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萍 王 雪 王 慧 張月影
(牡丹江師范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以應試為中心,采用“傳遞—接受”的教學模式,教學形式化強,偏重理論,欠缺實踐,教師的主動性和主導性制約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無形中不但增加了學生的課業壓力,也降低了其學習效率。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更注重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旨在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創新是化學教育工作者的必經之路。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不但能體現化學課程的育人價值也能通過相應的測試判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情況,為學生面向未來、終身學習奠定基礎[1]。
能對物質進行多視角的認識,從宏觀到微觀,微觀到宏觀的螺旋上升探析,由表及里,認識物質的組成結構和特征變化,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的思想,并能分析和解決切實的問題。
能意識到化學變化的實質是生成新物質,化學反應的發生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和規律,其發生速率、限速可以調控。
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化學反應現象推理并假設物質的結構組成和特征變化,建立化學學科結構學習的認知模型,推理化學變化的本質與規律。
能從實踐出發提出科學探究的問題,并能就問題的提出進行實驗設計和操作,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互幫互助的精神。
能意識到化學在人類發展歷史的長河中做出的重大貢獻,形成綠色化學、節約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并積極參與有關化學問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5個層次,這5個層次之間不是相互割裂而是相互聯系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最后要落實到對學生化學觀念和化學思維的培養上,進而開展化學實踐,對學生的化學價值取向產生正面的影響。化學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應結合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系統、科學地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分析,然后對學年、學段、主題、單元和課時教學目標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2]。例如:在培養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這一核心素養時,可以“位置”“結構”“性質”三點為主線,在元素周期表、金屬及其化合物、非金屬及其化合物、有機化學等學習模塊中設立依據元素的位置與結構進行預測與解釋物質的性質的教學目標。
學業質量要求是對學生學習程度的檢驗,是教師組織教學內容的依據,教師需要根據學業質量要求對學生在不同階段學習化學知識的深廣度進行把握,并能根據實際把化學與生活和其他學科進行結合。例如,在原電池的學習過程中,在必修階段學生只需要對原電池的基礎構造和生活中常見的幾種化學電源進行了解,有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意識,在選擇性必修階段學生需要對原電池的實質和各種用途進行掌握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化學電源。
學習動機由外部和內部學習動機組成,起主導作用的是內部學習動機。認知好奇心是內部動機的核心,所以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學生的學習通常以先入為主的生活經驗入手,所以教師在情境創設時可以選擇生活場景中真實的STSE問題。例如,學習“硫和氮的氧化物”時,教師可以從環境保護入手,探究酸雨的成因和危害并分析其化學組成,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對其進行綠色化處理,從而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化學實驗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科學邏輯思維和實踐操作,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培養團隊協作能力[3]。教師構建學科活動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講述化學史實幫助學生了解化學概念、原理的形成和發展;開展化學學科競賽,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課外延伸,將化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開展項目式學習任務,促進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培養學生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及時反饋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化學教學應當樹立“素養為本”的學習評價觀,將“教”“學”“評”一體化[3],在學生不同的發展階段將學生的實踐活動、實驗設計與操作和紙筆測驗進行發展性的評價,并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和同伴互評相結合。在課堂提問和點評環節有意識地關注與診斷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情況,并依據核心素養的指導性進行習題的精選和編制。
開展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化學教學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對化學學科結構有更深入的理解,學科結構不但包括學科知識,還包括學科的思維方式與方法,教師應該經常參與化學教研和各種培訓活動,具備與時俱進的信息素養和打破桎梏的創新素養,以先進性、創新性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化學教學背景下,教師需要把握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在探究和選擇教學模式時應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教學活動、教學評價進行合理的選擇和設計,同時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從而實現化學學科的整體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