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盛優
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使學生充分了解德育學習的重要性,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但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不夠成熟,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應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利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進行教學引導,將德育教育生活化,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得到全面提升[1]。基于此,本文重點探究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教學策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化的教學目標進行引導,要充分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與學習狀態,敏銳地捕捉學生的情緒變化,根據學生所處的實際生活場景,結合教育模式深度挖掘潛藏其中的教學資源。教師要運用學生日常生活的環境創新教學模式,加深學生對德育重要性的理解,回歸生活,使德育理論簡單化,讓學生在生活中,在做每一件小事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形成良好的人生品格。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充分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當然,僅教育學生在生活中具有環保意識是不夠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活動與環節。教師可以將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外活動中,比如,在撿垃圾的過程中,很多學生不愿意去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設計變廢為寶的環節,用廢舊塑料瓶進行手工制作,這樣學生的活動興趣會被激發出來,也能間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2]。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耐心細致的引導,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新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積極構建新穎的教學關系,拉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性格特點。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尋找生活化的教學案例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品德教育,從而形成良好的品格。
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可以選擇生活中常見的場景,設置情境教學現場,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如扶老奶奶過馬路,幫助獨居孤寡老人等。學生在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如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啟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與思考,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知識生活化引導的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教學活動更加靈活多樣。在具體教學活動中,針對生活化的實際案例進行討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提高學生對德育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師還要適當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可以帶領學生觀看一些勵志電影,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于正確的觀點,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表揚,對于一些錯誤的觀點,教師應及時糾正,避免學生效仿。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討論“真善美”在生活中如何體現,如何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小組成員通過討論,辨別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教師進行點評總結,可以提升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格修養。
德育教育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滲透德育教育目標。但由于德育教育理念過于抽象,因此,教師運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進行德育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增強學生對事物的辨析與思考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