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是當下人們一直以來的期待,并儼然成為當下人們求索的一個新的命題!傳統文化的范疇龐雜,本文所談的傳統文化,即是當下人們期待回歸的傳統的社會文化。?縱覽社會文化伴隨歷史風云發生的劇變,其深度烈度,不勝令人唏噓慨嘆!社會各界,包括世界7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致力于從精神層面改變人的價值觀,于是,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當代不期而至。更具中國傳統文化普遍意義的文化形態,源于傳統,融入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傳統文化融入當代,有強大的政治保障和頂層設計,與群眾路線上下呼應。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有能力健全完整的組織構架并實現社會協同作用。在注重文化經世致用的固有品格和功能選擇上,社區應作為重要載體,發揮眾多的傳播手段,樹立中國精神、中國風度,將傳統文化的中國精華,中國思維方式和道德觀念,實現不同代人的永續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融入;當代;構建
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是當下人們一直以來的期待。在物質生活極為豐富的今天,它儼然成為一個新的命題!
一、傳統文化的范疇
傳統文化是個龐雜的范疇,涵蓋的具體領域包括:經濟史、政治史、法律史、哲學史、藝術史、文學史等。把傳統文化單標出來,是對傳統和現代作了一個區隔。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歷史過程。就社會形態而言,當下找不到劃分的準確概念標識的描述和區分,就以傳統和現代作一個二分,也即對社會形態作一個這樣的大分隔。
只就傳統文化來說,其內涵也是浩如煙海,寬博無垠。大量的史書文本典籍是傳統文化中非常厚重的部分。地下的文化遺存,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多得無法計數。本文在此暫且不論。
不過我們所談的傳統文化,也是當下人們一直以來的期待回歸的,其實就是傳統的社會文化,它們是能夠看得見、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是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傳統文化背后的那個精神連接鏈,它充溢流淌在我們中華民族從古到今的精神血脈中。我們用理念加以透視概括,可以發現其中包含著傳統文化得以構成和傳衍的規則、理念、價值和信仰。
如果說儒家是中國歷史上曾經在朝的思想形態,那么道家和道教、佛教思想,則是在野的思想形態。儒釋道三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它們化合而成的思想新質,成為傳統社會精神網絡恒久不懈的支撐力量。
二、傳統文化與當代變革的互動透視
文化總是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前行,每一次變革都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二十世紀以降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伴隨著歷史風云的劇變,社會文化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巨變,其發展與演變,總是與社會的變革挾裹著前行。縱覽其變,無論其發展的速度還是其形態變化的深度、烈度都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不勝令人唏噓慨嘆!
人們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熱情,動力空前。特別是觀念文化,歷經幾十年探索,人們終于進入西方社會閫奧,思想觀念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
報刊雜志圖書影視,文學創作,學術研究等等領域,充斥著過往未見的奇聞異事。社會習俗也在不動聲色中發生改變。
人們一面消費著現代化帶來的種種享樂,一面又經受著種種浮躁焦慮的折磨,在茫茫黑夜中摸索。
今天人民對歷史,對文化的態度,必將影響到未來。
三、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的構建
世界有疑難,人類可問誰?1982年,全世界7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聯合國舉行會議,共同商討21世紀,化解人類災難的最好方法。善與善會發生感應,惡與惡也會發生感應。這些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一致認為,只有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才能找到解救的方法。環顧人類歷史,中國傳統文化舉世無雙,光耀四海,中國傳統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民族命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著天賦的靈性,如果喪失了這種靈性,人類改變命運的夙愿何以實現!
令人欣慰的是,人們急需傳統文化的回歸,社會各界致力于從精神層面改變人的價值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于是,傳統文化融入當代不期而至。
(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 有強大的政治保障和頂層設計
黨和國家,習近平總書記把推動傳統文化提高到發展壯大民族精神的戰略高度,并且付諸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的一次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延綿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
傳統文化融入當代,既適應了時代的要求,又走在了時代的前頭,對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這是中華民族,在歷史轉折的重要關頭,所做出的重要文化貢獻。
傳統文化融入當代,更多的是出于對整個中國社會的關照,內化于更加宏大的中國文化,深刻影響現代中國,從而以整體面貌呈現給世人。
(二)傳統文化融入當代? 是頂層設計與群眾路線的上下呼應
文化傳播的規律一般是頂層設計向下傳播。人們群眾的熱切愿望,對傳統文化融入當代提供了現實的行動基礎,黨的領導對此提供了堅強的現實保障。
當前,我們所追求所看到的傳統文化,是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發展演變,又經過百余年的西學洗禮,傳統文化有了它的現代面相,我們不能完全說,傳統文化沒變,只是時代變了。傳統與現代,既迥然有別,又一脈相承,最大的差別在于,它已不再具有那種與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和相對應的文化形態,而成了處于現代化條件下,更具中國傳統文化普遍意義的文化形態,源于傳統,融入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上下結合要有富含時代內涵的黨的群眾路線,領導者應注重率先垂范,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倫理學的維度上,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注重價值目標的實現。
(三)傳統文化融入當代? 應有完整的組織構架和社會協同
傳統文化傳承是一項龐大的社會整體性工程,重建一種基于傳統內涵又富有現代特色的思想文化體系,在當今社會文化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要產生具有國際影響的大成果,僅僅依靠某個部門的單打獨斗已經難以勝任,碎片化的活動傾向也不能完成這一浩大的工程,必須建立一種全新的完整的組織構架,發揮社會的協同作用,發揮民眾的集體智慧。
各級組織各個部門尤其是專業部門,要根據工作性質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組織文化傳播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設立活動背景,活動成果系統的構建,建立合理的效果反饋機制,通過文化傳播的效果評估,提供科學的調整依據。為此尚需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尚需落實到各項具體工作之中。
(四)傳統文化融入當代? 應注重文化經世致用的固有品格和功能選擇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經世致用的固有品格,文化強烈的表現出介入現實社會的功能上,要對傳統文化的某些特點,賦予時代內涵與內容轉換的創造性。
社區是傳統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現代意義的社區,是由同質和不同質人口組成的,聯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患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會群體。人民加入這種團體并不是有目的選擇結果,而是因為人們生于斯,長于斯,它既是一個地區社會,又是一個精神社區。具有“關系”“情感”“社會組織”和“地域”的等等相關性,社區概念越來越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領域,因此傳統文化融入當代,必須要以強烈的責任感和熱切的情懷,做好做足社區的文化“大戲”。
社區文化活動的范圍應很寬泛,以書畫展覽、文藝演出、歌詠比賽、讀書會、故事會等形式,弘揚傳統文化內涵。應增加影像語音等傳播手段,應多樹立文化典型人物,通過源于傳統的“大雅”大俗”各種豐富多彩的形式,把我們的先人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文化精華,反映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觀念,發揚光大。樹立中國精神、中國風度,影響和激發社會成員涵養傳統文化的心理圖式。不僅強調同代人實現共享,而且還要注重不同代人的永續發展,使青少年從祖輩處把中國傳統文化繼承下來,使廣大群眾,在現實需求與心靈滿足,物質的欲望與精神家園的守護中尋求平衡,探尋文化傳承發展的復興之路。
總之,傳統文化融入當代是一個特殊的客觀歷史進程,是一個不斷創造和提升的過程,這意味源于傳統的精華,又不斷拓展融入新時代內涵的雙重視角,將不斷得到升華。傳統與當代彼此之間的對立沖突,隔閡和障礙或早或遲必將發生質的變化。隨著人們價值觀念,理想信念躍上新的臺階,中華民族大文化,在世界文明的歷史中,必將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參考書目:(按作者姓名漢語拼音音序排列)
[1]陳國燦、何德章: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費孝通:《文化論》:《費孝通文集》 群言出版社 1999年至2004年
[3]劉莎譯:人類學與現代生活,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4]李宗桂:文化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作者簡介:
王睿,女,江蘇徐州人,985、211雙一流重點大學,文學學士,研究方向: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