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冠慧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錢清鎮浙光小學東江校區 浙江紹興 312025)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為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一定要保證教學的科學性,根據教材內容發掘其思想性,并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更要重視補充有價值的資料、事例及視頻資料。所以,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思想修養,不斷根據時代的變化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境界,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接下來本文就基于核心素養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信息化課堂進行研究。
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信息化課堂上應注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注重培養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不斷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我們要將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學生在各個階段都有發展核心素養的不同需要,而道德與法治是根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逐步引導學生認識核心價值觀。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材并不是“憑空想象”編造出來的,而是取材于生活并將服務于生活。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情況和認知特點,教師要道德與法治的課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道德與法治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從而將那些抽象復雜的法治知識和道德現象具體地呈現在小學生眼前,讓學生可以清楚地認知,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例如,在“天氣雖冷有溫暖”的學習中,教師不要讓學生單純地通過教材內容上的文字、圖畫去認識感受冬天的溫暖,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切實體驗冬天生活的快樂,幫助學生增強體質、鍛煉意志,多組織一些課外活動,讓學生感受冬天并通過教師組織的課外活動,享受冬天的快樂[1]。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應該是有趣且特別的,我們對“道德”和“法治”這兩個詞的第一印象通常是“刻板”,甚至會擅自添加“枯燥”“乏味”等詞語。對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的要求,組織一些有趣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我很誠實”一課的學習中,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能夠分清楚是與非,知道哪些是誠實的行為和說謊的后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一味地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可以根據新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理念,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讓學生通過講故事、舉例子以及作比較等方法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從而培養學生誠實的品質,以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小學對學生而言是一個“種子階段”,小學生剛剛步入校園,對校園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而且,這些學生像一張白紙一樣等著教師去描繪。在本節,課教師可以先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狼來了》,讓學生自行分析,知道說謊是不對的并且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知道誠實的可貴,明白誠實是一種美德,而說謊是非常不好的行為[2]。
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學生的學習生活也不僅僅是在學校里,家庭教育對學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就意味著教師應抓住要點,利用家校合作的教學模式和家長進行聯系,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這一點對學生綜合能力及核心素養的培養有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節日和學生的生活、學習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例如,“母親節”“父親節”“勞動節”等節日,教師可以聯合家長組織一場活動,可以組織“媽媽,我想對你說”或者“我想給爸爸的一封信”等活動,教師鼓勵學生要大膽地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告訴自己的爸爸媽媽,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讓家庭氛圍更加親密,也可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教師應與時俱進,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興趣,讓道德與法治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和家長聯系,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加強學生的共鳴[3],為構建高效率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