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遠芳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工程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7)
“文創產品”是指依靠人的創意,借助于現代設計手段、科技手段對文化資源、文化禮品、文化用品進行創造與提升,將文化元素與產品本身的功能相結合,而產出的高附加值產品。特色文創產品能突顯當地的旅游、文化特色,從而發展當地的旅游產業和提升經濟,對于市場開發有重要的作用。當前不少高職類院校開設工業設計專業,其中《文創產品設計》課程是專業必修課之一,該課程創意性強,符合社會發展需求,但由于開設時間短,缺乏比較成熟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能體現出設計作品轉化為產品、商品,無法體現出文創產品的市場經濟性。因此,如何根據市場需求轉變傳統課程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提高進行教學質量,成為了我們需要探索和改進的目標。
在高職院校的《文創產品設計》課程教學中,課時安排上以理論內容講授為主,案例分析為輔,實踐課時比重較少,且案例分析較少且內容陳舊,與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不能產生共性,在教學中缺乏實訓環節,與行業、企業脫節,將無法結合社會的實際需求進行設計,導致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新意識難以提升。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應結合行業、企業等方面的社會需求,突出“學中做,做中學”的職業能力,以項目化的實踐操作為主,減少理論知識的講授。
近年來,高職院校《文創產品設計》課程教學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沒有太大的創新與突破,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的“填鴨式”教學枯燥乏味,也很難調動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內容不結合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課程的作品很難體現特色化、市場化;單一的教學方式也必將大大限制了學生的創新創意思維,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該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學生完成簡單圖稿設計的形式為主,沒有落實到實際項目出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和實訓成果轉化等方面,作業目標不明確,也得不到行業、企業的評價與建議,更無法進行市場的檢驗。課程考核的形式達不到對學生的綜合考評模式[1]。
《文創產品設計》課程內容的知識范圍廣泛,但課時安排通常為60 個課時,如何在有限的總課時里合理安排理論與實踐環節,讓學生能有更多時間進行創意設計和動手實踐,是教師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前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教師對教材內容要理解透徹,對于章節的知識點進行分析總結,以項目導向法進行教學;其次,結合工業設計專業的特色,將課程內容分解、提煉到相關課程中,達到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的效率[2]。
1.案例分析法
利用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客觀地了解、掌握國內外關于具有本土特色文創設計開發策略,收集歷屆文創設計大賽相關的獲獎作品和優秀作品,結合專業課程教學開展的形式,以設計案例為突破進行利弊優劣等多方面分析,集思廣益突破創新的各種困難,研究出解決問題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的應對策略。
2.信息化教學法
運用超星學習通平臺,實現簽到、主題討論、選人提問、投票等教學互動,有效地將學生的學習專注力凝聚起來,活躍了課堂氛圍,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教學中采用“學、思、練、拓”的教學方式,運用“導入—講授—操練—回顧”的教學過程設計,將課程資源和教學案例及相關知識點發布到課程章節學習中,可以方便學生反復觀看學習,有效解決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性。
3.調查研究法
學生分組制定出設計項目對應的文創產品調查問卷,從實用性、工藝性、技術性、經濟性的角度找準市場定位,掌握文創類產品設計需求的真實情況和受眾熱點,思考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在研發過程中所將產生的問題,以便在課程項目的研究中找準解決的對策和設計的方向,為產品研發做好鋪墊。
課程的考核方式對學生在學習的努力程度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技能型的專業人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傾向于職業技能的提升而不是理論的鉆研,考核方式應側重于作品是否按項目導向進行設計與制作,能否得到大賽的名次及行業企業的認可及能否產生經濟效益。因此,評價考核形式應以作品匯報展的形式進行,作品的總體評價由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企業評價三方進行綜合評估共同評定成績[3]。
近年來,根據高職院校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時代要求,提出產、教、學、研、創融合式人才培育模式,《文創產品設計》課程應從商品定位、市場需要等方面入手,在做好前期調查的基礎上,圍繞市場進行開發設計,突出文創產品研發的商品特性和市場化特性,運用以賽促教和項目導入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進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質量,使教學內容與社會的發展和消費者需求密切相關。因此,在課程的改革中還需要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努力將課程教學成果轉變為商品,實現產、學、研、創一體化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