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秀
(重慶市武隆中學 重慶 408500)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與深化,國家對學校的建設,班級的建設以及學生的學習質量都開始加大重視。應試教育轉向了素質教育,這就要求在教育過程中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應當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這一理念不僅在學校辦學理念上有所體現,還要在教師日常教學中有所滲透。因此,高中班主任要認真研究班級有效文化建設的問題[1]。
一個學校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約。比如,學生自身的發展規劃,家長、社會等都會對學校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國家層面對每個高中所看重的都是升學率,于是現階段很多高中在辦學過程中都只重視學生的分數。有的學校將升學指標也做分解,具體到了每個班主任身上。因此,班主任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出發點及目標都是成績。很多班級的標語及口號都是以成績為主,看似對學生的學習有一點激勵作用,實則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這種做法也與新課程改革理念背道而馳,將學生變成了學習的機器,忽略了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2][3]。
由于很多學校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習文化知識,很少有學生花費精力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班主任也是以成績為主,只是選取幾名學生簡單地對班級文化環境進行建設。這就造成在班級建設中,班主任并沒有重視班級文化建設,而是將制度、環境、人文等方面的內容直接拿過來做成標語放在教室中。很多學校的教室中只張貼關于學校的規章制度、行政命令等,學生一抬頭看到的就是各種要求,人文關懷內容少之又少。這樣造成的現象就是對學生有過多的約束,很多學生沒有辦法彰顯個性,也沒有辦法發展自己的特長與愛好[4]。
班級文化建設最主要的任務是打造班級的核心凝聚力。每個學生都是班級的一份子,作為班級中的單元,在日常中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都能反映出班級的整體文化,也能間接顯示出一個學校的校風。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風,建立良好的班級文化,班主任就要從學生的各個方面進行了解并且努力。如家庭背景、學校成長環境、學生的性格特點等,教師應綜合這些因素,采取科學方法,側重于教學管理,進一步提升班級的發展目標。通過樹立標桿或典型,潛移默化地影響整個班級的班級文化,對于一些從社會上流傳過來的不良風氣要嚴禁制止[5]。
進入高中階段,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已經接近成人。高中生普遍存在獨立意識較強的特點,因此,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班主任要注意不要過度約束學生,要留給學生足夠的自由空間,讓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并嘗試自己獨立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可以學生培養的社會責任感,若遇到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班主任要適當引導,促使其解決問題,而不是由班主任直接插手進行管理。這樣學生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也會生成自主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對班級文化建設也會起到良好的作用[6]。
一個班級的班級文化對每一位學生都有促進作用,良性的班級文化建設又能很好地帶動學校的校風。班主任要將學生行為規范守則、國家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班主任的執行力會直接影響到學校各項工作的實施成果,學校領導的支持程度則是有效推進工作的保障。班級文化呈現出積極、健康、有特色的面貌,是良性的開端;學校的校風基于班級文化建設變得陽光、平實,是良性的發展;當它們彼此促進、協調發展的時候,便形成了良性循環。
高中生還處在青春期,性格有較強的可塑性。在高中生進入人格特性逐步定型的年齡階段,他們對生活中能夠接納的各項事物和各種思想都有自己的判斷力,此時形成的價值觀、人生觀對以后步入社會的為人處世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作為班級管理角色的班主任,其本身的性格因素也會對整個班集體產生巨大影響,班主任的性格特點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整個班級潛在的發展方向、班級凝聚力、學生學習態度等。所以,要建設好班級文化,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空間,班主任的首要任務是給學生傳遞高中階段學生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學習態度,領導他們發展和保持這種態度[7]。
綜上所述,高中班主任要想彰顯班級優秀的個體,使整個班級思想保持一致,就要讓班級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這樣才能推動班級良性發展,帶動班級文化不斷前進。