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東
(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級中學 四川都江堰 611830)
美術評價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重要環節,老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和了解給他們提供意見和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老師的評價了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對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隨著課程的不斷改革和發展,教育界要求老師用多元的評價機制取代單一的評價機制,要在美術課堂中構建多元評價機制。因此,如何通過評價機制發揮美術課程對學生的審美情趣、個性發展、人格發展、知識和技巧的掌握的教育和指引作用,就成為高中美術老師的重要教育目標和課題。老師想要構建多元的評價機制,不僅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思考,還需要不斷借鑒科學的教育理念,不斷研究,制定出最符合本班級學生的教育方案,促進他們在美術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已經明確了教育課堂的審美教育作用和美術課堂對學生的素養培養的作用,但是現在美術課堂評價機制一直存在一些問題,受到了國家教育界的關注,教育專家通過不斷地實踐和研究,總結歸納出具體的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具體化的措施。
雖然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多老師只是根據自己的理解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卻沒有真正地研究和思考科學的評價理論,也沒有將關于評價的教育理論在實踐中進行“二次加工”和探索。因此,評價教育法在實施時,雖然促進評價的多元化,增加了評價的標準和主體,但是并沒有監督學生的后續改進,也沒有鼓勵他們進行反思,這樣的情況就導致多元的評價機制并沒有發揮出真正的價值和效果,過于形式主義。
老師在評價學生的時候,不僅要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進行評價,還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和接受方式進行評價,老師對學生進行鼓勵教育,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他們的發展。但是老師過于形式主義的鼓勵,只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敷衍,學生也不會對評語認真對待。老師不僅要客觀地指出學生的優勢,還要根據他們的性格直接或委婉地指出學生的缺陷和劣勢,讓學生能夠及時反思,糾正自身缺點,完善自我,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
美術課程對學生的主要作用就是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是一門感性的課程,學生對美術的感受和對繪畫作品的感悟往往是豐富多彩的,因而美術的教學內容一般是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的美術創造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形式。因此,老師要不斷豐富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不僅要考察他們的繪畫技巧和基礎能力,還要將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對作品的感悟能力、對繪畫作品的敏感性和觀察的細致性納入多元評價的標準中,促進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幫助他們形成美術思維,讓他們能夠提高動手能力和繪畫能力,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發展。
老師在人教版高一美術的教學中,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整體上了解美術的教學重點,讓他們了解美術鑒賞的對象和范圍,讓他們在美術課堂中了解欣賞的基本方式。老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并對他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調動學生參與欣賞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對美術的興趣。通過鑒賞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美術的樂趣,能夠緩解學生的枯燥和乏味感,讓學生用鑒賞方法進行鑒賞練習。
老師要對學生的美術素養的提高發揮引導作用。比如,老師在進行繪畫教學時,要指引學生首先要對繪畫總體設置主題,全部的繪畫過程都要圍繞繪畫主題進行。同時,當發現部分學生繪畫思維相對狹窄束縛時,老師要鼓勵他們大膽用色、敢于設計個性化的繪畫風格,鼓勵學生將繪畫作為宣泄情感和表達情緒的重要工具,讓他們能夠感受到繪畫的獨特魅力。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及時評價能夠對他們的繪畫起到指引作用,對他們的思維和思路的拓展也能夠起到點撥的作用。同時,課堂即興評價又極其考驗老師的專業素養和美術能力。老師對學生的具體的繪畫作品進行評價和指導,對他們的繪畫能力的提升和創新繪畫思維的形成發揮很大的作用[1-2]。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老師在制定教育方案時要遵循實事求是的教育理念,在構建多元化的教育體制時,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他們的接受能力對評價進行加工,讓評價能夠有效的激勵學生,真正促進評價的有效性的提高和學生的發展。同時,老師在制定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時,要先歸納和總結傳統評價機制的弊端,再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需求制定出個性化的評價機制,促進教育觀念的創新和轉型,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發展和美術素養審美情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