍繞“觀察”這個核心點引領學生開展結構化、階梯化的言語實踐活動。為了解決學生不知道“觀察什么”“寫什么”這兩個直接影響語言實踐的上位問題,我有意識地利用單元習作目標引領整體教學。單元教學的開篇,先告知學生本單元學習的終極目標,再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幫助了解單元學習各部分的關系。然后,結合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和習作例文開展觀察方法探究,進行閱讀對比發現等活動,感受“生活處處細留心”“留心觀察會有更新的發現、更深刻的了解”。指導學生運用習得的方法進行言語實踐活動,以及引領學生總結與構建知識框架以解決目標問題,就是對整個單元學習的綜合檢驗與能力提升。我首先問:“如果我們現在就要完成‘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這篇習作,你會感覺有什么困難?”學生馬上反饋:“生活中那么多事物,不知道可以選擇哪個寫?”“不知道怎樣去觀察!”于是這些就成了引領學生通過單元學習必須解決的任務驅動,以此增強學生學習時的目標意識。單元學習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圍繞這個任務開展。最后,學生再通過習得的“細致觀察方法”與“描寫觀察的方法”完成單元習作。這強化了學生思維的整體意識和目標意識,其思維的深度、廣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思維能力的訓練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只要能在實際訓練中把握思維品質,進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順利地堅持下去。總之,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必須緊跟新課改的步伐,教師也要激活思維,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借助教材中有價值的訓練點落實開展有效的思維訓練。同時,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不可能是立竿見影的,這需要長期堅持,這更是師生在學生過程中互相配合,循序漸進的最好體現。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杜明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 教育教學論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