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建會
“基因與染色體”這一章節知識點是高中生物中的重要內容,也是高中經常考的知識點。因此,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對本章節的知識內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微課為方式講解本節課程知識,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通過對高中生物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現狀來分析,大約有百分之四十的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偏低,在開展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高中生物教學時,不僅制作的課件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無法突出教學重難點,反而缺少了和學生的互動,導致信息技術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無法發揮其優勢[1]。
由于我國之前一直采用的都是傳統教學模式,雖然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多數教師在教學中也在積極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但一些年齡較大、教學資歷較老的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思維,加上這些教師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下降,因此,對微課了解甚少,所以無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微課教學。
想要提高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微課教學的優勢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首先需要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特點制作微課課件,同時要具有一定的新穎性,教師可在微課視頻中插入一些游戲或運用一些動畫素材,這樣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學生形象、直觀地看到知識內容,從而加深對知識的了解和記憶[2]。比如,教學“基因與染色體”時,本節課需要學生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和實驗證據,能使用孟德爾遺傳規律進行現代解釋,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需要精心制作微課課件,可以通過網絡搜索一些相關內容,看一看一些優秀教師制作的微課課件,也可以稍加修改和完善,使其成為適合自己班級學生的微課課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微課教學的作用,為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
微課在高中生物“基因與染色體”這一章節教學中的運用,除了教師在課前需要精心制作微課課件,還需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微課,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微課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例如,教學“基因與染色體”時,需要學生嘗試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教師除了要精心制作課件,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比如一些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差,教師就可以反復觀看,并利用微課的暫停功能,使學生充分吸收之后再進行接下來的學習,從而充分發揮微課的引導作用,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對于高中生物“基因與染色體”這一章節知識點,僅靠課前預習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由于本章節知識點設計的內容較多,且知識相對復雜,學生很容易出現混亂或掌握不全面等現象,因此,課后復習和鞏固環節不可缺少。并且,為了提高課后鞏固和復習效率,需要教師將制作好的微課視頻上傳到校園網上或發給學生,也可以發到班級群或發給家長,這樣有助于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復習,從而達到對知識的鞏固和記憶效果。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不僅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也需要教師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長遠的眼光,這樣才能認識到微課教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因此,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運用微課開展教學,并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和職業素養,為高中生物教學的開展提供保障,為高中學生生物成績的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