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娟
(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沙灣中學 甘肅隴南 748500)
初中學生的學習任務較重,而數學知識內容相對抽象,不容易被學生理解,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初中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過渡時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新知識,積累數學知識,在學習中進行相關知識的實踐應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因此,教師要靈活應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開展教學活動,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fā),進行教學目標及教學計劃的安排。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對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如今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團隊合作能力變得重要起來。教師開展小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在討論和探討中更全面地理解數學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充分把握課堂進度,從而增強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學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要做到對學生思維上的啟發(f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通過適合自己的途徑去獲取知識,豐富自己的數學知識儲備,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通過合作探究及互幫互助解決自己的問題,通過小組協(xié)作一起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新性思維[1]。
比如,教學“三角形”時,我先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及學習能力進行小組劃分和相應的分工安排,保證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都能將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三角形三邊關系,給每組成員分發(fā)小木棒,讓他們取任意三根木棒,看是否能圍成三角形并進行記錄,最終通過小組的探究和討論得到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小組合作探究能力。
教和學的目的都是以“做”為中心的,單純教會學生數學理論,學生并不能做到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數學問題是多變的,其呈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教師要讓學生養(yǎng)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以及掌握不同的數學方法,在問題解答時靈活應用,這樣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能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獨立自主地進行數學新知識的學習和解答相關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為學生提供數學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
比如,教學“全等三角形”時,教師在帶領學生初步認識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后,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條件,通過實例向學生展示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教師先給定學生一邊一角、一邊兩內角等條件與學生一起展開探討,通過畫圖更直觀地向學生呈現三內角相等并不能保證三角形全等,三邊對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相關的推理方法并應用到之后的角邊角、角角邊的探索過程中,學會通過推理來證明三角形全等,在學會學習方法的同時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學生數學知識,讓學生學會將所學知識進行相關的應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大部分都在進行相關概念的陳述教學,很少涉及做的部分,做的部分大多是在學生的課余時間完成的,教師并不能在課堂上將教學進行很好地整合。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建,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情境教學中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應用,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同時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3]。
比如,教學“軸對稱”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制作微課視頻,可在其中插入一些球、書本、桌子等常見的軸對稱圖形進行情境導入,讓學生通過觀看找出視頻中的軸對稱圖形并仔細觀察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學會在生活中尋找軸對稱圖形并感受對稱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進行軸對稱圖形的作圖示范,幫助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作圖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在初中課堂的應用很好地促進了教學做三個方面的有效融合,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教學做三個方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教師采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時,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學生進行有效引領,注意把握教學做的節(jié)奏,保證每個學生都能跟上教學進度,提高課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