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玲 鄒權偉
(重慶市江津區四牌坊小學校)
中國《周易》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辭海》闡釋:“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其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基因,一種樸素的價值觀,無論天地人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學校是教育機構,辦學目的在于教人道理、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培養善德,以人文精神的滋養讓受教育者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倡導的現代教育觀念,“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發展”可作為指導人文校園建設的圭皋。
北師大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著名大學之一。百年砥礪,鑄就了北師大豐厚的人文底蘊,“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短短八個字,莊重典雅、寓意深刻。啟功先生闡釋它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所學要為世人之師,所行應為世人之范。”作為教師,我們把它奉為人文學校育人的準則。
人文校園建設的過程也是深度思考的過程。我們的感受是:第一,人文是學校的靈魂,是立校之本,人文建設應該是學校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的核心內容。第二,學校人文建設就是建構一種人文精神。“厚德載物”是清華大學的人文精神;“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是重慶南開中學的人文精神;“發展為本,精心樹人”是重慶樹人小學的人文精神。“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采”是謝家灣小學的人文精神……名校之所以成為名校,是因為擁有并堅守自己的特色鮮明的人文。我所在的重慶市江津區四牌坊小學在人文校園的建設中,見賢思齊,提出了“融和教育,春播未來”的人文精神。第三,強調人文是“文化染缸”,而非“鋼筋水泥”。人文不可以堆砌,人文只能夠浸染。這種浸染更多的是通過日復一日的課程、一個又一個的儀式、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來潛移默化地實現,直到這些東西最終融化在廣大師生的血液里,成為他們生命中無法剔除的一部分。只有這些軟實力的文化與學校物質文化相融和,方能顯出強悍的生命力,才能春風沛雨露,破繭化蝶魂。第四,人文學校建設是國家教育改革和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需要。人文學校不等同于示范校,更不是“貴族校”。它是立足自身,尋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最佳路徑。“每一所學校都是潛在的人文校。”
重慶市江津區四牌坊小學校,走過了書院、新學、現代教育278年不間斷辦學歷程,是重慶最古老的小學。新時期,學校根植百年名校,深厚人文積淀、聚焦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時代課題、把握多校合并和聯盟的辦學現實背景,在全國首創“融文化”核心理念,融古今、和家國,行走在“融文化”人文校園建設的路上。
我們以“融文化”為統領,以“融和教育,春播未來”為發展愿景,锃亮融和教育品牌,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雙主功能,擦亮融文化名片,精準融和管理,創新融和德育,優化融和課堂,構建教育聯盟,打造學校特色教育品德——融和教育。
“融和教育,春播未來”的人文理念要求師生在“融文化”的浸潤下,融古融今,融和融新,云水襟懷,開放大度。定位“春播”就是定位于四牌坊小學廉潔教育的指向,愛生猶如愛赤子,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一顆好種子,栽下一顆好苗子;指向“未來”,就是學校領導有“小學雖小,有辦大教育”的擔當;教師有“課堂雖小,有為祖國育英才”的作為;學生有“現在雖小,有為將來發展蓄能源”的行動。
擦亮融文化名片,融和夢想之美。我校以山的博大、水的襟懷將百年人文、帥鄉環境、家庭學校融為一體,構建“融文化”體系,建設了“同心圓夢”愛國統戰文化長廊,“漢字源流”“成語詩詞”“根在江津楹聯”文化長廊,“孝融古今·善和未來”孝善文化長廊,毒品預防教育等文化長廊,形成了立德樹人的書香校園大教育場。
精準融和管理,融和生態之美。學校倡導“尺正明信”,即定規矩、尚正氣、講公平、立誠信,打造出了師生攜手健康成長的和諧磁場。學校實施“測試+作品+行為表現”的綜合評價,每學年評出十佳班主任、教學能手,科研標兵、師德標兵等;每學年評出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每學期評出特長生,每月評出五星班級,每周評出健康快樂之星、勤勞博學之星、助人為樂之星、孝敬友愛之星等,讓教師從教如心二次生長,讓學生求真求新個性張揚。
創新融和德育,融和品行之美。學校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中心,依托課堂教學主陣地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陣地,構建起融和德育三個維度,即德育體系、關鍵能力、長效機制。學校面向全體學生,每年開展四季課程,即:春之萌“好學杯”讀書節;夏之榮“自強杯”藝術節;秋之思“厚德杯”孝愛節;冬之孕“求真杯”博弈節。學校每月搭建四方舞臺,即:書畫臺、演講臺、健身臺、播音臺。學生每天做好“五個堅持”:在校5分鐘跑步、10分鐘演講、10分鐘書法,在家5分鐘跳繩、20分鐘親子閱讀。這樣就形成了家、校、社區、社會參與的“四位一體”的立德樹人大教育場。
優化融和課堂,融和生命之美。融和課堂以“融入、融匯、融新”為課堂文化,其中融入是構建主體,融匯是課堂形態,融新是核心價值追求,構建以學科課程、課程輔助活動、隱性文化課程為內容的融和課程體系。其中,學科課程是核心,體現基礎性;課程輔助活動是拓展,體現個性化;隱性文化課程是靈魂,體現人文性。學校制訂出《四牌坊小學校“融和課堂”觀察量表》《評價量表》。聚焦“融和課程”,語文課開展了“群文閱讀”“字理識字”研究;數學課開展了“數學閱讀”“數學文化”“游戲化教學”研究;英語課開展了“英語童話劇”“創編”等。各學科相融相生,和而不同。
在坊小,課程輔助活動特別受學生歡迎。我校課程輔助活動的實施與開展,以活動為抓手,突出三化、彰顯三性,促進了學生和諧發展。課程設置多樣化,體現課輔活動的豐富性;課程實施校本化,體現課輔活動的制度性;活動開展體驗化,體現課輔活動的實踐性。親子解說,靚麗了親子風采,傳播了學校文化;包餃子包出了親情,包出了健康;十字繡,繡出了技藝,繡出了鄉情;玩泥巴,玩出了個性,玩出了創意。比如,學生在泥塑課上創作的小小合唱團,眉目傳情,栩栩如生,其想象力和創造力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學校堅持開展涉及社會問題調查、熱點難點跟蹤、地域文化探尋等社會實踐調查課程,已整編出成果集26本,近兩百萬字。實踐體驗活動,為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潛能的開發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隱性文化課程就是堅持以文化人,重視校園文化、班級文化、餐桌文化的建設。母子樹相融相生;浮雕墻漢字源流;師學碑真草隸篆;根在江津楹聯長廊;同心圓夢愛國主義基地;班級名片各具特色;就餐五句訣彰顯文化;學校將愛國主義文化、帥鄉文化、學校文化貫通一氣。學生在這樣文化的浸潤中,通過鼎山大講堂、文明示范崗、親子解說團內化于心,外顯于形。佳節送春聯,重陽敬老人;科技體藝推普周,活動儀式紀念日,將文化融于活動,傳播在于踐行。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的一言一行中展現了童蒙養正、大雅養氣的坊小特質。
構建教育聯盟,融和共享之美。作為京津滬渝瓊首批教育聯盟學校、重慶市首批教師交流基地學校、重慶市首批智慧校園示范學校、四牌坊教育聯盟領航學校,其以“互聯網+”的方式,帶動市內外20余所學校走優質均衡發展道路,進行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有益探索;以“名校對接國外名校”的方式,尋求擴大四牌坊教育聯盟的國際影響,開拓師生的國際視野。
四牌坊小學制定了《以融文化特色的人文校園考核指標體系》,多元評價、以評帶促,增強了人文校園建設的參與度,增強了社會美譽度,為學生健全人格鋪路,為學生終生幸福奠基。學校畢業的學生深受高一級名校的青睞。其評價說學生的綜合素養扎實、后勁兒特足。學校以足球為突破口的體藝科技活動蓬勃開展,足球、武術、圍棋、機器人等在重慶同類學校中成績名列前茅。近年來,教師在市級以上賽課、說課活動中獲特等獎、一等獎80余項。學校獲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等國家級榮譽29項,重慶市級榮譽47項,成果被《光明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人民網等主流媒體正面宣傳報道上百次,為全國各省市90余批次教育考察團展現了童蒙養正、大雅養氣的融文化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