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良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已成為新時期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掌握并具備必要的素質和能力,以適應未來的發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老師也應該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歷史,改變教學只關注這個問題,歷史知識和理論在歷史上滲透主題核心成就在日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歷史,和促進初中歷史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引言
中學歷史新課標對歷史學科教學做出了新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科學的歷史觀,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隨著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實施,也逐漸深入到各個學科教學的課堂中,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觀念,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行為。對于中學歷史課程教學而言,基礎性教學目標與綜合性教學目標的有機整合,教學內容和課程標準的轉化,是現階段最受關注的議題,也是中學歷史學科發展的重要方向。針對此類問題,以核心素養為依托,探討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
1.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定義及其作用
初中歷史學科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初中校素質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落實新課改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在新的教學形勢下,對歷史教師落實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歷史學習科目的核心素養,是教師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樹立家國情懷,養成的具有歷史學科專業特性的基本技能和重要品德。關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除了滿足學生后續參加工作的基礎要求,更應該擔任起指引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成為更加健全的個體,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立足于職業發展的初中學生,強化核心素養發展尤其關鍵,接下來對我的學生歷史學習情況展開分析。
2.加強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和方法
2.1深度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正確揭示人類發展規律的科學,也是唯一正確的歷史觀,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發掘歷史教材中蘊含的唯物史觀,透過現象看本質,使學生掌握歷史教材中所體現出來的唯物史觀。在講解近代史相關的教學內容時,當在講解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失敗的原因時,歷史教師就可以用唯物歷史主義的觀點引導和點撥學生,使學生明白資源主義和封建主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失敗的必然性,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深入挖掘來培養學生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看待歷史問題,樹立起學生的唯物史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唯物史觀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正確看待歷史問題,正確地認識社會現象以及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還有利于學生更加科學、更加客觀地去評價和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2.2加強對歷史事件時間鏈的繪制,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發生的事件的一種聯系和分析。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知曉歷史上具體發生了哪些歷史事件,還要讓學生能夠做到將各個事件的時間地點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進而在腦海中繪制出一幅完整的歷史脈絡圖,把歷史用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征和歷史大事年表以及歷史地圖等形式進行呈現。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記住各個朝代更替和演變的順序,從古代到現代排出一個完整的時間鏈條,然后再針對學生在某一歷史時期存在的知識盲區進行填充和完善,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歷史知識脈絡和時空觀念,使得學生在掌握基本的時間鏈后能有效地將各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機聯系起來,提高學生對歷史的整體把握,實現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有效印證和相互關聯。
2.3加強對學生的問題引導,提高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
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理解能力,歷史理解指學生對歷史事件所產生的自我思考和看法,提高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歷史的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問題引導,使學生可以根據史料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能夠更加理性客觀地理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對學生歷史理解能力的培養,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和學習質量。
2.4借助歷史故事,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具備的素養和品質,歷史學科肩負著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責任。家國情懷不僅是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一,更是中國人歷代相傳的精神源泉。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歷史教科書中包含許多感人至深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在他們的身上無不體現出濃濃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教師可以借助這些歷史人物的故事來加強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這些歷史人物身上優秀的愛國情感,提高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
結語
綜上所述,教學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而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從教師的角度來講,中學歷史教學的方法要多樣化,不能思想僵化,缺乏引導,這很容易使學生陷入學習困境,久而久之,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心理,對歷史缺乏興趣,最后無法完成歷史學習任務。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教學目標要有層次性,讓學生既能夠學到歷史知識,還能夠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歷史學科思維模式,形成科學、客觀的歷史觀和人生價值觀。這既是歷史學科教學發展的總體趨勢,又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9]4號.
[2] 羅金鳳,王瑛.基于職業發展的中職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與培養[J].素質拓展,2019(2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