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山
摘 ?要:作為地域文化的涼州文化,在歷史、非遺、民俗、文學藝術與邊塞詩等方面都有其顯著的特點。將涼州文化融入學校德育工作是德育內容創新的一次嘗試;依托互聯網技術開展涼州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又是學校德育工作途徑和方法的一次創新。互聯網環境下涼州文化融入學校德育工作的研究,旨在利用互聯網傳播信息的高速度、高效率、大容量的特點,開發涼州文化網絡德育課程,供中小學生在線學習。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涼州文化;德育工作
涼州文化是王其英在其《涼州歷史文化散論》一書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指歷史上涼州地區繁衍生息的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涼州地區人類社會的全部活動方式,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它既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是多元一體的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學校德育工作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容,通過課程教材、主題教育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多種途徑,積極利用學校、班級、社會等各種資源,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系統性的道德教育活動,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獲得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隨著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對學校德育的理念、模式和發展都會產生變革性的影響。研究互聯網環境下涼州文化融入學校德育工作,旨在變革學校德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構建“互聯網 + 文化育德”的學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實現線上、線下協同育人的目的。
一、互聯網環境下涼州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意義
1. 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和行為的良好發展
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的良好發展主要在實踐中獲得,在行動中培養。利用互聯網技術能夠提供一種高速度、高效率、大容量的載體,充分發揮涼州文化資源的德育價值,開發涼州文化互聯網課程,引導學生在線學習。通過涼州文化進課堂的方式,將涼州賢孝中的名段《楊小娃拉柳笆》《任倉埋母》《三子分財》《丁蘭刻母》等視頻資源在涼州文化課堂中播放,課后也可以將視頻資源推送在學校的微信公眾平臺上,供學生觀看學習,然后適時組織學生開展觀看心得交流會。在線上學習和線下交流分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家庭倫理觀,體會家庭親情,懂得孝敬父母、疼愛兄弟姐妹,承擔家庭責任,從而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和行為的良好發展。
2. 豐富學校德育網絡課程資源
豐富的學校德育課程資源是實現學校德育創新的前提。互聯網環境下將涼州文化融入學校德育工作的研究重點,從涼州歷史文化中的英雄故事,非遺文化中的涼州賢孝、河西寶卷、涼州攻鼓子,民俗文化中的各種節慶紀念日,名人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名家,文學藝術與邊塞詩文化中的涼州本土文學作品與歷代吟詠涼州的詩詞等方面,提煉出適合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的德育資源,分類整理,錄制微課,制作以涼州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化課程,最終構建以涼州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學校德育課程網絡資源庫。
二、互聯網環境下涼州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1. 助力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深入,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主流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新型網絡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沖突與整合,不同類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必然對人們的生存方式、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產生影響,肩負著立德樹人重任的學校德育工作也將面臨新的挑戰。因此,在掌握學生心理變化特點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積極影響,以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涼州文化資源為載體,通過開展歷代詠涼詩吟誦和學生研學旅行等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健康、活潑的成長氛圍,有效拓展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路徑。
2. 引導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思想道德觀
目前,網絡短視頻正迅速地影響著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不斷地改變著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作為網絡社會的“原住民”,學生比成年人能更快地適應和融入互聯網環境中。然而,互聯網傳播信息的即時性、時空差異性和虛擬互動性等特點,吸引著學生沉迷于互聯網中的短視頻、小游戲等,導致學生將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網絡的虛擬空間中,進而產生厭學情緒,失去對理想的奮力追求。因此,學校既要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開展德育工作,又要凈化網絡環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道德成長空間。挖掘涼州文化資源中符合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的德育內容,創新學校德育工作的方式和路徑,探討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將涼州文化資源融入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中,引導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思想道德觀。
三、結束語
總之,依托互聯網技術開展學校德育工作,結合涼州文化資源的品牌特色,構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網絡資源庫,并以移動網絡的方式及時、高效地傳播,必然會取得較為理想的德育效果。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地域文化融入學校德育工作的實踐研究:以涼州文化為例(GS[2019]GHB1276)。
參考文獻:
[1]王其英. 涼州歷史文化散論[M]. 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3]余勝泉. 互聯網 + 教育:未來學校[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