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霞
(三明職業中專學校 福建·三明 365000)
中國傳統文化沉淀數千年,是語文教學之中不可多得的寶藏,與中職語文教學相融合,更是讓千百年來的文化精粹融入到語文課堂之中,帶領學生學習帶有精神張力的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其在傳統文化教學過程當中塑造人格,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良好教學方式。
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的一大教學資源,與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并駕齊驅,起到塑造學生良好價值觀的德育功能。中職學生處在高中同等階段,正好是性格塑造與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培養的最后階段,通過良好的德育引導,能夠在最后時刻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格與三觀。傳統文化也并不是一概而論的交給學生,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應當將傳統文化當中好的一面展現給學生,將不好的、有時代局限性的傳統文化進行相應的批判,讓學生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語文教學在中職階段承擔了很大一部分的德育屬性,除了正常的知識教學之外,對這些即將要走上社會,從事技術工作的學生來說,最后的德育教學往往意味著今后數十年的學生生活和工作的態度、方向、認識等,利用傳統文化當中的優勢屬性,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讓學生得到精神上的感召,讓學生們能夠從語文課堂之中學會規劃生活、認識生活。
(1)應試理念深刻,缺少學習氛圍。中職學生的的文化課一直是教師們需要操心的重點,現階段的中職文化課教學因為各方面的主客觀原因,被迫實行以應試為基礎的語文教學,想要通過全面提高語文教學的應試分數,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水平。可以說中職語文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走上社會之后能夠看得懂說明書,填的了申請表。而除了對于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強行要求之外,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就不可避免的有所忽略。缺乏學習氛圍的情況下,多數學生認為語文學習過于枯燥,學習和不學對成績影響不大,呈現總體消極狀態。
(2)傳統滲透較少,語文價值不明顯。語文之中傳統文化的直接教學并不多,即使有也普遍與生活相去甚遠。在開始講解傳統文化的時候,不是學生按部就班的開始學習,通過對重點詞語的記憶開始記筆記等,沒有真的起到教學作用。學生即使將書本之中的內容進行背誦,可以獲得較為理想的分數,但是考試一過之后便很快的會忘卻。傳統文化無法留在學生的心中,語文教學向分數靠攏,低成績與高成績同樣難得的情況下,語文教學的科目價值便逐漸顯得不明顯起來。如將“嬋娟”解釋成為“愛情”或“姻緣”的情況屢見不鮮,學生知識的淺薄程度讓許多教師感到無力。
(3)教學方式枯燥,學生缺乏動力。中職院校屬于職業教育的一部分,其生源終歸不算理想,學生能夠主動開展學習的人數較少。而語文科目的教學卻又相對單調,枯燥的知識和單調的教學方法極容易引起學生在進行科目學習的時候引發逆反心理,讓學習熱情降低明顯。學生對于學習缺乏熱情是中職教學的常見情形,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嚴重的不利影響。應當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興趣作為學生培養的出發點,為學生提供具有文化價值和文化趣味的語文課程,贏得學生的學習動力。
(4)文化引入不佳,缺少師生交流。中職院校的語文教學由于以語言能力為主,其中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代表了語文科目的精髓,但是對于傳統文化的教學引入明顯不佳,師生之間缺乏交流與探討。學生所能夠接受的文獻資源越來越少,而傳統文化的相關滲透與融合教學尚未形成體系,教學方式還尚不完善,這些因素都側面阻止了學生在語文科目上學習傳統文化產生興趣熱情,降低了學生的動力,讓學生的學習狀態普遍不佳,傳統文化的滲透難以達到效果。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之中理應占據核心地位。中職院校的語文教學更多意義上應當更為注重語文內涵的價值培養,從民族精神的發揚與繼承角度展開傳統文化教學。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應當擁有傳統文化和教育方法兩大專業的知識儲備,能夠運用較高互動性的方法進入到中職語文教學之中。用傳統文化之中的精粹所在,培養學生對于自身的深入認識與改造,享受到語文學習對于人的滋養與豐富,促使學生成為優秀的人才。
營造傳統文化氛圍是進行傳統文化教學的第一步,在教師制定教學方案的時候,通過提煉傳統文化之中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重點要點,與課本相結合的形成帶有教學價值的重要元素,在具體的教學之中憑借這種元素成為教學重點。例如在學習荀子的《勸學》一文時,能夠通過一系列的“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等比喻和類比,讓學生們對學習本身產生思考。同時教師也能夠對《勸學》之中能夠表達學習重要性的要點進行梳理,對文字知識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在傳統名篇之中尋找到學習的價值和目的。將此類傳統文化融合進正常教學之中,能夠讓學生在掌握到課文中心思想的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滲透與教育,如《勸學》最終可以歸納出一個道理:只有持續性的學習才能夠豐富自己。
學生的死記硬背是語文教學之中的大問題,長時間的死記硬背往往會導致學生思維呆板難以轉圜,對于崗位工作無法適應,就算應試成績尚可,也難以培養出良好的工作能力。而荀子的《勸學》一文,能夠良好的融合“靈活學習”的思想,讓學生認識到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之中,要循序漸進,也要持續日久,在自然的學習過程之中掌握到學習的快樂。只有學生認識到這一層次,才能夠真正的接收到語文教學之中傳統文化的融合與滲透。
傳統文化離不開傳統文學,而滲透傳統文化最好的方式也就是閱讀傳統文學。事實上許多學生的文言文或者文言白話的功底并不弱,調查后可以知道,學生普遍還是愿意去閱讀《三國演義》和《紅樓夢》這類傳統名著。令人驚喜的是,現代學生眼界開闊,對于傳統名著的認識已經超越了一般的刻板印象,在不斷的讀書積累的過程之中,有的學生已經能夠帶著批判性的角度來分析傳統文化之中的優缺點,這是主動學習的征兆。這種情況被認為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十幾歲的孩子正是能夠沉淀心情閱讀名著的年齡,與學習成績無關。所有將語文教學融合傳統文化,就可以通過召開傳統名著讀書會的方式展開進行。傳統名著的讀書會離不開《三國》《紅樓》,對于傳統文化的引導,也勢必要從這兩本書展開。這是一個讀書積累的過程,特別是對于這種傳統名著,想要完全讀懂相當困難,但是學生既然有興趣了解傳統文化,教師就應當有條件的予以支持。例如讓學生抒發對于名著的理解,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撰寫成文章,讓學生們在自習時間自我交流。同時還應當主動的帶領學生閱讀傳統書目如《論語》《弟子規》等,用帶領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緊跟教師的思維獲取傳統國學的精神內涵,熏陶學生的思想品質。也能夠在上課前的五分鐘讓課代表帶領朗讀,幫助學生建立讀書習慣和背誦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語文熱情。
書法和繪畫是最能夠體現傳統文化的另外幾個教學方面,中國古代傳承民族精神的最好載體便是詩書詞畫。書法寫字,卻能夠在筆鋒流轉之處展現家國情懷;繪畫用墨,也能夠在丹青水碧之間發現人性秀美,這兩種傳統文化精粹,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可以被用在語文教學之中。中職院校的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帶領學生欣賞一些優秀的書畫作品,仔細的為學生講解筆鋒與作者的故事,讓學生透過書畫看到優秀的品質,能夠經受住時間的洗禮而代代流傳。教師也能夠組織學生進行硬筆書法練習,培養學生靜心的品格,以書法為起點培養學生對于語文教學的主觀能動性。除此之外一手漂亮的好字也能夠幫助學生在社會之中爭取到良好的第一印象,憑此能夠爭取到無窮的機會。除硬筆書法之外,依照學校建立的地方不同,將地方上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能夠融合進教學之中,如地方的典型戲劇、文化故事、名人事跡等等,都能夠成為語文教學之中的重要資源。結合地方的文化特色也能夠幫助教師舉辦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如帶領學生前往地區的文明古跡進行參觀,對當地重要的文化現象或建筑等讓學生們進行調查,舉辦演講會等。熏陶式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們在文化熏陶之中學習語文知識,在語文教學之中塑造優良品格,用優良品格在社會上努力奮斗。
語文科目在中職教育之中的有效開展,無法離開傳統文化對語文教學的支持。而傳統文化的集成與發揚,也無法離開語文教學的大力引導。通過語文教學之中與傳統文化的相互融合,能夠幫助學生深入自身的思想內涵,從人生未來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健全的人格素養,完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