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欣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7)
本課為2019 人教版高中地理2 新增內容。《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要求“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上的體現”[1]。①區域認知:從區域的角度簡要分析文化和景觀的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區域間的差異,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上的體現;②綜合思維:從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說明地理環境對景觀的形成作用,從時空綜合的尺度分析景觀的演變過程;③地理實踐力:能夠與他人合作,收集相關資料,積極參與課堂分享,發現問題并積極探求解決方法;④人地協調觀:形成正確的文化景觀保護觀和城市可持續發展觀。
文化的形成離不開當地的地理環境背景,城鄉景觀是抽象文化的具象載體,對于景觀的認識,學生更多基于感性的理解,停留在審美認知層面,對景觀背后象征的文化意義分析不足。由于缺乏親身的文化體驗,學生對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差異、城鎮化過程與特色地域景觀保護之間的矛盾并不是很明朗。
教學重點:什么是地域文化,地理環境對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教學難點: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上的體現,地域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意義。
教師將全班同學分成4 個小組,提前布置好學習任務,學生分工收集教學所需的資料。小組1:收集家鄉福建省仙游縣濟川村的相關資料;小組2、小組3:分別收集中國地域文化分區和世界文化分區大致地理范圍,舉例說明文化分區內的代表性城鄉景觀及文化特點;小組4:收集家鄉古建筑的保護現狀。
展示海港城市瓦爾帕萊索五彩繽紛的建筑景觀圖,引導學生思考這與當地地域文化有何關聯?
教師展示“神奇的民居”如蒙古包、福建土樓、廣東“蠔宅”、窯洞等;展示我國少數民族服飾及中國美食分布圖。這些均是物質形態文化的表現形式。藝術、價值觀、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可通過物質的承載或特定的文化氛圍去感受。請同學舉例非物質形態文化的例子。
生:中西方有不同的價值觀,中國人比較保守,美國人比較開放;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語言、宗教信仰、傳統習俗……
師:每個區域都有其文化的特殊性,說明文化具有地域性。跨越了一定地域,文化就可能發生改變。所以將特定地域范圍內形成的物質和非物質方面的文化稱為地域文化。文化如此復雜多元,我們要怎樣去感受地域文化呢?
設計意圖:厘清地域文化概念。
過渡:感受地域文化,可從景觀入手。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教師講解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概念及表現形式,城鄉景觀包含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可從城鄉景觀的角度探尋地域文化及其影響。
[地域文化與鄉村景觀]播放福建省濟川村相關視頻并呈現相關材料。
材料一:2018 年中國古建筑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活態保護古村落成為熱門話題。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珍貴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在過去15 年里,中國已消失約92 萬個村落。
材料二:濟川位于福建省仙游縣石蒼境內,為漢代古村落。2014 年,濟川入選國家級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山清水秀之中彌漫著千年不散的書香氣息,是狀元故里,是遠近聞名的秀才村。
小組1 結合自己小組收集的衛星地圖,氣候圖、人資數據等資料,匯報濟川村的自然與人文概況,其余學生認真聽講并思考:①濟川村的區域范圍?自然和人文景觀有哪些?其景觀的主要功能是什么?②該地區地理環境對地域文化的形成有何作用?③其代表的地域文化是什么?有何象征意義?
設計意圖:愛國始于愛鄉,了解家鄉的景觀與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知識遷移,分析紅河哈尼梯田所孕育的地域文化。展示哈尼梯田景觀圖、地形圖、氣候分布圖并結合課本閱讀材料思考:哈尼梯田形成的地理背景?代表的地域文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哈尼梯田所蘊含的地域文化:第一步,確定其基本功能為農田;第二步,該景觀分布在云南省紅河州的山地上;第三步,景觀所在的地域范圍有兩個尺度,較小尺度為紅河州,較大尺度為中國西南地區;第四步,梯田為紅河乃至中國西南山區農業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第五步,梯田象征當地人民的勤勞與智慧,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地協調觀。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掌握分析文化景觀的一般步驟。
[地域文化與城鎮景觀]以西方典型代表性建筑如哥特式建筑、古羅馬建筑等和我國傳統建筑四合院為例,教師向學生展示圖片及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分析中西方不同建筑風格以及審美、文化、傳統心理的差異。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分析,深入探討景觀背后的文化根基,明晰文化的地域性。
[小組匯報:中觀尺度—我國地域文化分區,宏觀尺度—世界文化分區]小組2、小組3 簡要匯報中國地域文化分區(如東北黑土文化區,江南水鄉文化區、嶺南媽祖文化區等)和世界文化分區(如東方文明區、歐洲文明區、阿拉伯文明區等)的大致地理范圍及景觀、文化特點。
設計意圖:創設文化之旅,開拓視野;提高學生的表達交流和小組合作能力。
[角色扮演—古建筑保護]家鄉依水而建的騎樓建筑群與教材中江蘇山塘歷史文化街區案例有著相似的形成背景。為何山塘歷史文化街區在城鎮化進程中保留完好,成為獨特的城市風景線,而家鄉騎樓建筑群卻在城鎮化過程中破壞嚴重?學生可從政府、企業、公眾等不同角度進行角色扮演,思考如何保護家鄉騎樓古建筑群。有興趣的同學可在課下進行深入的探究。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立德樹人。
從家鄉到國家再到世界三個空間尺度,借助不同地域形形色色的城鄉景觀進行文化分析,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滲透著文化的魅力,最后再次回歸家鄉探討地域文化景觀的保護,提高學生的文化保護意識,也提高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