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格香
(西安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陜西西安 710000)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通常采用統一標準,結合中等學生的學習水平,面向全體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內容,這就導致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無法在課后作業中得到潛能挖掘,作業過于簡單,容易限制這類學生的思維發展,而對于學習能力差的學生而言,獨立完成作業存在一定的難點,對作業內容一知半解,在課后鞏固練習中往往效率低、質量差,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復習興趣,而且容易使這類學生產生深深的挫敗感,容易排斥課后作業。一刀切的作業布置很容易使學生出現兩極分化現象,也難以取得預期的復習效果,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而盲目通過題海戰術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希望學生能在反復的練習中熟能生巧,但這種強化性訓練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反而不利,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教師作業布置重量而非重質,為學生布置了大量的習題作業,學生每天困在題海中,壓力大又不敢不做,導致作業抄襲現象非常嚴重,不但無法取得鞏固練習的效果,也容易使學生產生投機取巧、樂享其成的懶惰心理,形成不良學習習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小學數學作業也是如此,只有調動起小學生鞏固練習的興趣,增強作業的趣味性,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后知識的訓練中。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為學生布置具有啟發性的作業任務,使學生能通過作業認識到知識間的聯系,在理解的同時完成對理論知識的內化,從而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小學數學作業布置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精心篩選練習內容,既要兼顧課后練習的典型性、系統性、全面性,也要在作業設計上考慮小學生的學習規律,為學生布置由易到難的習題內容,既能使學生在簡單習題中鞏固基礎知識內容,體會到鞏固練習的成就感,同時,具有難度的習題也能使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積極發散思維,迎接挑戰,這樣能確保課后作業的有效性,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在重質的同時教師也要控制習題數量,經過研究發現,課后作業的效果和課后作業的數量并不是正比例關系,反而習題數量過多,學生無法針對每道題目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會影響最終的練習效果。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要結合學生的做題效率,布置30分鐘內能完成的作業為宜,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使其有更加充裕的時間開展思維活動,也能使學生對鞏固練習保持興趣和熱情[1]。
為了提高課后作業的有效性,同時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教師要注重課后作業形式的多樣化,除了常規的習題訓練,也可以結合知識內容為學生布置其他類型的作業,如小制作、小試驗,生活小調研等,增強課后作業的趣味性。比如,學習“數據的表示和分析”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了生活作業,要求學生課后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數據調研活動,可以是班級內學生的身高,可以是學生們喜歡的零食、飲品,也可以是喜歡的顏色等,統計后完成統計表并繪制統計圖。開放性的課后作業不僅增強了互動性和趣味性,也能促進學生鞏固練習、鍛煉思維,提高了教學質量。
課后作業不僅能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內化,也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載體,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既要側重于啟發性和系統性,也要將審題訓練融入其中,培養學生細心審題的好習慣,對于題目中的關鍵信息要進行提取,引導學生在書寫作業時不僅要思路要清晰,步驟也要完整,同時表達要規范,使學生借助數學作業完成審題能力和書寫習慣的培養。同時,教師布置作業時要正視學生的能力差異,將習題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比如“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課后習題,對于能力強的學生側重于綜合型題目,挖掘學生思維潛能,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對于能力差的學生則側重于基礎性練習,夯實知識基礎,促進知識內化。分層作業能使學生享受到完成作業的成就感,同時能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可大大提高課后作業的有效性,提升教學質量。
小學數學課后作業的布置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科學的作業設計是確保課后作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心理特征,為學生布置多樣化、趣味化的數學作業,使學生在積極完成知識鞏固的同時,得到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