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文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翡翠幼兒園 江蘇蘇州 215000)
活動過程實錄:
師:今天老師想帶小朋友去參觀水族館,你們看一看水族館里的熱帶魚,熱帶魚長什么樣子的?
幼:(幾位幼兒一起)胖胖的。
師:老師請坐得最端正,小手舉得最好看的小朋友回答。
幼A:身上有條紋的。
師:很好,還有呢?
幼B:瘦瘦扁扁的。
師:剛剛我們小朋友說了很多,說我們熱帶魚有胖胖的,有扁扁的,還有上面有各種各樣線條的。我們現在真的走進水族館,看看這些魚和你們剛剛說的一樣嗎?
教師利用PPT 出示不同花紋、形態的熱帶魚圖片。
師:我們來仔細瞧一瞧這些小魚,觀察一下,它是什么顏色,身上有什么條紋,或者使它身上有什么地方特別吸引你。看完以后,我會請最認真的小朋友來分享一下。
幼兒觀察不同的熱帶魚圖片。
師:在這些魚中間,有沒有你最喜歡的魚?我現在請小朋友來介紹一下,你喜歡這條魚的理由。
幼C:我喜歡這條魚。
師:這是彩色的,你發現了這條魚的顏色和其他魚不一樣對不對?(幼兒點頭)還有呢?
幼D:我最喜歡這個白色的。
師:為什么喜歡這條魚?
幼E:因為我覺得白色好看。
師:你喜歡白色。還有別的嗎?
幼F:我喜歡白色魚旁邊的那條。
師:為什么呀?
幼F:因為它斑紋很多。
師:嗯,因為它斑紋很多。很好。
幼G:我覺得這個好看。
師:這些魚也都很好看,為什么你覺得這條魚好看呢?
幼G:因為,因為……
師:有的小朋友說他喜歡第一條,因為他喜歡白色,有的小朋友說他喜歡這條,因為有很多橫的條條,還有喜歡彩色的。
欣賞過程結束,進入創作過程。
教師對幼兒的回答關注度不夠,缺乏對幼兒發起的互動行為的敏感性,沒有抓住與幼兒深入討論問題的良好時機。當幼兒回答一個問題后,教師多次出現“還有呢”或者重復幼兒的話語的互動行為,對幼兒的答案沒有產生有助于他進行進一步欣賞的反饋和交流。教師請幼兒介紹自己喜歡的魚,幼兒C 說:我喜歡這條魚。教師立刻替他說出了理由:這是彩色的,你發現了這條魚的顏色和其他魚不一樣對不對?幼兒C 點頭。然而教師并不知道幼兒C 是否真的是因為魚的顏色才喜歡,只是根據自己制定的欣賞要點來進行回答。
美術欣賞本應是一種使人身心愉悅的體驗,活動時教師與幼兒共同欣賞一幅畫作或如本次活動一樣的現實生活中美的事物,用美的語言來描述畫面,其間的師幼互動應當是形式多樣的、融洽的。但是在活動中,教師采取了固定的一問一答的形式,教師提出問題,幼兒根據問題一個一個有序回答。受到時間的限制,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幼兒只有幾個人,許多幼兒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也無法聽到同伴的想法。并且,即便是個別幼兒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也無法得到老師有效的反饋。活動中教師多次強調了課堂的常規和紀律,打斷幼兒對美的欣賞,忽略了幼兒欣賞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幼兒的創作過程需要情感的投入,當在欣賞時幼兒的情感體驗已經被打斷,在創作時也無法表達出自己對美的感受。
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應認真傾聽幼兒的話語,鼓勵、引導幼兒進行深入的探究,對幼兒的互動表示肯定、贊賞。在活動中,教師的語言帶有非肯定的特征,常常對幼兒的回答不加以回應,不提供任何信息。例如幼兒G 說:我覺得這個好看。教師說:這些魚也都很好看,為什么你覺得這條魚好看呢?幼G 說:因為,因為……當該幼兒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教師沒有加以引導,而是直接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小結,將本次師幼互動終結了。即便是肯定性的回應,也多以“很好”“嗯”的形式出現,無法給幼兒提供有效的支持,容易使幼兒產生惴惴不安的心理,打擊其自信心。
1.支持幼兒的興趣與表達
在絕大部分的美術欣賞活動中,欣賞的內容和形式是由教師決定,欣賞過程中的重點也是為之后的創作活動來服務的,幼兒的興趣往往被忽略了。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欣賞內容的選擇時,關注幼兒身邊的事物,尋找幼兒的興趣點,只有欣賞的作品符合幼兒的興趣,他們對作品的關注度才會高,進行探索的欲望才會強烈。受到性格、經驗、家庭環境、思維方式等各方面的影響,幼兒在欣賞過程中常常會有不同的表達,教師應理解幼兒的不同理解,支持、鼓勵幼兒對欣賞內容進行廣泛的探索,引導幼兒進行探究性的學習。例如在活動“熱帶魚”中幼兒F 說出喜愛斑紋時,教師可做進一步的引導:它的斑紋是什么樣的?長在哪里等,鼓勵幼兒自主表達。
2.改變教師的角色定位
在傳統觀念下,教師是課堂的領導者、組織者。這種定位使得教師成為了師幼互動中的主體,控制著互動行為的發起和終結,幼兒常常處于服從的地位。教師應當從領導者、組織者轉變為支持者、合作者,歸還幼兒的主體地位,尊重幼兒的話語權,支持幼兒的各種想法,使幼兒產生與教師自由交流的意愿,形成平等的師幼關系。在活動“熱帶魚”中幼兒G 說不出為什么喜歡某一條魚時,教師作為幼兒的支持者,應當使用引導性的語言幫助他進行表達,而非以領導者的角度終結這個話題。
1.降低對幼兒的控制強度
以教師高控、幼兒高服從為主導的師幼互動,不僅不利于幼兒創造性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還剝奪了幼兒心理需求的滿足。從客觀上講,教師需要一定的權威來維持活動的正常秩序,但是這個權威應有一個“度”,即便是幼兒的不恰當行為,教師也應當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使用正向的引導為主,使幼兒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重視和關愛。
2.運用積極正向的互動語言
師幼互動中,大部分互動是依靠語言的形式完成的,語言溝通成了幼兒與教師互動的橋梁。命令性、指導性的語言會使幼兒喪失言語的主體地位,打破師幼互動的平衡狀態。教師首先應理解幼兒的行為,例如當活動“熱帶魚”中幼兒不約而同表示熱帶魚是“胖胖的”時,教師應意識到幼兒是對熱帶魚的外形特征產生了興趣,而不是用紀律上的要求來打斷幼兒的欣賞體驗。當幼兒出現教師認為不恰當的行為時,教師可先問清楚緣由,再進行正向的語言引導,而不是使用命令性的語言要求幼兒做什么。
3.提高情緒感染能力
教師自身的情緒對師幼互動也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幼兒能夠敏感地體會到教師的情緒,形成一種互動的心理氛圍。當教師的情緒沉浸到欣賞的作品中去時,幼兒也會隨之被吸引。教師在和幼兒共同欣賞一幅作品時,語氣、神態、肢體動作都會表現出自身的情感體驗,幼兒也會受到影響。成群的熱帶魚帶給人活躍、靈動的感覺,當幼兒沉浸到這種情緒體驗中,自然而然就能欣賞到熱帶魚顏色鮮艷、裝飾豐富的特點,也就無需教師用過多的語言進行描述和總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