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英
(重慶市忠縣教育資助管理中心)
縱觀國內現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中,資助方式大都屬于保障性資助,對學生特別是高中學生的資助方面主觀性較強,缺乏科學性。其主要原因一是學校在認定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程度中,普遍存在認定標準的描述比較模糊、界定劃分不夠細致準確的問題;二是保障性資助基本上是依據學生家庭經濟困難情況選擇資助方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階段性發展的資助幾乎不予考慮。這樣便偏離了學生資助工作中“治本”這個主題,產生了新的資助的不公平。基于這樣的認識,忠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秉持“資助育人”理念,創新思路,矯正“純經濟助學”的大眾化做法,勇于改革與創新,開展“資助育人理念下‘課程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創新”課題研究,實施“課程管理模式”,發揮其育人功能。
我們一是把握了“一個目標”,即建立起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社會的目標,讓受助學生同樣享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達到并實現感恩社會、回饋社會這一目標。二是強化了“兩項能力”。重點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個性發展和獨立思考,鼓勵自由探索與創新;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和幫助受助學生廣泛參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和勤工助學等活動,使廣大學生能動手、會動手,達到能力的提升。三是加強了“三項教育”。抓好勵志教育,培養學生積極進取、自強自立、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抓好誠信教育,培養學生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優良品質;抓好社會責任感教育,培養學生知恩感恩、勇于擔當、互助共享的優良品質。
“資助育人”理念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2007年以來,全縣建立起覆蓋從學前教育到大學教育的資助政策體系,強化財政投入保障,建立資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推進資助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努力把資助工作落到實處,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全縣在資助育人理念與實踐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的探索,初步構建了學生資助新方法、新機制和新途徑,為在全縣范圍內形成“資助育人”課程,全面推進以育人成才為核心的新型資助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
本課程高度重視資助機構建設,積極在人、財、物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忠縣教育資助管理中心于2007年就開始按照定崗、定員、定責的“三定”原則,在全縣各級各類學校成立了資助辦公室,明確職責,形成上下聯動、共同管理的格局,鑄就了良好的資助育人環境。
本課程在不斷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重視資助育人工作成效的宣傳,運用傳統媒體、微電影、藝術再現等手段,強化資助育人效果宣傳。我們通過編印宣傳教材、制作學生資助專題片,每年堅持到8所高完中及職教中心開展宣傳活動,在全市率先建立微信公眾號、編輯印發信息簡報等形式,全方位地推動了資助育人的發展。中國教育報、新華網、華龍網等各級媒體曾多次對此進行了重點報道。
本課程堅持制度管錢、政策辦事、規范操作,大力實施精準資助、陽光資助,杜絕人情資助,在程序設計上避免了復雜繁瑣和過于簡單,突出了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一是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從2010年起就創新設計學生管理制度,制定了《學生資助及營養改善計劃宣傳制度》《資助對象核定制度》等多項規章制度;二是加強各級監管責任管理,做到有責、盡責;三是規范資助程序,制訂了詳細可操作的“十三步驟”工作流程,落實兩次公開制度,確保學生資助工作公開、公平、公正。
本課程在構建困難學生經濟資助和成才扶助平臺時,做到經濟上資助、生活上關心、思想上引領、精神上鼓舞、心靈上關愛。本課程充分利用主題班會課,編寫忠縣學生資助育人地方教材、組織學生創作文藝作品、邀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觀看書法名畫等文藝作品的活動,以科學完善的資助課程形式陶冶學生的情操,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益。
本課程創意新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中心開展了一系列的資助育人品牌活動,如將每年5月定為資助活動月,組織“國家資助 助我成長”主題征文大賽;開展學生資助工作管理典型案例及論文評選;舉辦學生資助教師講課比賽和學生資助公益廣告大賽等活動,使廣大師生受到一定教育。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忠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順應教育改革的時代潮流,以創特色、出精品為目標,全縣以育人成才為核心的“資助教育課程”格局已初步形成,實施課程管理模式已初見成效。據不完全統計,僅2017年,全縣就落實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職教育、大學教育和社會力量學生資助等項目,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共計約73萬人次17 190萬元(包括大學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其中,建卡貧困戶學生資助共計約4.2萬人次3 375萬元。全縣真正保證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從具體課題成果的推廣應用效果上來看,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有計劃地組織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全縣培養了一批有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專業知識,自愿且樂于從事學生資助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員和教師隊伍,成為全縣深入推進資助育人工作的中堅力量。
2015年以來,全縣貧困學子在國家資助政策的扶助下,勤奮學習,努力提高綜合素養,有許多最終成為學業翹楚。他們在國家獎學金的資助下,以優異的成績順利完成學業,在事業獲得初步成功之后,便以實際行動回報母校和社會。忠縣職教中心學生吳林香入選“國家中等職業教育資助育人成長典型”,位居全國第一,其優秀事跡在《人民日報》上報道,彰顯了大國“小工匠”的風范。
忠縣學生資助工作各項指標名列全市前列。2016年3月21日《中國教育報》以頭版頭條報道了教育扶貧的“忠縣樣本”。2017年7月、2018年1月教育部全國資助中心兩次專題推送忠縣資助工作經驗。忠縣也是唯一代表重慶市在全國省級學生資助培訓班上3次做經驗交流的區縣。內蒙古包頭市、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云南省玉溪市、貴州省清鎮市及重慶20余個區縣多次到忠縣學習交流學生資助工作情況。2018年2月,忠縣被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中心授予“優秀單位案例典型”,中心主任陳國英被授予“推薦學習個人”。
資助育人理念下的“課程管理模式”研究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探索、總結、完善。在體系建立過程中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各校教師的協調聯動。資助育人體系研究是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課題,教材的研發、師資隊伍的建設、實訓基地的建立、推廣效益的最佳結合等等,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深入研究、總結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