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倩梅
新課改不斷改革,推崇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掌握課本中的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語文是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初中學生必須認真學習語文,教師則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本文闡述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并探究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策略,希望能夠推動初中語文教學的發展。
初中語文中涉及的知識十分廣,綜合性較強,教師在授課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好習慣。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使其能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并以最良好的精神面貌學習語文新知識[1]。
語文是一門和日常生活有密切關聯的學科,假如教師的授課內容和實際生活缺乏聯系,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就會變得困難,誤認為語文和實際生活沒有關聯,從而覺得學習語文沒有必要。為了避免這種狀況,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加強語文學科和生活的關系。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盡量設計得生活化,幫助學生更輕松地了解文章的內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比如,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鳥》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方式進行教學。眾所周知,鳥類是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在學習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作業:在放學的路上或者去動物園中觀察鳥類,觀察它們的外貌特征,了解鳥類的習性等,讓學生明白語文是和生活有很大聯系的學科,這樣學生就不會對語文內容產生陌生感。在學生了解了鳥類后再展開教學,通過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培養學生熱愛動物的意識,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要想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最關鍵的一點是注重知識的積累。只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知識,才能提高學習效率。然而,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往往按照課本內容為學生講解知識,忽視了對學生知識積累的引導,導致學生難以養成積累知識的習慣,許多學生學完新的知識很快就會忘記以前講過的內容,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為了杜絕這種現象,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提升對學生知識積累的重視程度,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積累的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2]。
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流程大同小異,通常是教師在講臺上按照教材講授知識,教學工具大多為黑板和粉筆,學生則是坐在座位上認真記錄教師講解的知識點。這種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學習,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甚至會厭倦語文學習。因此,教師要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根據不同的知識點,使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多媒體設備已被廣泛應用到教育領域,它的出現為學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感,可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刺激學生的感官體驗,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學習語文知識。教師要抓住互聯網的優勢,利用網絡為學生搜集優秀的教學案例,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性,設計有趣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至關重要,對學生今后的成長也起著重要作用,教師要將語文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通過練習和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也要更新自身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