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婉瑩
(重慶市育才職業教育中心 重慶 401520)
目前,語文教學主要以通識性、基礎性知識為主,其內容不切合實際。同時,對朗讀課的安排相對隨意、簡單且目的不夠明確。加之朗讀教法過于機械、單一,影響到了其作用的發揮,陷入了令人擔憂的教學局面。基于這樣的背景,要深刻認識到朗讀的重要作用,積極創新語文教學,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目前,部分學生語文基礎較差,識字率較低。以往課堂上,以“死記硬背”教法為主,令學生漸漸產生了消極的學習情緒。針對這個情況,可適時開展朗讀教學活動,用豐富多彩的朗讀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深刻記憶更多漢字,改變以往單純的記憶法。課上,為發揮好朗讀的重要作用,要注意創設適合的情境,于充滿趣味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認識陌生詞匯。同時,要遵循識字規律,指導學生于反復朗讀中通過多種方法識字、認字,真正做到學有所用。舉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課上,初讀課文時,可精心創設適合的生活情境,于生活情境下喚醒學生識字興趣,帶領他們初步感知文中陌生詞匯字音字形。接著,在第二次朗讀中,精心設計“你畫我猜”小游戲,要求一名學生以簡筆畫形式對朗讀中新認識的字詞進行準確描繪,另一名學生負責猜,比一比哪位學生識字數量最多。然后,在反復朗讀中,要求學生將新認識的字詞帶入課文中用心體會對應字詞在文中所體現的情感,準確識記相關詞匯。最后,設計一個檢查環節,以造句等方式檢驗學生對字詞的掌握。同時,要求學生流暢讀完整篇課文,注意將字音讀準。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反復朗讀課文,學生的識字數量將顯著提高。同時,他們將積累更多識字方法。
朗讀,可起到領會大意的重要作用。日常教學中,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可在課文講解中可為學生搜集《朗讀者》節目素材,請學生聽一聽名人的朗讀。聽的過程中,學生將從名人的朗讀聲中體悟到文字背后的故事,準確領會文章大意。領會大意,就是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課上,還要給學生創造一些自由朗讀的機會,鼓勵他們在自由朗讀中自主領會詞句意思,于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另外,朗讀中,要運用好音樂等輔助工具,給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以便于他們深刻感知課文中語言文字的意思。同時,分角色朗讀也有助于學生真正領會文章大意。如課上,為了讓學生基本理解文中關鍵詞、句的意思,可先對文中人物性格特點做一個透徹分析,提前統計好角色數量,準確進行角色定位。接著,組織學生談一談如何讀,說一說不同角色的不同講述方法。然后,為學生分配角色,指導他們以“嘮家常”“吊胃口”自然切換的朗讀方式將課文中的故事讀出來,并注意將自己的理解帶入其中。期間,給學生相對自由的朗讀空間,放手讓他們自由讀全文,于讀中梳理故事要素,理解內容。這種教法更容易讓學生接受,能使他們對課文朗讀產生濃厚興趣,在進行幾遍分角色朗讀訓練后真正理解課文本意,掌握全文意思[1]。
概括能力,是對文章中心進行提取、總結、縮略的一種能力,是學生應具備的一種學習能力。當學生具備這種概括能力以后,他們將更善于挖掘課文寫作意圖,準確掌握課文中心思想。課上,要發揮好朗讀的重要作用,對學生的概括能力進行訓練。朗讀教學中,可教會學生以讀準重音的方式對文中重要信息進行篩選,再通過概括重要信息總結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刻哲理。同時,要鍛煉他們在朗讀活動中將更多精力放在議論句、抒情句、過渡句、總起句上,并要求他們重點讀一讀帶有“由此可見”“總之”等語言的句子,精煉、概括這些語句,便于準確把握文章意圖。其中,面對一篇描寫人物內心世界的文章,可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要求他們在課文朗讀中準確梳理文章內容。朗讀中,學生將嘗試從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不同角度對課文重要信息進行概括。朗讀期間,為促進學生概括能力得到更好的鍛煉,可結合文中關鍵信息,精心設計幾個問題,引領他們更加仔細地閱讀課文,用原文語句回答問題,對課文內容進行高度概括。同時,在課堂的最后,可要求學生準確“刪”去文中可有可無的文字,用一句話精煉出文章中心思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學會游刃有余地概括信息要點,學會總結。
朗讀中,學生將積累更多語言文字,主動嘗試用“落葉”表達自己的寂寥情感,用“新綠”表達希望之意,使自身語言表達更為豐富。同時,課上,以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他們讀準字音,可使他們語感有所增強,讓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反復朗讀中,學生將積累一些語言表達方式,學會如何用正確的寫作方法表現文章中心思想。日常寫作中,學生將仿照課文前呼后應、首尾相連等寫作手法寫出更多好的文章,提高自身書面語言表達水平。如在語文課上,為了讓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更好的鍛煉,可先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說一說課文好在哪里。這時,有的學生可能會出現說不出來的情況。面對這個情況,可指導他們再次朗讀,于反復朗讀中說出文章結構優點,學習它的結構表達方式。面對前呼后應的課文表達方式,為了使學生善于將這種寫作方法運用于自己的語言表達中,可組織他們重點朗讀課文開頭和結尾部分,讓他們深入體會如何在書面語言表達中將文章寫得更好。期間,通過朗讀,學生語言表達水平將有所提高,能寫出更多優美篇章。
朗讀還有助于提升美育教育,讓學生個性得到完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擇與審美教育相關的文章,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讀出文中對形象美、音韻美、情感美等不同方面美的描寫,于美的熏陶下形成良好個性品質。朗讀,有怡情養性的獨特作用。在運用朗讀陶冶學生情操時,要指導學生堅持朗讀,為他們推薦好的課文、文章和書籍,要求他們每天利用30分鐘時間大聲朗讀。通過長時間的朗讀訓練,學生將更加擅長發現文章的美,于反復朗讀中被文章美感所熏陶,產生共鳴。例如,在課上,為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增進他們對真善美的理解,可在描寫靜態自然類的文章教學中,引導學生朗讀、朗讀、再朗讀。反復朗讀中,一幅幅美的景象將浮現于學生腦中,陶冶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發現美,接受美的熏陶。而面對道德欣賞類文章,為了喚醒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勵他們主動學習良好道德品質,要改變以往相對簡單的灌輸教法,精心創設適合的情境,用情境作鋪墊,引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美,主動學習文中表現的崇高精神。面對探索真理的文章,要引導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欣賞,用問題喚醒他們思考文中贊揚的勇于探索真理等精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