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懷
(重慶市育才職業(yè)教育中心 重慶 401520)
隨著教育觀念帶來的學習壓力的提升、人口增長帶來的升學壓力提升等,學習困難學生的群體在不斷擴大,嚴重影響青少年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逐漸成為社會、家庭、學校倍加關注的教育問題、社會問題。
1.缺乏學習動機
部分兒童不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認為學習只是應付家長和老師的要求,主觀上缺乏勤學、上進的精神,學習效果自然很差。也有學習困難的兒童是由于學習上屢次體驗的挫敗感,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引導,逐漸喪失了學習動機。
2.學習習慣不良
首先,表現在課上缺乏自我監(jiān)督和控制的良好習慣,常常遇到困難便退縮,無法堅持不懈地學習。其次,表現在課后學習沒有計劃,時間安排不當,無法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逐漸出現依賴他人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最終養(yǎng)成自由散漫的不良習慣。
首先,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自我認識,受到教師否定、拒絕的兒童會感覺自己個性品質差、學習能力低。在這種不良心理的暗示下,學生會產生能力低下、自我否定的自我認知。其次,教師的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兒童的學業(yè)成績,教師會根據兒童在學業(yè)上的表現賦予兒童不同的標簽,一旦被貼上“反應遲鈍”“差生”等標簽,教師會逐漸放棄對這部分兒童的教育,認為他們不具備成才的能力。第三,教師的態(tài)度會影響師生關系,教師對不喜歡的兒童會慢慢疏遠他,兒童也會產生懼怕的心理,在學習中不聞不問、不懂裝懂,從而影響學習,造成學習困難。第四,部分教師過分注重學業(yè)成績,而且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更多采用批評、懲罰等方式進行教育,使得這部分兒童從學習問題發(fā)展到心理問題,自尊和自信心進一步降低,從而逐漸產生厭學情緒,甚至出現逃學、與老師敵對等問題。
班級制的教學有一個突出弊端就是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發(fā)展的問題,教學目標過于一致造成學習速度慢、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完不成學習內容,達不到學習目標,長此以往,造成學習困難。
學校的學習風氣是教學活動過程中一種整體性的影響因素,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進而影響學習效果。消極、頹廢的學習風氣會妨礙學生的學習,造成懶學、不學的情形,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困難。
首先,家庭經濟水平對兒童的成長有重要影響,早期攝入的營養(yǎng)元素不足或有害物質過多都會對兒童的智力發(fā)育有影響,進而導致學習困難。其次,家庭經濟會影響教育環(huán)境和資源。第三,家長的文化水平會影響兒童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家庭成員關系緊張甚至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因缺乏父母的監(jiān)護和關愛而導致親情缺失、家庭缺位,內心會產生嚴重的焦慮、自卑和易怒以及反社會行為,對孩子的學習產生重大影響,突出表現就是學業(yè)不良。
溺愛是大多數家庭普遍存在的問題,對孩子一味地無原則放任,不能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教育,不關注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影響了學業(yè)。專制教育的家長對孩子嚴格控制,這樣家庭的兒童是為了逃避懲罰而被動學習,逐漸對學習產生厭倦和反感,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如果交往的同伴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行為不良、品行不端,就極有可能受到同伴的不良影響,產生學習困難的問題。
如果生活在流動人口過多、成員素質普遍較低的社區(qū),學習氛圍相對不濃厚,那么,兒童的學習難免會受到不良影響。
家長和教師應從根本原因上分析學習困難的原因,挖掘深層次的心理、行為、環(huán)境等問題,對學習困難這一問題進行客觀、本質的理解。家長、教師掌握并根據學習困難兒童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開展工作,則能使他們在不斷努力學習的過程中,同所有兒童一樣具有學習和發(fā)展的潛力。
兒童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響行為。對兒童學習自信的培養(yǎng),可通過親身嘗試來體驗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逐步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困難來感知自己的能力。為此,家長和教師應盡可能先降低任務難度,讓他們在能勝任的任務中體驗和感知自己的能力,啟發(fā)學習動機。
解決好自信心的問題后就要引導學習困難兒童端正學習態(tài)度,坦然面對失敗。教師要引導他們及時對學習進行評價分析,但不能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作出過多的評價,應關注學習中可以改進的因素。改進措施一定是可以實現的,并逐步實施。
家長和教師還應培養(yǎng)他們的求知欲,不要一味的說教,要對知識進行適當的轉化,變得生動、豐富和有趣,讓他們產生對知識的熱愛,激發(fā)學習的內在動力。
兒童雖然年齡較小,但都有豐富、敏感的內心,家長和教師在做學習困難兒童的工作時,要多用積極、正面的教育方式,改變視角,真誠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和長處,并以他們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對他們提出建議。
在兒童之間,教師要做好引導,在適當的公開場合強調協作與支持的重要性,指導不同類型學生取長補短,創(chuàng)設合作的學習氛圍,讓兒童從觀念到行動理解合作互助、相互扶持,消除學習困難兒童的自卑感。
教師要從全人格的角度觀察、分析學習困難兒童,觀察記錄他們的課余生活和自主性活動,要善于發(fā)現其閃光點,并加以強化,幫助他們的人格健全發(fā)展。
學習困難兒童千差萬別,造成學習困難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針對不同情況的學困兒童,應有計劃、持續(xù)地探討用什么措施和方法讓他們展開學習活動。許多解決措施雖然并不直接作用于兒童的學習成績,但可通過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意志等進一步影響兒童的學習行為,最后影響到兒童的學業(yè)成績。此外,應著眼于預防和矯治學生心理障礙,把對學習的輔導與克服心理障礙、激發(fā)學習動力的措施結合起來。同時,加強教師、家長的聯系,針對學習困難兒童的具體問題,聯合制定具體解決措施。還可發(fā)展兒童之間的影響力,讓學習困難兒童得到來自同齡學生的關懷和幫助。
綜上所述,兒童學習困難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有來自生理、心理、教育、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在預防、矯治及教育上,應形成多層面的聯動格局,這是一項涉及醫(yī)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的系統(tǒng)工程。同時,不能局限在對學習困難兒童的“矯正”上,應加強“預防”和“篩查”,最好能形成科學的篩查量表,對高風險兒童進行提前干預。矯正時,聯合學校、家庭的力量,通過提升兒童的內在動力,完善其人格、改善其交往,不斷提升其學習興趣,最終提升其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