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錄容 何先元,2* 楊軍宣,2
(1.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 重慶 401331;2.中醫藥防治代謝性疾病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重慶 400016)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作為為健康行業培養人才的醫科大學更應該明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字字千鈞的意義,如何立德樹人,我國著名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正好抓住了職業道德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問題,應該融入人的一生事業工作當中,也貫穿教育的始終[1]。中藥炮制學為醫學院校中藥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本文作者在講授《中藥炮制學》過程中,將道德教育與教學內容相融合,在傳授中藥炮制基本理論、工藝技術、質量規格與歷史上創新發展內容的同時,以育人為目標,結合中藥炮制學的課程特點,探索課程思政育人的教學方法。
現代中藥炮制學教學任務之一是應用當代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和研究思路,研究傳統炮制方法的基本原理,這些炮制原理是探討中藥炮制傳承和創新的科學依據,在一定的炮制工藝條件下,中藥在炮制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樣的物理變化和產生了哪些新的化學物質,這些變化會帶來什么樣的藥理效應的改變,這些改變如何引起相應的臨床應用的改變,進而對炮制方法作出科學評價。
只有在研究清楚中藥炮制前、后理化特性,藥理效應的變化和掌握中藥炮制的基本原理,才能正確解釋炮制方法和炮制作用的科學內涵,指導炮制工藝進一步改進提高以及創新發展新的炮制方法,從而建立能夠監控中藥飲片有效成分和毒性的質量標準,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和穩定。在學習到這個章節內容時,引導學生在當今科技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積極創新提高炮制工藝的現代科學技術,研究適合機械化、規模化生產的炮制工藝,引進信息技術促進炮制向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我國的中藥炮制學作為國家的醫學文化遺產,是通過長期不斷的經驗累積起來的。在“課程思政”工作中,老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用已經學到的知識解決炮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學會如何控制中藥的毒副作用,怎樣調整藥性,最后生產出符合臨床要求的中藥飲片。例如,學習到“生熟理論”時,同中藥的其他傳統理論一樣,“生熟理論”主要概括了中藥炮制的多數常態,有些“變態”則難以概括其中,如“諸花皆升,旋覆獨降”之類,因此,要教會學生“知常達變”,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現象的本質,并教導學生科學合理地理解并解決中藥炮制加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現象。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運用辯證法客觀、理性地分析炮制過程中出現的現象的性質,培養學生的辯證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原藥材炮制以后再入藥是中醫治病用藥所獨有的特色,中藥成分復雜,常常是一種飲片有多種療效,但臨床用藥并不需要利用藥材的所有功效,而是要根據不同病人的不同病情辯證地進行選擇配伍,這個選擇就是要通過對藥材的炮制,一方面使原藥材保留某些功效,而另一方面使某些作用減弱甚至消失等,最終使藥材達到發揮其在此處方中的療效,力求符合醫生遣方治病的本意。清代《修事指南》的作者張仲巖指出:“炮制不明,藥性不確,而湯方無準,病癥不驗也。”明確強調了臨床用藥必須注意飲片炮制后藥性的改變以及不同炮制品的選擇,只有對癥選用適當的炮制飲片,才能取得預期的臨床療效。中藥炮制是我國歷代醫藥學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步積累和總結出來的我國獨有的中藥飲片加工技術,完全區別于西方國家應用植物藥的方法。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和中華兒女的智慧,認識到祖國古老燦爛的科學文化,巧妙地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振興中華民族的戰斗精神和科學使命感。
中藥材炮制所得的中藥飲片質量穩定與否,直接影響中藥行業的信譽,炮制品質量直接影響中藥湯劑和中成藥的質量,最終直接影響臨床醫生處方的臨床療效和關乎人們的生命安全。“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遵古炮制,童叟無欺”,這是北京同仁堂和陜西藻露堂藥店歷代藥工傳承者們恪守的祖訓[2]。正是這些祖訓,保證了藥店炮制品的高質量,使藥店贏得了顧客的信任和自身企業的不斷發展。這種誠信的價值觀是學生應該學習的中醫藥人的職業道德精神,教師應該把這種職業道德精神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
中藥炮制學專業課程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課堂基本理論講授以及實驗課基本技能教學,使學生掌握中藥材炮制的基礎知識、中藥飲片的包裝與貯藏、質量控制以及常用典型中藥材的傳統炮制方法,熟悉中藥炮制的歷史起源與創新發展、中藥不同炮制品與臨床療效之間的關系、中藥炮制的目的及炮制對藥物產生的影響;了解中藥飲片生產規范化管理、中藥飲片銷售等內容,為社會培養能從事中藥炮制教學、科研、炮制品開發應用和能傳承創新我國中醫藥事業的應用型人才。在課程思政方針的指導下,中藥炮制學教學目的的設定不僅要強調中藥炮制學基本的專業知識,還要注重對學生德育的拓展,對于中醫藥文化的觀念和責任也應體現在教學目標中,把教學目標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拓展為德育、知識、能力的全面培養。
在中藥炮制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課堂理論教學還是實驗技能教學,思政理念完全可以融入到教學過程的不同環節。例如,在學習凈制與臨床療效之間關系內容的時候,就要說明由于從產地收購的原藥材中一般都混有一些雜質或非藥用部分,或同一藥材的不同部位(如草本植物的根、莖等)也會功效不同,若將整個藥材一起入藥,就會難以達到臨床用藥的目的,甚至出現醫療事故。如麻黃草,麻黃莖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而麻黃根卻是起止汗收斂功效,在凈制的時候就必須把麻黃根和草質莖分開,然后根據處方需求分別入藥。“藥材好,炮制好,藥才好”,通過中藥炮制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讓學生意識到,如果藥材炮制不到位,不但藥材的藥效不能很好地發揮,還可能產生毒副作用,直接影響臨床用藥的療效和安全性。
中藥炮制學的思政除了在課堂教學這條主線開展外,還可以拓展到學生的課外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如微課、慕課、網上視頻、電子書、精品資源共享課等多種學習資源,并通過在線網絡、QQ、微信、郵件等手段和學生進行互動[3],采用新媒體和新技術把《中藥炮制學》的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充分結合起來,使專業知識和思想教育都不僵化,提高中藥炮制學的時代感和吸引力。還有就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對網絡資源上的相關知識進行分類甄別、統計分析和撰寫總結報告,然后提交學習成果,作為本門課的平時成績。通過這些網絡資源的自主學習,可以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還能更加自信和喜愛自己所學專業,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更加自律、更加勤奮地學習。
在課堂外,給學生布置一些與課堂上所學知識相關的專業文獻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查閱和閱讀,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藥炮制學領域歷代先賢炮制成就和現代炮制科技工作者的最新研究動態、最新研究方向以及炮制學科最新的研究方法等,通過對專業文獻的閱讀,學生能進一步清楚自身的興趣方向和不足之處,還能提高學生查閱期刊文獻的能力,并熟悉各種常用的期刊數據庫。
首先,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人,但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教師就要起主導作用,課程思政育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的教育者意識和自身的教育能力決定的。任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育是“教育”和“教育者”的有機結合,教育者應該切實擔當起這份責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刻苦學習、奉獻社會的精神。其次,《中藥炮制學》的課程思政不等于課程思政化,而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正確的政治思想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德育觀。最后,課程思政也不是脫離政治內容和課程的基本知識點,而是在講授中藥炮制學專業知識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上的拉伸和接近,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因此,思想政治的融入如果太生硬,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抵抗,應該是“潤物細無聲”式的自然融合[4]。專業老師在這個專業課程中不斷挖掘政治教育資源的同時,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素養,這樣才能做好專業課的思政教育。
成為什么樣的人,為誰服務,學生則是主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精神需求,只有圍繞學生的思想需要安排相應的思政內容,學生才容易接受,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這就需要授課教師課后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不斷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實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思政內容,把思政教育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課程,使學生得到有益的教育。專業課程知識是學生職業生涯中完成任務的能力需求,思想品德是是學生職業生涯中做人的靈魂主旨,授課教師應立足課程專業本身,結合思政的基本內容,尋找它們的適當結合點,精心準備和組織教學。只有充分掌握學生在學習《中藥炮制學》過程中的思想動態,并找到思政的切入點,才能提升本專業課的內在價值和社會價值,才能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穿于中藥炮制學教育的整個過程,將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5]。
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技術人員,承擔著培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需人才的重要使命,專業課教師更需要有傳播專業知識和立德樹人的情懷。中藥炮制學是中藥學專業的必修課,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是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全面培養具有從事中藥飲片生產工作、正確評價中藥飲片質量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與方法進行中藥飲片科學研究等基本能力的中藥學專業人才。在實現國家富強的過程中,中藥專業必修課程《中藥炮制學》育人全過程中課程思政需要做的、能夠做的和必須做的工作就是:挖掘中藥炮制學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和民族自豪感,通過課程教育教學把學生培養成為中醫藥發展中為人類健康作貢獻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