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秀蓮
(甘肅省嘉峪關市育才學校 甘肅嘉峪關 735100)
小學生是脆弱人群之一,社會大眾應當重視并給予小學生及時且適當的心理保護,采取各種手段來預防疫情期間小學生各種心理問題的形成,從而引導學生從容應對疫情,健康茁壯成長。
新型冠狀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危害程度高且影響惡劣,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同時給社會大眾帶來極為惡劣的影響,特別是心理脆弱的小學生會形成焦慮、恐慌、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眾所周知,小學生在全體社會大眾里屬于較為特殊的群體,需要給予其更多關注與愛護。國家衛健委在其下發的《關于做好兒童和孕產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表示:在此次突發疫情事件中,兒童和孕產婦是最容易被感染的人群[1]。小學生的心理狀況會直接影響其生長發育及成人后的發展,因此,在疫情防控期間,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預防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形成、引發不良事件、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大意義與重要臨床價值。在疫情防控期間,小學生既是高危易感染群體,也是國家公共衛生疾病防疫部門的重點保護對象。因此,面對影響如此嚴重的疫情,實施防疫期間小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有關研究及其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則顯得尤為重要且迫切。
在疫情暴發期間,有很多學生時刻都關注并關心著疫情的實時發展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看著每天都在增長的確診病例,小學生會感到非常緊張、害怕、焦慮,擔心疫情得不到控制會繼續發展下去,給人們帶來更加嚴重的危害;也在害怕自己和家人會被感染;很多小學生情緒失控,出現嚴重的心理壓力。首先,容易引發食欲不振、身體機能下降等諸多心理健康問題;其次,還有些小學生整日沉迷于網絡游戲,極易引發攻擊或冒險性行為;最后,有些小學生因為擔心疫情會影響到自身學習成績,導致出現坐立不安、情緒不穩等問題,甚至引發PTSD、抑郁及其他情緒調節障礙[2]。
在疫情防控期間,針對小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建議教師和學生家長圍繞日常生活如飲食、睡眠、運動、家務等方面,引導學生分散注意力,幫助其調整心態,釋放壓力。例如,加強和補充營養,如果家中缺少新鮮蔬菜和水果,則需要適當補充維生素C、E、A 或多種維生素,還有就是為了增強體質,加強體育鍛煉,因地制宜在家中實施互動游戲和運動。除此以外,還應相信科學,重視健康宣教,尤其在非常時期,針對小學生需要對其開展適當的健康教育,不信謠、不傳謠、少看小道消息。如:遇到什么情況是正常的,遇到什么情況應該怎么去應對,有些學生心情不好時會破壞所看到的一切東西,實際上這是一種憤怒的宣泄,此時需要教師和家長理解學生的這種情緒,并與其進行討論,促使學生懂得采取哪種方法將憤怒情緒宣泄出來是最適當的。
在重大疫情背景下,極易引發小學生心理應激問題的產生。應激反應存在顯著的雙重性,一方面能調動身體力量抵御險情,增強取勝決心與信心,從而安全度過危險時期;另一方面,假若過度關注災害事件,長時間處于焦慮不安的狀態,未能及時調整心理情緒,則會引發應激性心理障礙,具體表現為失眠、記憶力減退、頭疼胸悶等癥狀。一旦小學生出現類似癥狀,教師和家長務必要給予重視,開展必要的心理干預。首先,做好科學診斷。教師要與家長形成密切配合,采取規范的心理診斷精準診斷小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在小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切忌急于貼標簽,以防加深其負面情緒。應結合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個體采取對應的心理干預方法。其次,教師可采取多種手段,如有機結合教師輔導和家庭輔導、通過微信、電話等給予學生在線心理輔導服務;教師可幫助家長學習相關的心理調節方法,如認知行為療法、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治療、放松訓練等,及時給予孩子良好的心理調適[3]。
首先,在小學生居家隔離期間,教師可積極借助微信公眾號、校園官網等新媒體平臺,每日向學生及其家長推送防控相關知識或心理輔導類文章,從了解疫情性質、采取防護措施、感悟生活積極意義、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幫助等方面入手,給其普及并提供心理健康保健知識,以此降低疫情對小學生心理的干擾、可能造成的心理影響。其次,針對小學生假期較長的問題,可鼓勵其開展豐富多彩的居家活動,如制作手工藝品、勤做家務、進行居家運動等,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情上,消除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后,做好心理應激性障礙學生的追蹤工作。心理應激性障礙問題的矯正相對復雜,由于生理與心理素質不同,問題形成的原因也不盡相同,導致恢復正常狀態要花費的時間長短也不同。基于此,教師應告誡家長密切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為該類學生建立心理成長追蹤檔案,定期進行心理輔導,逐步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直到恢復正常心理機能[4]。
在疫情防控期間,小學生群體焦慮、擔心、煩躁等情緒的產生都屬于正常反應,面對小學生對疫情的不確定感,需要相關人士和部門及時給予其社會支持系統的支持和心理疏導,幫助其盡快擺脫不良情緒的干擾,以免形成更加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